APP下载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2014-01-14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师生多媒体

高 霞

高霞,教师,现居河南太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那么,我是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的呢?

一.回归文本,注重语言品味

时下的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文本都由多媒体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一节课下来,很少有机会研读文本,揣摩语言的精妙,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纯属多余。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化、情感性极强的科目,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因此,脱离了文本的多媒体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和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首先,仔细备课,品味语言,吃透文本,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其次,让学生预习,精读课文,找出经典语段,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

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我重读《红楼梦》,这样在分析课文时就会很全面并且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局限于课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课文,课前预习我设计了一个对照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描写刻画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仔细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归纳他们的思想性格,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投影87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髓,又能够形神兼备地欣赏人物形象。这样的多媒体语文课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立足语文,培养文学想象

而今的许多语文课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资料展示课,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课堂的表面热闹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展示让我们的学生激动不已,但激动之余,会留下点儿什么呢?

大家都明白语文教学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一笑一颦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运用多媒体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可以自己或别人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解《祝福》的主题时,除了解析大家都认可的两点:1.揭露“四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心武先生对《祝福》主题的全新理解: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展示这样的课件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观点,有助于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诉说自己的梦想。

三.师生对话,架起心灵桥梁

多媒体走进校园后,不少老师上课时忙于操作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老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了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师生对话被花哨的多媒体取代,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荡然无存。窦桂梅老师说:“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就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

语文老师有责任利用课堂教学把各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利用作者的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导语,牵动学生的情,斟酌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强化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每讲过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展开交流,我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借此机会师生交流。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把握又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其实学生的这些心得,承载着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我的只言片语会给学生片刻的心灵安慰,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总之,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中,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熟练掌握并合情合理使用这一技术,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展示语文课真正的魅力。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师生多媒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麻辣师生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小学多媒体教学刍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PBL+CBL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应用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