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炼狱到炼狱

2014-01-13吕智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电影人性

摘 要:美国电影《教父》通过对新老两代人史诗般的新路描绘,在彰显人类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的同时,又无情地揭露着其面具掩盖下的魔性与邪恶。亦正亦邪的对立之中突显了影片对人道主义双重特质的探讨。

关键词:人性;人道主义;电影

作者简介:吕智博(1989-),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欧美诗歌及诗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

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比起它所拥有奖杯的数字,更大的魅力莫过于片尾曲奏响时便一直陷人于沉思而不能自拔的“余音绕梁”之效应。从这一角度看,电影《教父》能够担当“经典”二字:其时而闪耀着正义的光芒,又无处不在地渲染着罪恶的黑暗;一面将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高举过头,一面又意味深长地质疑着其信仰的纯度。这些恰恰都触及到了人类永恒的主旋律——人性。《教父》对于人道主义双重性的探讨,不禁让人想起但丁曾把境界划分的三个等级:天堂、炼狱和地狱。天堂和地狱在两端,分别代表着极端的善与极端的恶,却又共同代表着绝对的自由。只有夹在中间的炼狱,中和着极与极的差异,容忍着自身分裂变异的各种矛盾体,正如背负着人性矛盾体的人类,炼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栖息地。他们穿梭于其中,却终究不得逃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唯一变化的是人性两端日益相悖的距离,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只能风尘仆仆地从炼狱赶向下个炼狱。

一、老一代“教父”的人道主义哲学

(一)一家之主担当下的深沉父爱

父亲维托·柯里昂,作为道地的西西里人,他不例外地秉承着“家庭”是力量之源的传统——“在充满敌意的大地上,意大利的家庭是个坚固的堡垒……家庭就是他的庇护所……使他得以胜利前进。”[1]他一贯把家庭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经常教导儿子:一个成功的男人在投身事业之余一定会抽出时间与家人共度。亲情的映衬下,我们似乎产生了错觉:维托·柯里昂突然摇身一变,彻底至亲至善的“天使”。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他必须考虑他后代的幸福……以便正当地、自然地参与所有机构及其变更。更高的道德发展取决于一个人有儿子;这使他变得无私,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使他从时间角度来扩展他的利己主义,让他认真地追求超越他个人寿命的目标。”[2]

(二)独立人格追求下的黑帮“教父”

在其众多的品格之中,最给人以惊喜的,相信还是其对于人格自由的执著追求和人生信仰的虔诚守护。不论老柯里昂的黑势力如何地神通广大,独手遮天,他始终没有丧失做人的良知,如果硬要用他犯下的罪行来指责他的“恶”,那也只能说明在与政府的抵抗中他尽其所能地施展了权术,但这在他的道德准则中根本不算做“恶” ,但若以毒品为生谋取暴利戕害众生,那就是大不善了,早晚会自取灭亡。“人是能自觉反思自己存在的存在物,而反思又是在信仰中进行的。” [3]正如将家族事业全部交给小儿子麦克后,他自我总结般深沉地吐露:“我干了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我照顾了我的家人,但是我决不当傻瓜,让那些大人物在幕后操纵我!”从这一角度仰望“教父”,它更像是象征符号——既是众人的精神领袖,又是治愈自己伤疤的堂而皇之的借口,更是他所有人道主义追求的集合体。

(三)人道主义面具后的“博爱”

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一面慷慨激昂地摇旗呐喊着人性的可爱圣洁,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揭开其丑恶的面具,不温不火地渗透着其“魔鬼”的特质:“每个人的地位如何是由他使人畏惧的程度决定的,是由围绕在他周围的令人畏惧的光圈决定的。”[4]

“教父”的“博爱”更多的时候不会轻易赠予普通人,他总是貌似不经意地向求助者开出条件,但语气却永远地不卑不亢:“他日我或许需要你的帮忙,也可能不会有那么一天,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收下这份公道。”“黑手党和他的受害人之间的关系不限于聚敛金钱。总有一天,黑手党还需要某些其他的好处。”[5]他用所谓的“人道”掩盖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私心。他用自己的暴力美学尽情释放着“死的本能”,却又顺便挽救了一下人们“生的本能” 。

二、新一代“教父”的人道主义挽歌

(一) 二战英雄的人道主义之梦

电影的起始背景具体来说是定位于1945年到1955年的美国,编剧刻意避开了战争的干扰,将麦克安排成刚刚由二战战场凯旋的英雄,他的身体里有一切青年应有的东西——无限的青春,蓬勃的朝气,高尚的理想,纯洁的信念,甚至还具有二战赐予他的英雄主义情节,可以说这时的他拥有一切人性美好的因素和品性。但是,当得知父亲中枪生命垂危时,便立即只身一人不顾危险地跑去探望,虽然不曾参与过黑帮的勾心斗角,却凭借其处变不惊的冷静和异乎寻常的果敢在医院上演了一幕空城计,保住了父亲的性命。麦克的与众不同正预示了他悲剧命运的开始,他全然不知,他正在向他所排斥的邪恶世界迈出第一步。

(二)青涩少年的黑帮“成人礼”

