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式黑色幽默与中式讽刺文学

2014-01-13吴静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讽刺儒林外史

吴静

摘 要:在中西方文学中讽刺文学是其历史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文学流派,但无论在西方或是东方,这种文学无不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黑丝幽默”中充斥着悲伤,讽刺,嘲笑以及绝望中的大笑。它与《儒林外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讽刺着社会的不公,嘲笑着人民精神的匮乏以及作者对自我的审视。

关键词:黑丝幽默;《儒林外史》;讽刺;嘲笑;悲哀;绝望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3

这是一种无法掌握与琢磨的氛围,使人迷惘彷徨。如同破碎的无法抵挡的阳光,在黑暗的这股漩涡中难以释怀,犹如飘忽的幽灵,不断地寻找着可以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这种黑暗不断诱惑着你,直到欲望的尽头,不断深入,直到消失……而这在黑暗中不断生根发芽以及扩张到枯萎的时刻,这便是我心中的“黑色幽默”,一种讽刺着的痛苦与一种伤心欲绝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通过极端的美与丑的对照而引起轻松,愉快而有深意的笑。用这种深笑来表现的美压倒丑的绝对性优势的一种特殊的喜剧形式。在英词语含义中,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暗淡无望、神秘的事物,是死亡的代名词。然而幽默与黑色相结合便成了一种展现痛苦绝望的幽默。“黑色幽默”在弗德里曼的思想中则是一种把思想情绪上黑色的东西与幽默东西的结合,具有玩世不恭的色调。这种幽默在国外便叫做绝望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等。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描述到: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反响。然而中国式的讽刺文学与这种西方黑色幽默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它大量出现于中国明清两代,在近现代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

西方黑色幽默在美国是重要的文学流派。1940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出版了《黑色幽默选集》一书,但是这一词直到六十年代才逐渐流行开来。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由此“黑色幽默”这词即广而传之。它是美国六十年代期间最为突出以及迅速发展的文学流派。然而在进入了七十年代之后,“黑色幽默”逐渐淡出文坛,但这并不代表着消失而是在不间断地仍有新作出现。这一流派至今在美国的文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这方面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以“黑色幽默”为主题的作者们大多是重点描绘主题人物以及小说中次元世界的谬论、被社会所迫到无可奈何的人们,只能用这种嘲讽的态度来表现周遭世界的不同和自我的不协调,然而直到后期把这种畸形直至扭曲的社会形态让它们变得可笑之极,成为一种荒谬的痛苦,一种扭曲世界、人性的幽默,在这痛苦的同时却又令人感受到沉闷的气息以及窒息般的痛苦与可笑。也正因如此形成了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评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通常善于塑造一群与以往不同的“反英雄”式的人物,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绘突出一种荒谬的社会现状。而这些作家在小说的写作情节及描写手法方面更是不同以往,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正常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常把亦真亦幻的东西掺杂起来,使读者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中的世界,使正经严肃的文章与可笑滑稽的人物混杂在一起。代表作就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等。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往往也是在抨击人类的精神状况,在物质横流的美国面前,精神的匮乏充斥着这个社会。“黑色幽默”这种状态看似属于“幽默”但却又带有浓重的讥讽、嘲笑的悲剧色彩,它是一种真幽默假伤悲,也是一种真悲哀假欢快。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发展离不开美国当时社会文化的冲击与动荡。并不是文人墨客臆想便能形成的一种“喜剧式”的伤痛而是真正对待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证明。在这种文化冲击下,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并不能得到变化甚至好转。面对统治阶级的时刻,无论何人都是无法改变的。在这种反映下,文章中便开始逐渐地流露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悲哀以及无奈的感慨。 “黑色幽默”与一般的幽默不同于它文章中的讥讽无奈,冷嘲热讽,嘲笑讽刺中囊括的不甘,心疼,悲伤等。这便是黑暗中带着一丝幽默,痛苦中又不得不嘲笑自己的一丝无奈。

