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缺席与精神迷失
2014-01-13杨君
摘 要:长篇小说《秦腔》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又一成名作,并在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所追寻的新文体表达方式是否可行?文章取得哪些艺术成就?文章突破了哪些传统?文章的不足之处在哪?浑沌的意境是否隐藏了文章主题?这些都是当下作家创作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结构、内容表达方式角度出发探讨文章的审美缺席和精神迷失。
关键词:《秦腔》;贾平凹;审美缺席
作者简介:杨君,出生年月:1983年6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仪陇。职称:助教。学位:本科。專业:汉语言文学。毕业学校: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贾平凹先生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它的最新长篇小说《秦腔》,期间将稿件修改了三次,用作者自己的话所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句化作者揭示了自己在创作《秦腔》时,不仅写作量巨大造成写作的艰辛,作者为了将眷念故乡的情怀深深地印在著作的字里行间中心理产生的巨大压力。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戏曲,秦是我国陕西省的简称,从秦腔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秦腔非常具有地域性。《秦腔》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就如秦腔一般厚重。下文将从文章结构、内容、表现手法视角浅析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秦腔》的艺术成就。
一、利用二元耦合结构描写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存在多个性格对立但又有互补的人物关系,这些人物形象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秦腔》中作者大篇幅的采用二院耦合结构方式,将人物形象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张引生和夏风就是一组性格对立和互补的人物形象。张引风喜欢白雪,当他听闻白雪结婚的消息时,对他来所就仿佛噩耗一般,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回到家使劲猛哭。在清风街乡民的眼中张引风是不折不扣的疯子,作者从疯子的视角进行叙事,这种超现实的写作手法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感官和情感的触动。夏风是著名作家,想将婚后的白雪调到省城,但白雪对秦腔表演念念不忘,仍在家乡演出没有回到省城。最终两人婚姻失败。作者将男女主人公分别取名为夏风、白雪体现了作者追求以实写虚将情节叙事化的写作方法。女主人公名叫白雪似乎暗示女主人公如白雪一般纯洁无瑕,完美无缺。白雪和夏风本来属于两个不同气候的特点,是一组对立的关系。以此来暗示两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别离将是两人的最终归宿。现实世界中爱情是一个很难维系的,就好像陶瓷一样易碎,但在张引风的精神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
夏天义和夏天智是兄弟四人中的两人,夏家四兄弟分别代表了清风街的传统道德标准仁、义、礼、智。夏天义是清风街的书记,夏天智是学校校长,他们分别代表了清风街的政治和伦理。夏天义在担任书记的期间里为清风街做了很多实事,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清风街村民纠纷往往是找夏天智寻求帮助,仿佛就是掌管村民伦理的“法官”。
贾平凹先生原来的作品人物形象丰满,但在《秦腔》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更趋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扁形人物的表现手法,这是因为作者追求一种浑沌的表达方式所导致的。
二、《秦腔》内容和表达手法所表现的精神内涵
从贾平凹先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多变”的作家,作者在创作中一直探索以文章体裁作为切入点的审美创作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作品《商州》、《浮躁》、《妊娠》、《废都》、《白夜》和《秦腔》中看出作者文风的变化。然而《秦腔》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是从《废都》开始的。
毫无疑问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工程,有人说贾平凹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精神探索者探索寻求真理的过程。《秦腔》更注重生活的真实描写,作者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情感批评都是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形象描写中体现的。作者运用浑沌式的表现方法,将主题隐藏到故事之中,这种审美追求从作者的《废都》中可以体会到的。作者在《秦腔》描写农村生活的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担忧。《秦腔》将作者的情感内在化,这种审美追求就是利用浑沌式的表达方法。在《秦腔·后记》中作者诠释了他选取这种表现手法的原因,并对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产生担忧。《秦腔》写作手法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创作理念的变化,作者由追求文章审美逐渐转向追求真实。
《秦腔》是一部十分注重写实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真实呈现了农村生活。作者在《秦腔》中展现了凋零、贫困的农村生活状态,让读者看到的是一种苍凉的农村生活之景,给读者以沉重的思考。勾心斗角的乡镇政治局势,吃喝成风的乡干部,政府强行摊派是作品所体现的当下农村社会风气。这些农村社会想象造成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生活窘迫,农村土地无人耕种,农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在《秦腔》中作者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渐失落的惋惜,秦腔是古老的文化艺术,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使秦腔艺术逐渐走向没落,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现代经济模式的冲击也推倒了传统农村伦理道德的那面墙。
结语
《秦腔》是作者的回忆,是作者的思考。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流失的传统文化的凭吊和哀叹。所以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纪念那逝去的岁月。《秦腔》承载着作者追求30多年的心路历程,也象征着作者创作源泉的失去。实际上只要读者细细品读《秦腔》,就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寻找到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以及作者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宝昌.审美缺席与精神迷失——长篇小说《秦腔》论[J].江汉论坛,2005(12)
[2]权雅宁.从“雅言”到《秦腔》:无望的回乡——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院报,2006(4)
[3]李建军.是高峰,还是低谷——评长篇小说《秦腔》[J]文艺争鸣,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