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作文浅谈

2014-01-14谢玉生吴玉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人生观个性化作文

谢玉生 吴玉珍

谢玉生,吴玉珍,教师,现居福建清流。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事实: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和学生作文程式化的泛滥。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教师用潜心揣摩出的所谓考试技法、模式指导学生写作,以致学生的作文变成修剪后的绿篱,千人一面、千调一腔;二是在作文立意上,过多地强调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以致作文中看不到学生自己,假、大、空的言辞泛滥;三是盲目追求创新作文,当病例、诊断书、辩论等体裁的作文不断呈现时,学生作文的形式花哨了,可内容依旧贫乏。之所以出现这些现状,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新课标》 提出的“个性化作文”要求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忽视了写作是学生“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化作文呢?在我看来,能彰显写作个性,散发真、善、美迷人魅力的作文,才是具有较高文学审美价值和独特思想认识价值的个性化作文。

一.个性化作文的首要特征是真

所谓个性,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而外在表现又是真实自我的流露,真实自我包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以认为个性化作文提倡的真,就是真实、自然,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

袁枚“性灵学说”中提出,创作就是要抒写真情,表现个性。而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是作家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关照世界、生活。作文也是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学生个性的外在体现,应是“真实自我” 的自然流露。但反观现在学生的作文,又有多少是真实自我的流露呢?很多作文的思想是假的,喊大话,说空话,讲套话;许多情感亦是假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还记得一九九八年以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的高考作文中,就有许多考生捏造自己父母亲人逝去,自己又是如何战胜悲痛的事情。虽然不排除有的人经历了这种悲痛,但更多的人是为文而造情。难道生活中学生真的没有顽强战胜困难挫折,表现坚韧的事情吗?肯定是有的,只是一些同学对生活比较痴木,这些事情在他们心上并未留下什么痕迹罢了。

所以,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真实的自我,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毕竟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获得的真思想、真感情,才能让他人产生共鸣,把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与自己的阅读积累结合起来,写作文就绝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了。

或许有人会问,作文追求真好像与文学规律是相悖的,其实不然。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不一样的,我们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不必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允许虚构,但虚构的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应该是真的,应有自我的色彩,应该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鲁迅就曾说过,人物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合成一个。

二.个性化作文应该是善的

个性化作文虽然提倡真实,但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因为它还是作文,不等同于日记。日记具有隐私性质,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日记中可以真实记载,而作文具有公众性质,是要给人看的,那么它里面所表达的应该是正面的、充满阳光的,能振奋、激励他人的,至少不应宣扬生活中阴暗、消极、甚至是丑陋、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高考作文“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一要求其实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还应该是向善的,作文和做人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了一篇高考零分作文,题为《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王国维可以休矣》,其中“做人做事不能表里如一,不能内在外在的尽善尽美,不如别做的好。”“社会的竞争无比激烈,给人弱肉强食的丛林感觉。何况,这骨子里还是个男权社会,性别上的就业歧视并不少见。”这些文字功底可谓深矣,言辞也很老辣犀利,对生活有独到的感受,个性化色彩可谓很浓了,但却被判为零分,原因很清楚,作文中宣扬了一种与社会美德完全相反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曾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说的是他父亲包建一官员的房子,竣工后去找官员要钱,对方蛮横地以工程不合格要扣工程款,结果父亲生气地掀了他的茶桌,对方叫来警察,父亲被拷了起来并被处以半个月的拘役。由此,这位同学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为官者无不坏的,而所有警察都是走狗。这样的作文虽然是“真实自我”的流露,但因为体现了对社会的一种抵触厌恶的心理,不是一种健康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那自然就不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作文了。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个性化作文,就必须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让他们有健康、积极、向善的思想,对自己自尊自爱,对他人、对社会有爱心,不能因为社会的一点消极或阴暗就否定他人与社会,这样,学生才能知错就改,知美知丑。

三.个性化作文还应该是美的

真实的情感,向善的思想可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可这还不够,它们还需要美的形式来表现,那就是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个性化的语言。这些语言,摒弃粗俗、生僻,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可以调动起读者的五官,引起读者的共鸣,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这样的美,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或过多的咬文嚼字,只需要让每一个词都鲜活起来并与内在的情思相合,从而深深地打上作者个性化的烙印。如“人在路上,我们总要独自经过几道黑暗的隧道,那里没有鲜花与掌声,唯有以充盈的奋斗摸索前行”“携友同行,应该是身处困顿时的相互勉励,是摸爬滚打时的相互扶持”“每当看到在田间劳作的父亲,尤其是看到他往掌心里吐一口唾沫,弓下腰,一头扎进泥土里,不停地亲吻着大地的形象,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的颤动”“真爱就是母亲在父亲归家时为他开门、泡茶;真爱就是父亲对母亲为节约一块钱而冒雨回家的了解。真爱原来是平平淡淡,不需要密码的。”这些语句可以稚嫩、朴素,但颇具智慧灵光,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颇具个性色彩。事实上,只要我们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个性化语言表情达意,同样可以出“彩”。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那么,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呢?

首先,营造一个宽松表达的氛围。

一是要消除学生把写作视为畏途的心理,告诉学生写作不仅是写给别人看的,还是表达自己思想、倾诉自己感情的机会。为此,我们可以经常向学生推荐余秋雨、巴金、朱自清等优秀作家的经典文章,告诉学生:一切文学作品,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莫不是自己真思想、真性情的体现;同时,选择一些能表现自己真情实感的学生习作,哪怕是作文中能表现个性的只言片语,都念给学生听,给予高度的评价,久而久之,自能把学生带上个性写作之路。

二是我们对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应给予充分的尊重。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对问题的看法、情感立场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是有所偏颇。我们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对正确的,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对错误的,我们应以商量的方式提出质疑或探讨。在这点上,我们始终认为,教师应蹲下身子看学生的作文。教师阅历更丰富,思想更成熟,因此也就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也习惯对学生的作文挑毛病,但左挑右挑的结果,学生的自信心也就被挑没了。只有营造一个宽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放胆作文,学生才会摒弃羞怯感,慢慢地敢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次,多读多看多记,积累素材。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途径让学生去积累生活素材。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让学生每天记一百字的日记,记录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是经历的,听说的,读到的或是想到的。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逐渐形成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日记成了学生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平台,而学生的这些日记最终会在学生心中积淀发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于生成的环境,个性作文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作文教学也只是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迫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方式、一定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行,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也被限制,作文了无生气。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教师的作文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面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猜你喜欢

人生观个性化作文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