中国式讽刺小说,在某种形式上也是带上绞架的笑。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这是一种“寓含讥弹”,“秉持公心,指责时弊”的种类。中国式的讽刺小说自古以来便多种多样。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前提,多数文学爱好者以文章小说为武器,揭露社会现实,成为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在这些讽刺小说当中最为辉煌的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镜花缘》《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这不但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完结也是对当时社会情况失望之极的表现。明清两期的讽刺小说主要以三类为主:1.幻异型。顾名思义便是用幻想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作者本人幻想出来的艺术与现实的残酷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巧妙的讽刺,对表达对象形成一种相对的嘲讽。2.写实性。以现实为主,逐渐贴切主题,贴近作者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对众生的生活细节以及每个人物的思想活动进行展现分析,通过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可笑的生活状态从而发人深省,嘲讽当下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不公。3.夸饰性。以夸张的表现手法不断地对小说中所表述的人事物进行夸大性的叙述,以人物有悖常理性为主突出作者的倾向,以这种夸张的讽刺着这让人哭笑不得的社会。

以西方“黑色幽默”的典型文章《第二十二条军规》来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不凡也是最特殊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二战的结束带给了美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在这种生活的情况下,美国人群形成了极度的精神文化的空虚状态,人们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迷茫。在种种怪诞与疯狂的生活环境下诞生了這种文化现象。《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是这种文化的开拓者,是这种文学流派的领先者,起源者。然而在海勒的这篇文章中写出美国空军中队的伙食管理员既然会为了利用战争发财而大肆发展所谓的“跨国公司”,竟然与德国人签订了合同,利用自己的飞机来轰炸自己的空军基地。文中更有例如布莱克上校为了巩固自己当前的地位,在一夜之间发布忠诚宣言,“所有作战的官兵到情报室领取时,都得签一个忠诚誓约。到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时,得签第二个誓约,还得向管理摩托车的鲍金盾中尉签订第三个誓约……只要转个身就得签上一个忠诚誓约”这看似是一场突如其来没有原因的闹剧但却是真正社会现状的一种映照,这不仅仅是一场不羁之谈,更是一种巨大化的社会形势的缩影。那使人困惑、使人啼笑皆非的专横、残暴,那捉弄人、像梦魇般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美国广大读者的赞赏,从而走上了正式的文学舞台。在语言性质上来说,这是一场悲观主义,不再等同于一般的喜剧而言表现了一种阴暗病态的形式,他们讥嘲善良,讽刺痛苦,嘲讽无辜的受难者们,直至觉得自己也是如此的可笑之极。在海勒的这篇文章中更是多以受伤的士兵们以及逝去的勇士们的尸体尽情地去嘲笑……整个小说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跨越了人类正常的接受范围,不断的跨过道德底线。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摒弃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手法,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也没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但是却可以令读者通过这样的喧嚣、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似非而是的反语,不露神色的冷隽的嘲讽中,体味出这深沉的“黑色幽默”,不难悟出这其中严肃的寓意以及时代背景。整体文章没有顺序可言,情景杂乱,头尾无序。例如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文章统共四十二章,在每个章节的头围都没有任何的连续性,都形成了一个独立而个体的故事,然而在这个杂糅无序的故事中在最后无论怎样的拼凑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便是碎片化、集锦化。杂糅化的一个结构,无论怎样的杂乱,最后的故事始终如一。

以中国古代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来说,其作家吴敬梓的一生变化巨大,科举失意,穷困潦倒的生活,当时制度的阴暗促使了他完成《儒林外史》的基础思想。而这部以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描写为主的小说不断突出了当时学子们的情感变化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讽刺。在封建官僚制度下,人情世故,道德败坏,礼仪风俗不再的社会中,作者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不堪,科举制度的讽刺,学子们种种为了名利不断变态的过程。这便是对世风日下现实的冷峻批判。其中《范进中举》便是众人皆知的一例喜极而癫的例子。范进出身贫寒,家境衰败,但是在五十来岁的年纪仍然不忘去参加科举,是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在功名利禄的面前他不得不低头赴考。在跋扈的岳丈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每每遭到侮辱却只能忍气吞声,从而在这种环境下变的逆来顺受,习以为常了。在胡屠户的心中,范进便是一个不学无术,一直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然而到了故事的末尾这只“癞蛤蟆”确出人意料地中举了!故事的高潮也便随之而来,街坊邻居的刮目相看,胡屠户的态度转变,家境的意外起色都让范进沉浸在了癫狂之中,也正应为这意外之喜从而变的喜极而癫,一癫成狂……在吴敬梓通过对其文章中众多追名逐利的腐朽酸儒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更加细致地描绘了士子们内心的腐烂与不堪,对当时社会实行的八股科举制度残害了一批批学士们感到悲哀。

