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
2014-01-13徐淑艳
摘 要:本文将借助对汉字的字形、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来源进行分析,从婚姻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古代婚姻中男人和女人的地位。
关键词:汉字;古代婚姻;男女地位
作者简介:徐淑艳,女(1989.02-),山东省临沂市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婚姻从古至今都是热门话题,通过对一定社会中婚姻状况的考察,可以了解家庭的组织形式、男女地位、婚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而作为世界历史悠久文字之一的表意体系的汉字,它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则更多。通过分析汉字的原始意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意义,以及通过汉字拆分所体现的意思,更好地来了解古代婚姻,揭示汉字与婚姻之间的关系。
在现在的社会中,婚姻是自由的,社会男女尊崇着“我的婚姻我做主”的理念选择婚姻伴侣。在这种短暂或者长久的婚姻中,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男女平等,男子和女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且都有自己的理想、事业、观念、自由、权利。婚姻中的男女也心照不宣地遵循着“过的好就在一起,过得不好就分开”的原则,这是同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是不一样的。
母系氏族的瓦解,男权社会的产生,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庸,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由和权利,男女地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女性为主转变成了男性为主,从此女子地位便日益渐低,最终无地位可言,出现了严重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大量的汉字都体现了这一点:
如 “女”,甲骨文中展现的就是一个双手交叉的跪着的人形,就充分地说明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如“父”,甲骨文中展现的是手持棍棒之形,《说文解字》中写道:“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亲本是一个手里拿着棍棒,训诫子女的长者。如“姻”,是“因”字添加义符“女”的后起区别字。《说文解字·女部》中写道:“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因。从女从因,因亦声,”这一解说代表了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认识:女性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有“因(依靠)”男子。
又如“妇”,又作“帚”,甲骨文中作扫地用的扫帚之意,后加“女”,使其意义更加明确,意思是说,因为女子嫁到夫家,其主要“室劳”之一,就是“洒扫”。从其字义字形推理来看,妇女就是洒扫工。《说文解字·女部》中也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以“服”训“妇”,有两个意思:一是屈服、服畏,即“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白虎通·三纲六纪》);二是服侍、服事,即家务劳作,侍奉男人,即《白虎通·嫁娶》中:“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从意义上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妇”的要求甚多,所以古代的妇女自谦“奉箕帚”、“供洒扫”,可见古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
一些表示贪婪、嫉妒、奸淫、地位低下等意义的字词,都是以“女”作偏旁的,如“婪、嫉妒、奸奴婢”等,这些字词多为贬义。男女共有的一些缺点,在这却加上“女”作偏旁,可见对女人的不公平,这也是对女人的一种污蔑和歧视。
从古代的称呼语中也体现了男女不公的地位。如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官人、相公、老爷、爷等。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夫人、拙荆、贱内、内子、屋里的、做饭的等。妇女自称:贱妾、妾、奴婢、奴家等。女子嫁到夫家,名字前要冠以夫家姓,如王氏嫁入姓张的夫家了,就要改成张王氏。直到解放后,女子地位才上升,才有了自己独立的姓和名。这些都体现了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的思想。
古代历来都非常重男轻女。妻子生了儿子才能得到丈夫及夫家人的认可和好脸色,生了女儿便被轻视。如果女人被丈夫和公婆嫌弃,在家中的地位就会变得更低,正如《韩非子·六反》中所说:“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如果有妾的家庭,妾生了儿子,而正妻却没有生儿子,也会被妾压一头,这便是古代妇女的命运。
封建社会便形成了一夫多妻制,丈夫除了正妻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娶很多妾,可以名正言顺的休妻。而妻子却要谨遵“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要谨遵“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谨遵“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从一而终,正如俗语所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这就是古代妇女一生都要谨记的训诫。
结语
通过对汉字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这是我国汉字的伟大之处,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也仍然残留在一些人思想中,这是对女性的轻视和残害。我们应该彻底摒弃这种思想,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参考文献:
[1]杜鹃.古代婚姻形态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
[2]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3]汤亚平.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J].学术探索,2001(5).
[4]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2.
[5]徐慧.从汉字发展看古代婚姻习俗[J].文化研究,2008(6).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尹建元.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J].兰台世界,2011(11).
[8]赵会莉.汉字所反映的古代婚姻习俗[J].新乡学院报 ( 社会科学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