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西和乞巧节看民间的神话信仰
2014-01-13周婧
周婧
摘 要:在中国神话历史中,“中国神话”的概念对应的是文学文本,“神话中国”的概念则对应着文化文本,后者对前者而言,既是现实的原型,也是文化编码的支配性规则,实现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本文从乞巧节即“文化文本”出发,探寻其背后的神话信仰,具有深刻的传承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乞巧节;民间习俗;神话信仰;女神信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一、乞巧习俗与神话信仰
(一)寻找失落的女儿节
乞巧节,又叫女节,女儿节,是甘肃省西和县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它也就是传统的七夕节。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巧慧、智慧,所以它也是擅于做饭和针线活的女子的一种表达心愿的方式。乞巧的活动要进行7天8夜,整个过程都是姑娘们参与,没有一个男子,在西和这样的农村社会一群姑娘进行集体狂欢是她们生存所必须的人际交流方式。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他们做面花、生豆芽、用红绳搭桥,并采用合唱、跳舞的形式来迎接“巧娘娘”的到来,据说“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所以说这种活动是在传播祖先的规矩、信仰,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在七月初七这天早上,姑娘们会呈现出生长地亭亭玉立的巧芽,首先唱迎水歌来举行迎水仪式即迎接巧娘娘的到来,接着祭拜巧娘娘供像,并在碗中盛满清澈的水来为晚上的卜巧活动做准备。然后就是转饭仪式,她们会在八仙桌上陈列各种物品并齐声唱转饭歌。到了深夜,就在河边举行送巧仪式,即把巧娘娘送回河边。他们用五彩丝和红头绳接成一条长绳放入河中随河水漂流远去。活动的尾声,点燃巧娘娘同时唱送巧歌,等待着春去秋回的另一年。
西和的“乞巧节”是秦人后裔对自己祖先的纪念。这一活动有明文记载的在汉代,到了唐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东移,交通格局的变化,西和被慢慢地边缘化了。
(二)探寻背后的神话信仰
1.神灵崇拜的突显
乞巧节这一民间习俗的渊源带有神话色彩,所以后世的人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肯定会带有一定的神话意义,最主要的就是神灵崇拜的突显。
首先就是偶像崇拜即女神崇拜,乞巧节就是乞求巧娘娘的到来,巧娘娘就是女神的象征,姑娘们用七天八夜来迎接巧娘娘,所以对于巧娘娘的敬重可想而知。
其次是水崇拜和植物崇拜,这可以从晚上的卜巧活动中看出。姑娘们打来的河水叫做“神水”,生的豆芽叫做“巧芽”,把“巧芽”放入“神水”中进行占卜。用“巧芽”在“神水”中的投影来估想自己的前程,假如投影是织布梭子则预示着心灵手巧,假如是盛开的花朵则预示着前程如花似锦,从这些活动细节我们足以看出习俗背后所隐含的水崇拜和植物崇拜。
2.女性意识的主动追求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正常定位就是“身居闺阁”,不准外出,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改变,世人对女性的定位有了变化,女性自己也开始追求自由。西和的乞巧节就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姑娘们在乞巧活动中尽情狂欢,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甚至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愿。
3.美好愛情的向往
乞巧节中的巧娘娘就是织女,而参与乞巧活动的大都是年轻的姑娘们,她们正处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阶段。传统的七夕节应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为何乞巧节没有男性的参与呢?原因在于春节的正月初七属于阳性,也叫人日,即人类的诞生纪念日,男性代表着阳性的力量。而到了七月初七,阳性下降,阴性上升,即女性的力量强大,所以七月初七叫女儿节,专门为女性设定的节日。
二、乞巧习俗的时代性认识
(一)具有传承价值
由于乞巧节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神话性内涵,所以2005年9月,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之,西和县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接着相关部门都以“乞巧节”为题材相继开展旅游节、拍成歌剧、纪录片、电影等,可见,乞巧节这一民间习俗得到了广泛的传承,神话文明是不会被遗忘的,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研究价值。
(二)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我们对于乞巧节这一民间习俗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同时,也对于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这也正印证了民间习俗与神话信仰的紧密联系,为文明的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源。
(三)面临消失的危险
乞巧节毕竟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兴盛的时间距今比较久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它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外出打工,在西和的家乡留下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所以说乞巧节的主要参加者—年轻姑娘在减少,这无疑会时这一风俗濒临危机。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以消极的心态看待它,因为还是有相关的专家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于民间风俗与神话信仰的联系看待的更全面,也会给我们作出科学的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西和的乞巧习俗这一“文化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神话信仰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并提出了其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以及传承价值,同时针对其面临的危机我们也表明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它,最终也想印证,民间习俗背后蕴含着不可否认的神灵信仰尤其是女性信仰,说明女性文明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