《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讽刺艺术。具有细腻生动的描写,通过对文章人物的及细致性刻画,嘲讽批判以及带有作者自身的悲悯之心的写作成就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卓越之作。它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文化的写法,他的故事充满了真实性与生命力,毫不夸张的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悲哀。而《儒林外史》更加卓绝的讽刺艺术表现在于在悲喜剧的融合下还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故事内容,悲剧中又不时的充斥着欢喜的成分,在整个故事的大前提下却总有挥之不去的悲伤笼络在真个文章,它相互渗透,彼此相照应。这种思想内容是极其深刻的,而这种幽默中的悲剧所带来的讽刺意味不但映照着当时的人群的迷惘痛苦与黑暗,更加充斥着整个时代的背景,使人认识深远,更加回味无穷。

在“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与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对比中,“黑色幽默”并不完全意味着讽刺,但却有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它更加的荒谬但却有真实的绝望从喜剧中悄然而出。他不仅是幽默的,更是充满了绝望的,幽默中情绪阴暗的表现,绝望中抛弃世俗一切地放声大笑。尼克伯克认为它是一种辛辣并且病态的特征。奥尔德曼认为这是一种“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它要求同它认识到的绝望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对待意外、倒退和暴行。”黑色幽默所选意义不明,摇摆不定,场景如梦似幻。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而对于讽刺小说来看,不以故事和人物的命运自然发展的进程作小说结构的中心线,而是按照作者的创作旨意,描写和展示儒林各态、世态变化,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情节场景。而每个情节场景之间,故事似乎又是独立且个体的,整片故事的完整性并不能表现出来,却具有深藏意蕴的必然联系和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儒林外史》写人物,其着力点不在于写出人物具有传奇性的故事,也无异于交代其生平与来龙去脉,更不屑于写出人物完整的一生,这便如同上文所说,在黑色幽默的文学塑造之中故事多是杂糅无序的,并没有一个故事人物情节是贯穿整个文章脉络的, 然而整个文章却是能始终如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这便是黑色幽默文学与讽刺文学之中最大的相通之处。《儒林外史》的结构性并不高,既可以看成是一篇完整的长篇叙事小说,又可以看做是中短篇小说的连续创作。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无一不是文学史库中长河般的“领导者”,风格突出,独具特色。文字犀利但却不用奇字,偏字,更不夸张。以一种故事的形态表现给你看,从而使你自己体味这小说中的合理与否。在小说文章的处理中自然也是非常的残酷,甚至是没有人性,由此才能更加地警觉人性。在美式“黑色幽默”与中式讽刺小说的面前,精彩之处都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他们都善写对话,突出人物的可笑與悲剧。都是发生在生活之中,语言叙事同样写得好,但却能抓住细节中的悲哀,从人物小事之中却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以及一个国家命运的悲哀。

在美国当时的“黑色幽默”这个流派的作家,他们没有任何的过度交流甚至是共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切磋、琢磨,而是一味的贯穿着自己的主张。因此如海勒所述,未必尽然,只是各有所见而已。他们对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怀着深度的厌恶以及绝望,他们用强烈的夸张到荒谬程度的幽默、嘲讽的手法,不惜用“歪曲”现象一致使读者禁不住对本质发生或者实际发生的事物,从反面来揭示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本质;以荒诞隐喻真理。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价值标准一股脑儿颠倒过来,对丑的、恶的、畸形的、非理性的东西,对使人尴尬、困窘的处境,一概报之以幽默、嘲讽,甚至“赞赏”的大笑,从而以寄托他们阴沉的心情和深渊般的绝望。

在中国的小说之道与西方的小说之理中,西方的“黑色幽默”小说家最终是理性,虽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避免不了的是就是理性当先,是处在自觉状态,这不是自然风格的流露,而是自然风格的自然性形成,从而发挥想象,由心而作。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创作情况便有所不同,它不是自觉的,而是自然的。是一种不重理论反而偏重体味,这种由自身而发的状态源于生活,重在观察日常生活,讲求意境。只要有生活,便可以有无数的灵感与思想写作,这样意境便自然形成。

猜你喜欢

讽刺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