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故事话筝情(六)——看牡丹听秦筝的隋唐时期(下)

2014-01-14王英睿

乐器 2014年10期
关键词:长女姨母舜帝

文/王英睿

3.范奴还魂授筝曲

唐代是筝曲创作的繁荣期,有近百首筝曲问世,标志筝艺的高度发展及其影响的深广。其中包括合奏曲、伴奏曲、独奏曲,仅《全唐诗》中所提到的筝曲就有《升天乐》《白日》《纨扇》《水调子》《行路难》《离鹤》《雍门》《黄莺儿》《想夫怜》等三十多首,只是这些曲目皆已失传。关于这些筝曲的传授,有许多怪诞的故事。其中,《冥音录》里就有这样一则神话传说。

芮城堆锦郭子仪诞辰祝拜图中的轧筝

庐江府尉李侃是陇西人,家在洛水之南。李侃有个小妾姓崔,本是广陵的歌妓,生有两个女儿。太和初年,李侃死于任上,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即使是官位显要的李侃的本家,也都不跟她们来往。然而崔氏生性要强,独自一人抚养、教导孤女。崔寡妇平生喜爱音乐,虽然生活贫苦,却常自弹自唱进行娱乐,倒也有些情趣。崔氏有个妹妹范奴,风度容貌都不错。擅长弹筝,远近闻名。十七岁时,尚未出嫁就死了,很多人都为她伤感。崔寡妇的两个女儿幼年时就曾向她学习技艺。后来,长女成人后嫁给了镇上的丁玄夫。这个女儿天资不很聪明,幼年时,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得不到家的地方,她的母亲就用鞭子打,但却始终不能掌握技艺的巧妙。长女十分苦恼,就倍加想念她的姨母,常在心中自言自语:“我是姨至亲的外甥女,现在一生一死,走上了陌路。姨母生前很聪明,能不能用特别的力量来帮助我,使我开悟,在技艺上能赶上同辈的人呢?”于是,每到祭日和每月初一她都要备好酒菜祭奠姨母,这样持续了八年。唐文宗开成五年,一日,正是四月三日夜晚,长女在睡梦中惊醒,哭着对她的母亲说:“刚才我梦见姨母拉着我的手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教博士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于是皇帝召我进宫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习筝。天帝杀了郑注,天下大规模聚餐庆贺。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互选歌舞艺伎,把我们进献到高祖和太宗二宫中,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每月当中,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但是不能出禁宫罢。你的恳切的心情,我已知晓,只是无理由来此。近日襄阳公主把我收为女儿,私下允许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要早下手准备,因为阴间法律很严,皇帝偶或听到了这事,会犯大罪的,也会连累公主。”说到这里,长女已经泣不成声。第二天,长女就收拾出一间屋子,打扫干净,安排了座位,刚摆好了酒和果品,恍惚间仿佛看到姨母已然端坐在座位上,长女赶紧拜了三拜,坐到筝边,闭着眼睛弹起来,随弹随有体会。当初学习曲子时,十天也学不会一曲,可是今日,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学了十支曲子。曲子声调哀怨深邃幽远,听者没有不为之动容的。而且曲目名称各异,调性繁复,非世人可以想象。曲目有:《迎君乐》(正商调三十八叠,胡震亨作二十八叠)、《槲林叹》(分丝调四十四叠)、《秦王赏金歌》(小石调二十八叠)、《广陵散》(正商调二十八叠)、《行路难》(正商调二十八叠)、《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晋城仙》(小石调二十八叠)、《丝竹赏金歌》(小石调二十八叠)、《红窗影》(双柱调四十叠)。很快,十支曲子都学完了,姨母很凄惨地对长女说:“这都是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通宵达旦的娱乐。穆宗下令让修文舍人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各国学去,所以我不敢泄露。到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间。阴间阳间路不同,人和鬼各有各的一套。现在我能把曲子传授给你,也是万代难逢的事。应当把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不可让它在圣明的时代埋没。”母亲令小女给姨拜了两拜,请求也教给她这十支曲,小女也全部学会了。黄昏时分,姨母辞别而去。很快,这些筝曲从县报告了州,又从州报告了府,府的刺史亲自召来长女请她试奏。果然琴声异常悦耳,音调十分奇异,用各种乐器都很难与它适配。过了几天姨母又来了,对长女说:“听说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恐怕有弹错的地方,你可以一一的再弹一遍。”又留下一曲叫《恩归乐》。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长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宰相李德裕奏明圣上准备表彰这件事,可是不久长女却突然病故了。

隋唐——甘肃酒泉果园西沟墓音乐画像砖弹拨乐合奏图

此十曲应为宪宗穆宗时宫中筝曲,后传入民间筝妓中,因而假借神鬼所传。曲后均注有调性,分别为正商调、小石调、丝调,从中可以窥见唐代筝曲对调性的重视。唐代重要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记载的筝乐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可以应二十八调。具体如下:

平声羽七调包括: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上声角七调包括: 越角调,大石角调,高大石角调,双角调,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歇指角调,林钟角调;

去声宫七调包括:正宫调,高宫调,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入声商七调包括: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调。

4.《湘水曲》的传说

《湘水曲》是唐代流行的一首著名筝曲。自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云:“缥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水云思,今夜明月前。”此曲宋元两代尚流行。晏几道《菩萨蛮》写道:“哀筝一弄《湘水曲》,声声写尽江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相传此曲源于湘妃与舜的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四千多年前,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舜帝晚年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湘江边。得知舜帝死在苍梧,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泪如滂沱,尽染潇湘竹。然而,流水远逝,正像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无力北返、伤痛难禁,娥皇和女英在痛哭之后,便投湘江自尽了。同情这对姐妹的人们,从此将她们视作专司蜡月的花神水仙。传说天帝因为姐妹的痴情而怜悯她们,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为湘水之神,号曰“湘君”,娥皇、女英则为湘水女神,号曰“湘夫人”。湘江边沾着这对姐妹思夫泪痕的斑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至今,仍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说法。

唐代见于文献记载的筝曲达百首之多,其中包括了合奏曲、伴奏曲以及独奏曲,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筝乐艺术的高度发展。

[1]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00,中华书局,2003年版。

猜你喜欢

长女姨母舜帝
未成婚礼
片汤
天下为家
从姚木兰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想象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姨母生前没有遗嘱,她的财产如何继承?
怀念我的姨母
外婆的荞麦冷面
英国《每日邮报》家中长女最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