为了保证老柯里昂的安全和家族的不败,他直面五大家族间的矛盾冲突,亲自去干掉五大家族的头目和警长。电影中对于这个场景的刻画是颇具匠心的:“美国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种‘黑色电影(Film Noir)的类型,多在室内场景中,用不同明暗的灯光表示人物性格,通过气氛的营造来影响情节发展……《教父》影片吸收了‘黑色电影的用光方式……缓慢的镜头运用、昏暗的灯光使得每个人的轮廓都勾勒了出来,这个轮廓就是人物性格的暗示。”[6]在表现这一场景时,导演刻意让麦克的脸处于阴影之中,光线的暗处理让人看不清楚他的表情,但观众仍能感觉到就在这几秒钟里麦克在做最后一次挣扎时面部是如何的扭曲,终于一阵火车声驶来,将连续不断的枪声吞噬,两具尸体随即倒地,麦克快步离开,这个情节堪称经典,完满地再现了一个无邪少年转变为黑帮杀人犯的心路历程。

(三)終究悲剧的新一代“教父”

此时的麦克并不像老柯里昂完全成为人性美与恶、真实与虚伪的双面体。由于杀人后的迅速与世隔绝,将自己隔离于尘世之外——美丽的西西里岛之上,以及与纯洁美丽的阿波罗尼亚的结合。渐渐找回自己本性的他终于开始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可一切又戛然而止于得知哥哥山尼被乱枪打死和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将妻子炸死在车中。当重返美国后的麦克找到前女友凯,说着“我现在在为我父亲做事”时,透过他脸上的平静我们知道,麦克已然踏上了几十年前老柯里昂走上的同一条不归路。他的蜕变也正是照应了那句话:“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7]

三、西方思想文化谱系中《教父》的人道主义

《教父》的人道主義探讨,显然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二者虽然都是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但文艺复兴更强调“人” 的独立与解放,特别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渴望和诉求。无论是薄伽丘对男女爱情的“另类”歌颂,对性爱和情欲的大胆描写,对禁欲主义的奋勇挑战;还是拉伯雷对于人性的赞美,对于“新人”真切地呼唤 ,对于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无情嘲讽,对于乌托邦世界的极度追求和憧憬;抑或是《堂吉诃德》里固执的骑士,用他特有的喜感演绎着的令人惶恐的悲剧人生,期待着人的价值追求和才能智慧被真正尊重和认可的正义世界……这些人文主义的先锋作家在历经中世纪漫长的等待中,无一例外地挑衅着固有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束缚,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着绝对的人性——那是一种绝对完美的人生追求,是为冲破桎梏而不得已采取的极端的祈求式的呼唤。而千百年后的《教父》,却因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铺垫,经历史滤过后的有益沉淀,使得它的人道主义思考呈现于众人面前时是那样的深沉而包容,客观而犀利。它不仅积极热情地表现了人性在异化前特有的柔软和洁白,更狠狠地撕下了其伪善面具,揭露出了背后潜在的魔性的自我。二者分裂而互补,矛盾而统一,构成了人道主义最真切的双重性。

《教父》的人道主义也迥异于雨果笔下的人道思想:雨果以批判的锐气彻头彻尾地展示了怎样的社会形态下才会“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又由此发自内心地期盼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赶快苏醒,企图用宽恕仁慈的博爱来拯救这个悲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虽然这些在《教父》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父”精神符号本身就寄托着无力反抗的弱小者们的献世之梦,暂且搁浅其动机的纯度,从邻里纠纷的调节到黑社会战火的平息,从入殓化妆师到好莱坞巨星,只要教父的意志所向之处,他都端正而严肃地遵照着最初的恻隐之心慷慨相助。他做到了人们期待视野中的“博爱” ,也早已成为人们心中人道主义的无冕之王。电影《教父》在叙事方式和氛围渲染方面,也较好地继承了大师雨果的卓越特点: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放置于大社会的纷繁复杂之中,让虚构的人物及其命运在绝不虚假的时代大背景下,自由随性地发展,而个中流露的却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道精神。但应该看到,雨果过于一相情愿地认为人道主义的仁慈博爱足以感化统治阶级的冷酷残忍,其主观幻想显然没有得到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编剧马里奥·普佐的赞赏。似乎是后者的社会环境更容易使人认清“人道可以拯救世界”这个命题的滑稽性,妥协着苟活和对矛盾自我的忽视才会让适者生存。

《教父》就是被这样的时代所造就,脱离不了的还是这个时代里人的普遍性: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并非只充斥着罪恶,包围着幽灵,因此这里不是地狱;人们的行为也并非纯洁得无半点瑕疵,所以我们绝对入不了天堂;这里的生活很诡异,人们既不执著于行善,也不一味地杀戮,在寻觅人性两端间的平衡点时,不得不夹起魔性的尾巴,只露出怡人的亮丽,为了生存就接受变异的自己,当不了潇洒的魔鬼,上帝的神圣也是望尘莫及,被夹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这个地方,名叫炼狱。悲惨的人类背着那长满矛盾的人道主义,总是无可奈何却又风尘仆仆地由一个炼狱赶往下一个炼狱。好像是得到,又似乎是失去。

参考文献:

[1]路易吉·巴尔齐尼.意大利人[M].三联书店,1986

[2]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慧珍.信仰与觉醒—生存论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路易吉·巴尔齐尼.意大利人[M].三联书店,1986

[5]路易吉·巴尔齐尼.意大利人[M].三联书店,1986

[6]刘辉.教父[C].胡克 游飞.美国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电影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性的偏见地图
跟踪导练(一)5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