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生命之道
2014-01-13任惠霞
任惠霞
摘 要:近日,有幸拜读了王凯教授的新作《道与道术——庄子的生命美学》。读后,精神为之一振,原来生命之道是如此深刻。
关键词:“道术”;生命之道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近日,有幸拜读了王凯教授的新作《道与道术——庄子的生命美学》。读后,精神为之一振,原来生命之道是如此深刻。
丰富的人生阅历,贯穿中西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作者对《庄子》中所体现的人生之道理解得非常透彻。
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围绕“‘道与‘道术”、以“任性命之情”为主题的“性情之道”、以真善美人格形态为主题的“人格之道”、以“养性”、“养神”为主题的“养生之道”、以“生死齐一”为主题的“生死之道”展开。各部分主题明确。各章的下设小节能充分阐释各章的主题,将庄子的生命美学娓娓道来,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且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流畅、侃侃而谈极具风度,文风清新,深受庄子逍遥自适人生态度的熏陶,文若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道术”作为《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完美地展现了庄子生命哲学和及其生命美学。书中指出,庄子不仅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而且更为广泛深入地展开了他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提出一系列令人心动的哲学见解,也带我们走进一个心旷神怡的审美境地”。作者将“道”与“道术”进行了充分的考辨,并且指出,“道术”归本于“道”,如果说“道”是侧重于属于本体论的问题,那么无疑这个“术”是侧重于方法论的问题,“庄子提出‘道术这一概念,就是要在人与天之间找到一座沟通的桥梁”。
“性情之道”,彰显出了庄子对返璞归真的自然真性的渴望。笔者认为是顺应自然而然的性命之情,它合于自然而然的本性,道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本性,老子“比于赤子”,赤子是无欲无求的,保持着赤子之心,没有受外界的干扰和世俗的束缚。最高的“性情之道”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画画时讲究天人合一,力求作画者、画与自然三者合而为一。儒家讲“天人合一”,倾向于把这种合一理解为人合于天,合于道德义理之天,信守仁、义、礼、智、信,将行事符合道德准则视为一种自觉,“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禅宗提倡“佛性”,类似于道家的顺应自然、顺应本真,“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一切皆空,世俗的诱惑、自身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并不真实,并非本性的自然显现;道家强调的是合于自然,合于道,合于“一”。
“人格之道”,庄子的理想人格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老子的理想人格,庄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想人物,本书归为“圣人品格”、“畸人品格”、“庄子自身的品格”三类。《庄子》一书对拥有“圣人品格”的这类人描写颇多,像“至人”、“神人”、“大圣”、“天人”、“真人”、“大人”、“全人”等,这类人不同于世间的凡夫俗子,他们不食五谷,餐风饮露,他们就像仙人一般。《庄子》中还提到了特殊的“畸人”,他们肢体上有缺陷,书中的叙述为“但是他们却并不因为相貌奇怪而自感羞惭,他们思想上也与众人相差甚远,对于普通人所向往的名利、权势,他们从不刻意去追求,不愿掺和世俗之事,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庄子》中还出现了庄子自身的品格,基本上是以得道者的身份出现的,多数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养生之道”,本书指出,庄子的“养生之道”不同于普通的养生理论,它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理论。庄子的养生思想具有“高度哲学性”,充满审美意蕴和哲学内涵。作者将庄子的养生思想的程序和方法归结为“养形”、“养性”、“养神”。形、神、性是互为存在的条件,依庄子的观点,道生阴阳二气,二气相交形成生命,这就是人之“形”;二气相交所形成的精微物质决定了人的内在的本质,这就是是“性”;那些显现于外部的就是“神”。“形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有形体,是性、神的寓居之所;性、神都属于精神层面,但性是内隐的,看不到甚至无法察觉,神则是外在的精神活动的表征,人们可以通过神来体察性的状态,性与神都是对人的精神性的特征的概括和描述,性是先天的存在状态,而神则是后天的表现。”【1】因此,真正的养生是养形之术、守性之法、养神之道完美结合。
“生死之道”,庄子对死亡有独到的见解,本书也对其展开了广阔深入的思考和议论。庄子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嗤之以鼻,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与看法,形成了独特的死亡智慧。本书将庄子的死亡智慧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生死齐一”,“生丧死反”和“本真之死”。生与死是统一的整体,“生死其一”,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知北游》),死生是天地演化的两个环节,自然交替。书中指出,“庄子以万物齐一的视角看待生死,对老子‘出生入死的观点几乎完全继承下来,以‘出作为生命的开始,以‘入作为生命的结束。生死只是作为生命开始和终结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其本质并无不同,庄子亦以同一的态度视之,摆脱常人乐生恶死的价值偏见”。至于“本真之死”,本书通过《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和庄子与骷髅之间的对话这两个例子,对“本真之死”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庄子从道的高度看待死亡,认为人之生命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死后亦归于自然”,“他将死亡作为死亡自身来理解,是对本真的死亡的体悟”。
读了王凯教授的《道与道术——庄子的生命美学》,感触颇深,只有领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回归到生命本身,回到自己的本真之性,回归到自然,免受世俗的浸染。
注释:
[1]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