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写作教学流程

2014-01-14陈以怡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生活

陈以怡

陈以怡,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转换工岗位后,我发现,来进行校外学习的同学一般分为三种: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

2.没有写作欲望,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些学生多数是被家长强行带到青少年宫学习写作的。

为了让第一种学生能继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第二种学生抓准写作要点,第三种学生由害怕作文、厌恶作文变为愿意作文、喜欢作文,我总结出以下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 依托课文 构架桥梁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再如,学过《社戏》 一文后,可以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在学习朱自清的《春》 时,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的经典句子。我要求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

(二) 明确目的 形成动力

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交往、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在操作上,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积极交往过程中,学习用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构建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三) 感悟生活 积极仿写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还得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小练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小练笔不是在一次练习中,把作文的写作方法一股脑的全部抛给学生,而是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一丝体会,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即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生活,自由书写。

如学习《在山的那边后》安排学生以《我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或写景状物,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安排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描写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

或写人物小传,如学习《邓稼先》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为“两弹一星”科学家写小传;

或写人物评价,如学习《出师表》后,安排学生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作文;

或仿写,如学习《金色花》 和《纸船》 后,安排学生以抒发母爱为主题,仿照两诗歌的手法写一段话或诗歌;

或改写,如学《最后一课》 后,安排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或写想象作文,如学习《荒岛余生》后,想象自己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应该怎样想?怎么做?

或写书信等应用文,如学习《斑羚飞渡》后,安排学生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保护动物的看法;

或模仿记叙文,学习《背影》后,让学生领悟到文中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某同学仿写了《我的奶奶》,读来催人泪下,学生在仿写中真正懂得了“文以情动人”的道理。

(四) 积累素材 学会组织

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初中)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要让学生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因此,只要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定能立竿见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我在教学《背影》等文之后,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等,以这些文章共同的“现实—回忆—现实”的“总—分—总”三段式结构作为学生的训练目标;通过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朱自清的《春》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结构分析,让学生了解时间顺序、片段结构和空间顺序的写作组织方式。由于学生学有范例,写可参照,讲练密切结合,动起笔来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类似题材记叙文的结构方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五) 不同解读 论证观点

首先,相同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到不同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用同一篇课文来论证不同的观点。例如《游褒禅山记》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可用于“努力”“更上一层楼”等话题、二是可用于“自信”与“盲从”等话题、三是可用于“成功的必然条件”“志、力、物”等话题。

其次,不同的课文可以得出相同的认知,由此,我们可以用多篇课文的素材论证同一个观点。例如,可以运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事例:一个年老的臣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而保存郑国,何故?——超人的胆量、丰富的常识、非凡的口才;也可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事例: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故以上的材料都可用于论证“胆识”的话题作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

再次,在具体散文写作的教学中,我们可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作为例子:作者选用零散的材料——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日盛果等,我们看到多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一起。作者的思路涉及的是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以及中外文人作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由此向学生点明:写作材料的组织也可不讲求时空顺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此可谓“形散”,都是为了围绕和突出故都秋天的“清”、“静”这种“神”,称之为“神不散”。由此,学生们可明确了解根据“神”的主题和中心位置选取不同材料,避免在今后的写作中犯下“形散神更散”的结构性错误。

(六) 重视批改 提升水平

评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只有经过锤炼,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使作文更趋完美。一般来说,评改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自己修改阶段。多年教学经验来看,自己修改这个环节在许多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完成。但是,此为最最重要环节。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修改,同时传授一些修改的方法与角度,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具体改进。

二是同学互相评改。我们可采用四人小组互评的办法,修改完成后要写好批改人的名字,同时推荐最好的文章和最差的文章。老师便根据同学们送选的作文展开针对性的讲解。

三是教师落实批改。在学生自己修改和小组互评之后,我们还需根据学生们的意见及情况,选取重点范文在作文课上宣读,并作具体的分析,从而总结该次作文类型的写作方法、推荐相关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们对优秀作文的欣赏水平与问题作文的判读眼光。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生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