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春节民族风
2014-01-14
春节作为喜庆而充满希望的节日为我国各民族所喜爱。所谓传统意义上的过春节,一般指腊月和正月的欢庆活动。每到过春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丰富多彩活动以示庆祝,带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广西的少数民族过春节也别具一格。今天牛哥就和大家来一起体验一下广西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氛围。
壮族人过春节首先就是“除旧”。“除旧”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最晚不晚于除夕那一夜,这期间壮族人开始家家户户大扫除,除夕晚上,还要沐浴更衣,寓意是把旧年的穷运、晦气一扫而光。其次是“迎新”。除夕傍晚,家家户户都打扮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张灯结彩,张贴对联,对联不仅有汉字的,也有方块壮字或拉丁壮文的,显得格外的新奇醒目。家里的各道门、炉灶、畜栏和各类家具上都要贴上方块小红纸,贴完家里呈“满堂红”景象,图来年做事红红火火,也寓意不仅人要过年,门神、炉神、牲口和各类家当也要跟着一起过年。还有就是“祈福诉愿”。壮族人认为新年的初一是开年的示范,想来年做好什么事情的,都要在初一这一天形式性地先做好一次,所以,希望家里孩子学业有成的,会在年初一的早上叫孩子起来念书写字;希望孩子快点长大成人的,就让孩子摘粘在柱子上的糍粑,爬得越高,摘得越多,意味着来年长得更高更壮;希望五谷丰登的,就会在院子里撒下几粒种子,祈求来年丰收。春节期间,传统地区的壮族人会举行山歌会,田间、地头、路边、集市都可成为闹歌的海洋,在春天到来之际,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会用山歌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
侗族人过春节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农历年底,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除夕这天,侗家人不往屋外倒水,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家家户户宰猪杀鸡鸭做粑粑祭祀祖先。初一的清晨备好烧肉、酸肉、米酒和其他贡品,到山庙或者寨庙去祭奠神灵,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供奉花婆。花婆是侗族心目中的“月老”和生育神,掌管着世间姻缘配对和生儿育女,供奉花婆祈求的是人丁兴旺,代代生生不息。初一的饭菜要吃除夕那一天做好的,意为年年有余。初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回家团聚,侗家人称“回门”,吃完早饭,回门的女儿们就要到寨上去拜神求福,祈福父母健康,兄弟姐妹平安,来年事事顺心如意。侗族过年也唱山歌,但和壮族不同的是,侗族唱的是“大歌”,对歌点一般设在吊脚楼内,楼的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大家可以一边对歌一边吃东西,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都身着民族盛装,对歌的主题有歌唱生活、爱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瑶族从农历12月15日开始就迎接新年的到来,瑶家人遇喜事喜欢吹牛角,敲铜锣,当然迎接新年更是如此。瑶家人认为,过新年铜鼓声响越大越久,来年的生活就越幸福美满。所以除夕那一晚,铜锣响彻瑶寨,大家欢乐吃喝,以瑶族极具特色的排歌助兴,欢乐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天亮。初一天一亮,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叫做“出行”。只要有一家的鞭炮响了,整个寨子都一呼百应,噼里啪拉地放起炮竹来。这天,瑶家人还会在门上都插有一枝象征吉祥如意、春到人间的白腊树枝。小孩子们便挨家挨户地去说些恭喜发财的吉利话。与其他很多民族不一样,一些地方的瑶族给小孩发的不是红包,而是“香包”。“香包”由多种草药制成,清香怡人,送香包,就是送平安,送健康,送祝福。
苗族人过春节方式很特殊,常常伴有斗牛、跳芦笙、游方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斗牛开始前,大家都把牛喂饱,还给牛挂上大红花布,整装待发以应挑战。各村寨大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上百人。 斗牛结束后,苗家人就凑集到一起,一面喝酒,一面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舞,顿时,山坡上、斗牛场,到处都是欢天喜地的海洋。青年人喜欢参加“游方”活动。男青年到村寨里唱游方歌,女青年闻声,互相邀约,出来歌唱周旋。一般是本寨的姑娘和外寨的小伙子对唱,通过歌声互相询问,表达爱情。分别时互赠礼物,双方合意的,日后还可以继续来往,由此结成夫妻的非常多。
围绕着“欢乐辞旧岁,喜庆迎新春”的主题,广西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特色的过节活动,如彝族人的祭神树以求消灾,京族人摸螺舞、灯舞等具有典型渔猎民族特色的活动,可谓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但最佳的体验方式,无非就是现场观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