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电视民生新闻新亮点的六个思路

2014-01-14崔哲明

中国记者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李鬼百姓民生

□ 文/崔哲明

当前民生新闻中出现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报道内容的琐碎、表象,报道形式的单一等方面。怎样才能提高其质量和受众的关注度呢?

1.重新界定民生新闻的选题范围

我们不妨从政策性强的时政新闻中提炼出与民生联系紧密、通俗易懂的民生新闻。简单来说,一是从会议报道中提炼,二是从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总结材料中提炼。这样提炼出的民生新闻不仅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和实用性,能够指导观众从容应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某领导参加高速项目开建仪式,我们马上联想到开通后沿线居民出行便捷性如何?有什么经济效应?带给百姓的影响是什么?可以从开通后沿线居民出行便利性开始报道,并逐步延伸到购物旅游便利、招商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引才引智机遇增多等方面进行系列解读,从而汇集成非常清新的民生报道。

2.增加民生新闻内容的厚度,巧用新闻链接作补充。

新闻很容易做成短平快的小消息,但有些民生新闻是需要有厚度的。如2012年鹤壁浚县考古发掘出隋唐时期的黎阳仓,如果简单报道一下事实,即便把挖掘出的文物和考古价值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见得有多少百姓能看懂,因为了解历史背景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这就需要新闻链接,需要将黎阳仓的历史背景交代清楚,让人知道黎阳仓是什么时候建设的,保存了多长时间,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样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新闻的厚度也增加了。再比如,2013年新交通法成为年末网友关注的热点,闯红灯记6分,遮挡车牌记12分等新规定,堪称史上最严。我们在报道新交通法的时候,某驾驶员因为遮挡牌照被直接扣除12分。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执法事件报道,但如果不交代新交通法的实施和它的相关内容,就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了解新法的实施。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运筹这条报道时,记者专门加上新法开始实施的链接,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3.突出一个“快”字,对事件类新闻快采、快编、快发。

在观看民生类新闻栏目时,我们经常会听到“第一现场、第一速度”之类的宣传语,现场直播也是当前一些民生栏目司空见惯的手段,可见民生新闻栏目对时效的要求。在民生新闻时效上,鹤壁市广播电视台强调“馊”观念——也即隔天的新闻就馊了,要求当天新闻当天发,能当天发的新闻绝不拖到第二天。如京广高铁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开建、居民健康一卡通发放等重大新闻事件,都做到了当天播发。

4.巧设标题,吸引观众眼球

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民生类新闻的题材大都是百姓的身边事,它的收视群体也是普普通通的万千家庭。要贴近群众,标题的写作也应从百姓的平民视角来审视。不仅要对标题精心打磨,语不惊人誓不休,而且巧妙运用字号大小变化和字体颜色吸引观众目光。如在一次跟踪套牌车打假报道中,记者以“车牌保卫战:李逵打假、李鬼现身”为标题,很好地将事件性质、主题表达了出来,又把“李逵”“李鬼”字体都故意放大一倍,用红色和蓝色予以区别,并将李鬼的字体倾斜放置编排,这样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很容易赢得观众注意。

5.舆论监督走出“问题倾向”

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的重要体裁,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记者在报道时应把握一个“度”,及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督促其解决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必须走出“问题倾向”的传统模式和观念,不要把视野集中在问题上,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去观察和真实反映百姓生活。鹤壁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一期《城市窨井盖,大家说不出的痛》就采用了百姓事百姓谈的方式。记者不忙于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博采大家的意见,让百姓在媒体的报道中也有话语权。这样不但使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提高了大家的自我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6.大胆尝试和创新新闻表现形式

创新无止境,新闻形式的创新也一样。在长期的一线采编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内容是没法用常规电视画面表达的,或者说是不容易表达的。如在一次刑事案件报道中,新闻事实已经发生,但没能拍到电视画面,而新闻又需要对现场进行描述,没有画面于是就成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转变思路,与后期人员一起制作出精美的新闻动画,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报道中,我们还尝试使用音乐、效果声穿插在新闻中,尽可能让新闻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李鬼百姓民生
“李逵遇李鬼”引发的法律问题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法治漫坛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李鬼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