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形容词中“小”的虚化初探
2014-01-13虞金玉
虞金玉
摘 要:“小”本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可如今在口语和社会流行用语中越来越多的失去其本质意义,而被虚化使用。它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表示亲切、无压力的喜爱;二是用来降低原来所表示的程度。“小”字虚化的背后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通过使用调研,探究“小”语言背后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 小;虚化;社会原因
[中图分类号]: 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一、引言
“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兼属形容词和副词。作形容词时是指:“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如“小船”、衣服小了点儿”。也可以指排行最末的,如“小女儿”“小弟弟”。它作副词时有以下三个义项:①短时间地:小坐,小住几天;②稍微:小有名气;③略微少于,将近:这里离北京有小二百里。在现代汉语里,“小”是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和动词的。
而现在,我们不仅用“小”来修饰名词和动词了,还常常用“小”来修饰形容词,把“小”的意义虚化。比如“小清新”这个词,它在形容词意义上有点像我们所指的“文静”,因为“文静”这词不够特殊、准确,才用“小清新”代替。“小清新”的“小”使用的不是和“大”相对的意思,虚化,用来表达亲切、轻松、喜爱的感情色彩。“小清新”表达着一种抛弃了浓烈的爱与恨,淡淡的,平和的,温暖人心而又不温不火的美。因为词语的别具一格迎合了人们当下的审美意趣,满足了人们彰显个性的的心理需求。
二、“小+形容词”虚化的语法特点
除了“小清新”我们现在还流行着很多“小”+形容词的结构,如“小可爱” “小开心”“小激动”“小温暖”“小伤感”等等一系列的词语。我们会说“小可爱”,而不会使用“大可爱”,这个“小”很明显不是对可爱的形容,而是表达一种爱怜的情感;“小温暖”用“小”表达着一种轻松的情感;“小开心”“小激动”“小伤感”则是另一类。这里的“小”降低了后面形容词的程度。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小”的虚化要表达的意思有两种:一是表示亲切、无压力的喜爱,如“小清新”“小温暖”;二是用来降低原来所表示的程度,并且一般都是用来表示人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或表示人的心里感觉的,如“小开心”“小伤感”。
另外,“小”加一些形容词也可以指人,表示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的人。这种用法属于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用表示某类人的性格特征的形容词来指代这一类人。
三、“小+形容词”的流行原因
1.语言内部
“小”+形容词的使用中,“小”的意义除了表亲切,就是表减弱程度。其实表减弱程度的“小”在意义上相当于“有点儿”“有些”“比较”。但除了“有点”稍好一点,“有些”“比较”之类的词在表达上比较繁琐,口语性不强,难以满足人际交往中的语言需要。
2.心理倾向
中国人大多表达较为含蓄,不太愿意过于显露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小”可以使表达的程度减轻,同时具有一种俏皮的,调侃的意味。
表达上干净利落,灵动俏皮的“小”,因为满足了人们的倾诉心理诉求而得以被频频使用。而语言的流行背后也有深厚的社会原因。
四、关于 “小”+形容词流行的社会探究
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小”的词语使用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小”+形容词的使用有以下特征:
1.使用者年龄
18岁到50岁的被调查人群中,有60%的人应用过这类词语。其中18岁到28岁的青年使用度较高,28岁至38岁的人表示会跟亲近的人使用这类词语。而38岁以上的成熟人士则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少使用这类词语。
2.使用者知识结构
选择会使用这类词的被调查者普遍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居多。文科生的使用率高于理科生。
3.使用者性格
选择经常使用的被调查者性格,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个性单纯温柔的:此种性格中女性更乐于去应用这种表达形式,对象也大多是自己亲密的人或者是可爱的小朋友。有部分性格温柔单纯的男性认为自己会使用这样的词语。 “小”+形容词帮助他们委婉地表达了真情实感,也更亲切可爱。但是此类人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使用会有些拘束。
另一种是潮流人士:此种性格中男性使用者的比重增大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作为社会责任最重的年轻一代,总是希望能在忙碌和郁闷的现实生活里找一种新鲜感。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交际工具,很成为了年轻人“改革、创新”的目标。这类人在使用的时候就没有太多顾忌,想说就说。
4.使用环境
8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使用这些词语。调查中有受调查者提出,这类词汇自己会在网络中自由地使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则不会使用。其后的网络调查中,笔者发现这类词语广泛存在于豆瓣这样的社区中。这充分表明,在较为自由的网络空间里,人们更热衷于自我的展示与表达,当今社会上网的主流人群是中青年,这也表明我国的中青年有内心柔软的表达渴望。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的束缚,碍于其他人的眼光而选择规避。
五、小结
“小”+形容词的成功流行,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反映出了社会的集体情绪。如此盛行,既有语言本身的因素,也有其时代特性。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不断创造出更加简洁、更加丰富、更加实用的表达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一部分词肯定会生命力衰竭退出舞台,而另一部分更适应使用者状态的词汇会产生。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語词典》
[2]《“小+形容词”用法初探》李晶
[3]《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语:概念与特质》李明洁
[4]《现代汉语中“小+形容词”词组研究》韩照菊 彭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