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明化成的极致美人

2014-01-13王晓宁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林黛玉黛玉儒学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黛玉性格深植于传统文化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儒学的教育让黛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宗教的影响又使其极具空灵超脱之美;文学则是她品格高洁的源泉。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王晓宁,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红楼梦》“问世传奇”二百多年,人物林黛玉的研究随着《红楼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何其芳先生认为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受过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①本文旨在这个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古典文化与林黛玉性格的关系。

一、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儒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儒学对黛玉的影响极为深刻。

我认为黛玉对儒学的态度是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黛玉崇尚质朴的未被污染的儒家学说,却摒弃了为统治者所用的假儒学。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亦是林儒海,是儒家学说质朴内核的代表;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则是不堪的儒学的代表。

林如海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质朴儒学的信奉者。书中几乎没有正面写过这位高洁的盐科老爷,但是林如海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教黛玉的惜福养身之道,是质朴儒学的象征,而到了贾府之后,“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这不仅说明林黛玉是一个于世情上极通透的女子,也说明年幼的黛玉曾在不得不妥协之处向世俗儒学妥协过,而黛玉心知父亲教的,对于这份被迫的妥协,自是不甘心,这也增加了黛玉对世俗儒学的抵触。而林如海过世之后,黛玉从苏州带回来的,竟是些书籍,送给众姊妹的礼物也是纸笔,更有宝玉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这说明,林如海给黛玉的遗产,除了被贾琏吞掉了几十万银子之外,都是学识。这些都隐着黛玉回苏州接受了林如海最后的儒学教育。

可以说,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纯粹的反面形象。让这样的阴险小人给高洁的黛玉做启蒙老师,作者除了要让贾雨村有理由攀上本家的高枝之外,也在黛玉身上别有深意。黛玉和宝玉的爱情的重要因素就是志同道合。可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要视科举为官为沽名钓誉却不符合她的出身和教育环境。黛玉从儒学两个部分的碰撞中找到了真理,用所谓新人的眼睛看到了封建统治的荒谬,基于这种真理,黛玉毅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二、来自心灵深处的空灵——宗教

英国考古学家泰勒认为,宗教是对灵性存在的信仰。宗教是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的线索之一。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过特殊的作用,而古代文化也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红楼梦》开篇援引了女媧炼石补天的神话,又极富创意地让佛道二家牵手,本身就带着作者特别的宗教观。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死后又托梦给宝玉是太虚幻境潇湘妃子,都带着神秘色彩,是对道教中思凡谪仙——下凡历劫——度脱升仙的民间文学母题的演绎。

佛教有一个很特别的教义,就是佛陀的教育。第三回中,黛玉就说自己三岁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要化黛玉出家,遭到拒绝后,这个颇有来历的癞头和尚说:“既舍不得,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平安了此一生”的方法归根结底是断情。而断七情也是佛教修行的必要途径。这与释迦牟尼类似的经历不仅暗含着黛玉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也让读者可以预见到黛玉悲剧的一生。黛玉的悲思最终皈依于爱情,而从未想过用佛教出世解脱的理念来化解人生的痛苦,而这又恰恰是黛玉性格中坚强的部分。

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又对黛玉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孤傲而笃实的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她自卑与超越自卑的过程以动力,是构建黛玉丰满性格的重要部分。

三、“才学美就是精神美”——文学

可以说,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时代和文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黛玉指点香菱的一番话,就将她为人为文的标准表露无遗。黛玉读诗,按历史时间顺序来看,就到杜甫为止。王维的超然尘俗、返璞归真,杜甫的朴拙忠厚、笃实坚强,李白的清莹灵动、自然天成,都融汇在她为人为文的品格当中,成为她与众不同的学养和韵致。她认为陆游的诗浅近,是格局化的诗,或者说她认为宋诗浅近,不如唐诗汪洋恣肆,意韵悠长。这和她不拘于世俗眼光的性格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她的心就像她诗中的白海棠一样高洁: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是一首深邃而朦胧的诗,饱蘸着曹雪芹的心血和热泪。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拥戴者无数,我想,这与她独具魅力的思想性格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杜甫是诗的集大成者,姜夔是词的集大成者,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林黛玉是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在她的身上,熔铸了士人文人对女性最高的期许。

注释:

[1]何其芳:《答关于<红楼梦>的一些问题——一九五七年一月五日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演讲》,《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1980年,第8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任明华:林黛玉,中华书局,2006年版。

[3]柏杨:中国人史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林黛玉黛玉儒学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儒学交流在路上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什么是儒学之本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