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经典中爱的浪花
2014-01-13王娜娜
王娜娜
摘 要:爱情题材作品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要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符合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新课程理念,顺应着时代发展要求。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利用经典中爱的浪花来陶冶学生情趣、美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真、善、美人格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爱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
《诗经》袅娜的从远古翩跹而来,带来了几千年前人类的跫响,细细聆听,是一番怎样的美好,其中大量的爱情诗的描写,奏响了中华民族最美妙的音符,也开启了人类文明中有关于爱情的认知,这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人类美好的情感,所以从远古到如今,歌颂吟咏的爱情是美好而应该被视如珍宝的,而语文课堂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的文字而变得生动,从而赋有真善美的魅力。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泣如诉的感伤,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依依不舍的柔情;既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女为悦己者容的娇羞,更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为爱所伤的痛苦,所以,这写纷繁复杂的情感,语文老师应该加以引导,这样会给在青春期对感情充满期待而又懵懂的孩子撩开爱情的面纱,体味其中的美好和责任,正确树立对爱情的看法,而珍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欲说还休。
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爱情题材作品理应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要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着时代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不能像以往那样把爱情当作忌讳的话题,也不能认为在讲台上与学生“谈情说爱”是在启发学生恋爱,对早恋推波助澜的作用,那种羞于谈情,不敢言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喜欢一个人本没有错,对爱情的渴望也没有错,除了青春期必要的教育以外,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也应该加以引导,何为美好,何为合适的时机,怎样把握自己的感情,怎样慎重的对待感情,教材中的爱情诗作与其他优秀作品一样,都是“人生活的教科书”,是可以陶冶情趣美化心灵的灵丹妙药,对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有重大作用,它同样承担着塑造人的灵魂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树立美的爱情观和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份美好。
一、唯有正视,才能欣赏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处在对爱情充满憧憬的朦胧期,内心中充满了强烈的对异性或爱情的好奇和兴趣,电视,网络,杂志,各种信息渠道都能让他们获得对于“爱情”的理解,但是真正真面的正视“爱情”,却变得敏感和羞于启齿,这种求知欲如果没有正确的途径来获取知识的话,那么那些旁门左道的获取变成了学生心中“挡不住的诱惑”。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理智的认识,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更有学生坦言,为什么大一的学生谈恋爱父母就不去干涉,为什么高三的学生谈恋爱,老师就视为洪水猛兽呢?的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年人的恋爱已公开化,大街小巷都是年轻人卿卿我们的特写镜头,电影网络都有为“爱”作宣传广告,唯独对中学生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显然只会把学生推到极端。越神秘越好奇,越禁止越想探求,这本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何不利用语文课堂大胆公开的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去感受什么是美好健康的情感,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更是多种感官的结合的体验。于是,讲台变成了一个情感体验的平台,教师在讲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时,可以引领学生去体验“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小女儿情窦初开的娇羞,并且可以结合《红楼梦》六十二回中“斗草”的情节,更能品味出《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和尊重女性的思想;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琵琶女自述生平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繁华终成虚无,去体味情感的实质不是外在的热闹,而是内心的相通,“委身嫁作商人妇”又是何等的寂寥,并且可以结合白居易的另一首长诗《长恨歌》感受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短暂而永恒的爱情魅力;也可以毫不顾忌的讲述杜丽娘(《杜丽娘怒沉百宝箱》)对爱情至真至美的追求,品味爱情的刚烈与纯洁;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的爱情片断,享受其经典的爱情对话,让学生们感知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美好的情感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
二、唯有真诚,才能美好
课堂的主题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辨识力是需要引导的,学生的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爱情本身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以从容理解的,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爱个敏感的话题,所以,需要教师对教材和课堂进行认真的处理和把握,如果处理不当,过犹不及,不仅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教育,反而促使学生的早恋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教材中的爱情作品,最重要的是要呈现作品中的美好,需要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使学生在审美的发现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在讲授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课时,我先播放了陈奕迅的《十年》,先引起学生的共鸣,带学生进入到情感的氛围,在通过教师朗诵,学生齐读,学生分组和个别朗诵相结合,让学生去品味感情,在借助选修教材中的林觉民的《与妻书》,让学生去体味一下生死相许的爱情是多么的纯粹,而决非一时的情感冲动,教师创设与诗歌情调相吻合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感悟此诗中揭示的爱情真谛:“多情自古伤离别”虽是人之常情,但爱情要经得住长久分离的考验,这是正确的爱情观,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课堂,不是干巴巴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进入到纯美的氛围,去感受情感的美好,让学生烛照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和触动,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和熏陶。
三、唯有会爱,才会辨别
卢梭在《愛弥儿》中指出:“教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中学生还处在人生观和辨别力相对模糊的阶段,他们的鉴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内心既敏感又丰富,每个孩子的经历、家庭、文化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材中甄选的爱情题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经历了幼儿时的童话故事和影视作品中“高上大”的爱情的熏染,总以为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是最美好的,而现实生活中又总是上演着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或者是平淡如水的波澜不惊,所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不是那样的顺遂,但只要心中有爱,再能辨别,要客观的看待爱情。《诗经·卫风·氓》主人公以一个怨妇的口吻自述了自己的遭遇,并谴责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爱是要双方的付出,是要建立在责任和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作品的主旨看似是在强调不要贪慕虚荣,否则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可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玛蒂尔德虽然用尽十年的青春去赔偿一条项链,在她的一夜风光过后的十年心酸里,始终有一个人在支持她、关心她、爱她,她的艰辛始终有爱的陪伴。借助这种观念让使学生懂得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交易,而是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雷雨》中所描绘的违背伦常的三角恋情,更暴露封建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爱情是专一的,是圣洁的,而不仅仅是欲望和工具,那样是亵渎爱情的。所以让学生有辨别爱情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憧憬,必须要有足够的辨识的能力和驾驭情感的能力才能去尝试,否则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伤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洗礼,一篇优美的爱情作品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入最柔软的部分,而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提高学生做人的层次,所以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真诚的带领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真善美,这些作品就能真正发挥其中的作用,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