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传来的乐音(四)——邮票中的亚洲传统乐器
2014-01-14赵春婷施鹤皋
文/赵春婷 施鹤皋
二、蒙古国传统乐器
1.布热(Buree),气鸣乐器,民族单簧管。“永远的布热”(小喇叭),又称为苏奈(surnai),是蒙古一种弯管的单簧管家族乐器。其音色和音域与欧洲的巴塞特单簧管(Basset Horn)相似,吹嘴是单独另装上去的。它拥有一个黑檀木的圆柱形音管,下端有一个喇叭口,管上有若干指键(图2-24)。
2.蒙古筝(Jatga), 弹拨弦鸣乐器,长形齐特尔类,又称为雅托噶。蒙古族传统乐器雅托噶的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等方面不同于汉族筝。其共鸣箱多用一整块厚桐木板挖制成槽形,上面蒙以桐木薄板,琴头和琴尾都下向弯。琴的底板左、右两端及中央,均开有圆形或一字形的音孔。雅托噶通体髹深棕色漆,琴首、琴尾、琴箱四周都镶嵌或描绘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有十弦或十二弦,张以丝弦或羊肠弦,弦下设有两组弦马,弦马可以移动,来调节音高。演奏时,演奏者席地盘腿而坐,将琴体平置于腿上,或将琴首放于演奏者的右腿上,琴尾触地;此外,也可将琴平放在木架或高台上进行演奏。左右手的指法如下: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戴骨制指甲弹弦,左手以食指、中指为主,拇指、无名指辅助按弦取音。右手的演奏手法有:托、劈、勾、挑、抹、扣、轮、连托、连抹、双剔、双扣等;左手则有虚、实、空、滑、揉、颤、抹、点等技巧①。雅托噶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拥有特定的定弦法,形成了特有的查干调(D 调)、哈格斯调(G 调)、黑勒调(C 调)、递格力木调(F 调)等四调。雅托噶遵循着自弹自唱的传统,并且多演奏具有草原风格的乐曲。例如,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乐曲》记载:“达达乐器,如筝(雅托噶)、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图2-25)
图2-25
3.蒙古三弦(Shudarga),弹拨弦鸣乐器,民族琉特类。拉弦乐器,又名“胡不儿”“三尺檀龙”“司三弦”“硕德尔古”等。三弦始于元代,蒙古三弦在元代曾有“胡不儿”和“三尺檀龙”的名称,并用铁拨子演奏,而非手指演奏②。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三弦在元代已趋于完善,并流入蒙古宫廷。清初,蒙古宫廷音乐被引入清宫廷,其中所使用的三弦名为“司三弦”。清乾隆年间,《五体清文鉴·乐部》中所载词条,称三弦为“硕德尔古”,这已是纯粹的蒙古语称呼③。蒙古三弦与汉族三弦存在区别,主要在于演奏技法:蒙古三弦使用圆柱形的弹棒④拨弦发音,而汉族的三弦是戴指甲拨弦发音演奏。蒙古三弦弹奏时,将弹棒与鼓面“形成35度角”⑤,“用中指的第一关节和食指的第一关节夹住拨子的上段,再用大拇指按住拨子的下半段,使拔体与手指形成一定的角度,把小臂放在鼓头上,利用手腕的左右摆动和小臂在鼓头上的来回滚动为动力,用拨子顶部的圆周面向外弹弦,用顶部的切面向里挑弦。”⑥(图2-26)
此外,蒙古三弦与汉族三弦所演奏的曲目、音乐风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蒙古三弦常用的“长滚”奏法可表现出蒙古最具特色的长调的风格,辽阔而宽广。
4.马头琴(Morin khuur),弓拉弦鸣乐器,民族提琴类。蒙古国及中国境内蒙古族的拉弦乐器,又称“绰尔”,因琴头上所刻的马头而得名。传说元代成吉思汗时即流传这种乐器。马头琴的音箱呈梯形,木制,双面蒙以带有蒙古族特色图案的马皮或者羊皮。马头琴的琴杆是硬木制成,张两根马尾制成琴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图2-27)。
图2-26
图2-27
5.四胡(Khiil),弓拉弦鸣乐器,民族提琴类,又称为胡尔或四弦。中国清代《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称四胡为“提琴”。四胡的琴筒为木制,呈圆形、六角或者八角形,一面蒙羊皮或者蟒皮。琴杆为乌木或红木等硬木制成,张有四根琴弦,一、三弦,二、四弦各为一组,每组两弦同音。琴弓为竹制,弓上的马尾分为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其演奏方法与二胡基本相同(图2-28)。
图2-28
三、朝鲜传统乐器
1.大笒(Taegum),气鸣乐器,横吹笛类。朝鲜史书《三国史记》载:“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亦模仿唐笛而为之者也,此亦起于新罗……”⑦这段记载说明,大笒是新罗自中国唐代引入,并仿制唐笛发展而来的横吹笛类乐器。
大笒选用黄竹或双骨竹制作,现代的大笒由一个吹口,一个清孔(即膜孔),六个按指孔及“七星孔”构成⑧。大笒的吹口很大,演奏时要用一部分的下唇盖住吹孔。大笒的六个指孔较小,等距离挖成。其清孔(膜孔)上覆有芦苇膜或金属膜,吹出来发“嗡嗡”的声音,很有特色。大笒分为正乐大笒和散调大笒,前者用于宫廷、室内乐和歌曲伴奏,后者用于散调、巫乐和民间舞蹈伴奏。两者演奏方式一致,只是散调大笒的管体略短、略细,音略高于正调大笒2-3度⑨(图2-29)。
2.(唐)筚篥(Bili),气鸣乐器,民族肖姆管类。从其名即可知,此乐器是唐代传入高丽的,是唐代筚篥本土化而流传下来的吹管乐器。筚篥属哨嘴笛类乐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觱(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这说明,筚篥起源于西域,隋唐时期,筚篥盛行于宫廷燕乐中。现代朝鲜、韩国传统音乐中的筚篥形制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一个芦苇制的哨子,哨子做成大、小两种,吹奏时采用更换哨子来调节音高(图2-30)。
图2-29
图2-30
3.编磬(Pien ching),体鸣乐器,石琴类。古代高丽国的编磬多为“L”形的玉石板,每套共16块,分为上下两排,每排各8块。编磬由中国传入高丽国,自12世纪以来,在高丽宫廷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编磬的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只是厚度不同,因此每块石板的音高不同。最厚的石板发出的声音的音高最高,最薄的石板发出的声音的音高最低(图2-31)。
图2-31
①左手则有虚、实、空、滑、揉、颤、抹、点等技巧
② 额尔敦:《雅托噶文献考》,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③ 杨维桢(公元1296~1370)《李卿琵琶引》诗有云:“……今年东游到吴下,三尺檀龙为余把……铁笛道人酒未醺,烦君展铁拨,再轧鹍鸡筋。”
④ 乌兰杰:《蒙古三弦史料札记》,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⑤“还有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上用的骨制指甲拨子,有用牛角片做的长条形拨子,有把纸登起来用的方形纸拨子等”,那达密德:《蒙古三弦的圆柱形拨子》,载《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
⑥ 同上。
⑦【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公元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卷32,杂志第⑧“乐条”,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⑧《乐学轨范》中称“七星孔”为虚孔。江泽慧、王巍:《竹乐器的世界》一书中讲,大笒音管上除了六个指孔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孔,一共为13 个孔,P.32。⑨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