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挽歌

2014-01-13唐晓红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死观异同川端康成

摘 要:生死观代表着人们对于生和死的看法与态度。其意义之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而生死观又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等密不可分。我们通过对日本两大文学巨匠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人生轨迹、社会背景文化以及文学作品等的分析,试图探求二者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生死观;异同

作者简介:唐晓红(1980-),女,吉林榆树人,讲师,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硕士研究生,日语专业,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人们对于生命与死亡的看法,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息息相关。而提到死亡,又以自身结束生命的“自杀”方式最为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在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可以说是文学泰斗式的人物。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他却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同样在日本文坛获得极高声誉的三岛由纪夫也用极其痛苦的“切腹”自杀方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川端与三岛均被视为日本传统式作家的重要代表,其生死观在呈现特异性的同时,也必然折射出已经内化为民族性一部分的共通的死亡观。因此本论将通过对二人人生以及作品的分析,试图找出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异性与共通性。

一、二人对于死亡的认识以及外在的要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川端康成二岁丧父,三岁丧母,五岁与祖母死别,11岁失去姐姐,16岁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再加上一战、关东大地震、二战等这些真实的体验,使川端康成对死亡有了超出普通人的极深的感受。这使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具有宿命感和虚无感。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從而选择了一条逃避现实并试图超越生死的人生道路。而三岛由纪夫却出身于上流社会,良好的家境使三岛从小生活在受家人保护的与外界隔绝的世界中。那是一个非现实的童话的世界。而当他接触现实世界,两个世界必然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这成为三岛生死观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此外,日本浪漫派和日本战败对三岛由纪夫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二、构成二人文学世界的内在要因

可以说,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文学特色。二人虽然都选择了一条回归古典的文学之路,但却风格迥异。川端是日本传统美、东方传统美的探索者,特别是《源氏物语》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内部。无论是读《我在美丽的日本》还是读《美的存在与发现》时,你都可以感受到日本古文化之美有多么深厚。而构成他美学基础的就是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和幽玄,其中物哀的色彩尤其浓厚。他笔下的人物,一方面带上悲哀的色彩,一方面又是美的折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继承了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的同时,其作品中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即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他自始至终都在表达着自己“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的哲学观念。这也是他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三岛也同样主张回归传统。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也意在构筑一个唯美的世界,但与川端的美意识不同,三岛陶醉于古希腊肉体和知性的均衡的美。从《禁色》、《忧国》等一系列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作品中漂流的那种暗黑的惨虐的美意识。这是一种类似于法西斯式的极端唯美主义。他试图通过暴力,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心中的唯美世界,通过毁灭来完成对美的追求。《金阁寺》便是这种美意识的体现者。三岛的自杀,可以说与这种对美的追求密切相关。

三、根植于传统土壤中的宗教情结

生追求美,美是虚无,虚无即死,死就是美。这一公式在二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但最终把他们推上自杀之路的可以说是宗教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本人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的,那古老的佛语的儿歌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作“是阐明宇宙神秘的惟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轮回转世,就是“生死不灭”。人死灵魂不灭,生即死,死即生。他没有把死作为终点,而是把死作为起点。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端就是灭亡。从这点上看,川端选择自杀便容易理解了。

三岛由纪夫受武士道影响很深。对《叶隐》一书的喜爱也广为人知。他崇尚武士道剖腹时那至高的荣光的瞬间,认为现代人一味追求肉体上的不灭,却忽视了精神的缺失,并且由于二战的影响,他认为自身的终末观和社会的终末观是一致的。自杀是美的。这些使他最终选择了剖腹这一方式来完成他的美学理念和对武士道的追求。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作为日本传统的作家,他们的自杀,凝结着日本固有的传统的死生观。川端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一佛教无常观的代表者。而三岛则是武士道的献身这一思想的殉葬者。他们的死,都是对各自信仰的献身,也是对各自追求的美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安田武,多田道太郎. 日本の美学[M]. ペリカン社版.1978,(12).

[2] 葉謂渠等.不滅の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6).

[3] 長谷川泉. 川端康成論考[M]. 明治書院出版社.1991,(11).

[4] 永藤武. 文学と日本的感性[M]. ペリカン社出版.1983,(3).

猜你喜欢

生死观异同川端康成
Dancing for theDead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