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传播的角度看电影《中国合伙人》对“中国梦”的建构
2014-01-13胡青等
胡青等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它用隐形的手法将意识形态渗透到观者的精神世界。“中国梦”作为一种主流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国当代电影竭力表现的主题。本文运用符号学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电影《中国合伙人》进行分析,指出电影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对“中国梦”进行建构和传递。
关键词:意识形态; 电影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根据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分类,电影属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的意识形态借助一系列符号去传播,符号的选择由需要制造的意义决定。影像符号也是索绪尔所提出的关于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能指指的是电影的“影像”系统,所指指的就是電影的“‘风格、‘样式、‘象征,或‘诗意气氛。”[1]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影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已不再是建国初期“政治灌输”的工具,而是用较为隐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中国梦”作为一种主流的国家意识形态,隐性地渗透于现阶段的电影文本中。《中国合伙人》作为本年度中国电影不能忽视的存在,把我们这个时代主流国家意识形态——“中国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中国合伙人》寻“梦”之路
1、牛津英汉辞典——“人人平等”的“美国梦”
影片开始,梦晓骏从父辈手中两次接过牛津英汉辞典,它所维系的是一个家族的希望——“美国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成了当时中国知识精英渴望到达的国度,他们怀揣着“美国梦”,想到大洋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梦想只有跨过语言障碍才能实现,而辞典就是一座桥梁。成东青本是一个农村的“土鳖”,但他向孟晓骏借辞典的举动,证明他的心中也燃起了对“美国梦”的向往。辞典承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梦想,这一影像符号成为了影片一种关于“梦想”情结的象征物。
2、签证窗口——“美国梦”的飘渺与破灭
主人公在签证窗口这一符号中呈现了不同的命运。孟晓骏虽到了美国,但他的“美国梦”在一步步跌落。成东青从失败中白手起家,成为了新梦想的公司总裁,他的“中国梦”在一步步实现。签证窗口不仅是人物命运的决策者,也象征了美国对中国的一种怀疑和抵制,它成了美国人审视中国人的场所,签证官的怀疑和拒绝也表现了美国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见,这一影像符号的选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味。
3、“新梦想”——“中国梦”的崛起
新梦想是成东青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它象征了一代人的“追梦”历程。成东青从草根慢慢蜕变成了企业明星,新梦想崛起壮大的过程是他个人成长乃至国家逐渐强大的过程。“美国梦”破灭的孟晓骏通过新梦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新梦想取代牛津字典成为了梦想的寄托,“中国梦”也替代了“美国梦”成为了中国人的国家之梦。影片通过这一影像符号的运用,对中国梦的崛起进行了隐喻性表达。
二、《中国合伙人》建构“中国梦”的缺陷
1、对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被扭曲了的“美国梦”
中国电影脱胎于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必然带着一种中国特有的政治语调来讲述一个“美国梦在中国”的故事。电影前半段描绘的“美国梦”让所有人都心生向往,后半段开始揭示出“美国梦”的虚伪,这是意识形态权威积极地“为世界赋予意义,并使这种意义广泛流通”, 最终“凌驾于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之上”[2]的结果,影片通过对这种意义的强化,为后来“中国梦”的崛起营造一种氛围,这样的手法显得刻意,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意味。
2、卡耐基的成功学——“中国式”成功的浅白
影片作为一个以“励志”和“追梦”为主题的故事,让人为之鼓舞,但其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肤浅。卡耐基的成功学被主人公变成了成功的格言传递给学生们,孟晓骏来到曾经打工时被羞辱过的西餐厅用餐,向曾经看不起他的那些人说他成功了,但这并不是赢回尊严,而是“炫富”,他们的成功也仅仅停留在一种名利至上的“伪成功”。
三、《中国合伙人》对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梦”的启示
1、影像符号的选取应契合时代特征以及受众文化心理
电影的影像符号是“中国梦”传播的主要介质,只有受众理解其中符号含义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传播的意义才得以体现。《中国合伙人》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时代气息的符号,一步步建构出一代人和一个国家的“中国梦”。但也应看到影片中影像符号选取的不恰当之处,影像符号最终是指向文化的,它应契合时代的特征以及受众的文化心理。
2、让电影成为沟通“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桥梁
全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追求和平富裕生活的权利,中国电影在对“中国梦”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应以一种排斥和强化对立的立场去表现两个国家对梦想的表达。中国电影需连通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梦”通过这座桥梁走向走向世界。
电影通过娱乐化、艺术化的手法,“让公众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同时,使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精神世界。”[3]今天,怎样更好地去构建公民的个体梦想,这无疑给中国电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也让观众对未来的中国电影有更多期待。
参考文献:
[1]力克斯丁·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