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本溯源

2014-01-13戴诚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鲁迅内心

摘 要: 本文从心理角度和艺术两方面的分析,梳理出李欧梵回本溯源分析鲁迅本人及鲁迅作品的脉络,通过李欧梵对鲁迅家世背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作品中现代化技巧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从而探寻李欧梵回本溯源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鲁迅;回本溯源; 内心;细读

作者简介:戴诚诚,安徽安庆,扬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影响深远。在1918年以后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文人、学者对鲁迅的生平、作品及思想进行研究。鲁迅研究至今已有将近百余年的历史,所出的成果亦有千万部。学者们都竭尽自己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鲁迅、分析鲁迅和解剖鲁迅,但由于鲁迅耀眼的光环笼罩着他,许多研究著作都带有颂歌的色彩,将鲁迅置于神圣的境界,无法揭示鲁迅及其作品的真实面貌和原本含义。李欧梵,作为一个海外学者,排除了这些纷扰,他的《铁屋中的呐喊》,回本溯源,以公正的态度,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鲁迅,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切的鲁迅。

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篇:一位作家的产生,主要从鲁迅的童年生活和家世背景方面分析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成因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篇:鲁迅的创作,主要对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杂文等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而对《野草》集的分析即是淋漓尽致地对鲁迅心灵的解读;第三篇:关于文学和革命,则是谈论了鲁迅最后十年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一、透过迷雾,回溯内心

1.家教之迷雾

《铁屋中的呐喊》亦像一般的鲁迅传一样,介绍了鲁迅的家世背景和教育经历,但李先生并不是简单地叙述鲁迅的生平,而是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其家世背景对鲁迅内心及以后创作的影响。李欧梵吸收了其先师夏济安《黑暗的闸门》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鲁迅儿时爱好的概括即对幻境、鬼怪及神话这种奇幻世界的兴趣,揭示出鲁迅内心有一种对黑暗之力的迷恋,并且这种迷恋对他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其后对医学和文学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心理的左右,鲁迅本着救治病人的疾苦来弥补自己曾经对父亲所犯下的错,而当他明确“思想和精神问题是不能用医药解决的”的时候鲁迅逐渐向着“在文學中寻找一个对自己民族‘精神上的病的诊断”的方向努力,并最终取得成功。

2.传统文学之迷雾

在80年前的鲁迅研究界,一直把鲁迅奉为“反传统文化的革命战士”,但在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中,鲁迅和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更为准确和明朗,李欧梵认为鲁迅并非人们之前所认为的绝对的反传统,他自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传统意识,他对待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李先生回溯了鲁迅在1912年后的十年间“回到古代的经历”,正是这段与传统独处的时间,让鲁迅获得了“个人静思的体验”,使得他“从不断积累的文化资源中建立某种可资参考的框架,在其中寄托他生存的意义”。这些积累和思索也为鲁迅后期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做了巨大贡献:《中国小说史略》、《故事新编》及对嵇康的研究和旧体诗的创作都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养分息息相关。这些成就的背后,也寄寓着鲁迅内心对传统的真正态度:偏爱那些束缚少的传统文学,因为它们使人对中国的过去了解得较为真实,反对或很大程度上远离孔、孟、朱熹、王阳明所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封建旧习,这是鲁迅“反传统”之真正所在。

3.《野草》之迷雾

在80年代之前的鲁迅研究中,《野草》往往被学者忽视,正是由于《野草》中的矛盾、黑暗的气息和当时研究的大方向不相符合。《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却注重对《野草》的解读,因为作者认为“《野草》不是别的,‘可说是鲁迅的哲学”。因此,他不仅注重对作品本身艺术层面的赏析,更注重从鲁迅的内心去探寻其创作的缘由。作者通过对鲁迅写作时个人心情的分析,找出了这个集子的形式和感情的独特的由来。“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五四运动高潮的低落,和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女师大事件等等,都是造成鲁迅心灵痛苦的元素,而《野草》中最灰暗的那些篇章也就是在此段时间而作。同时,作者认为“《野草》中那些‘含糊的措词,它们不仅揭示出他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更重要的是,还揭示了他本人内心紧张的某种状态”。通过对《野草》中诗篇进行“召唤的、意象的、隐喻的”诗意分析之后,作者找到了隐藏在《野草》中鲁迅内心的“故事”:“诗人内心自我,陷在一系列难于解决的矛盾的绝路上,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他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而这些透彻的见解,正是建立在李先生排除散文诗中的现实内涵,去寻求现实的政治和政治思想范畴以外的内容,即回溯到鲁迅自身的结果。

二、回归文本,精读细析

李欧梵抛开一切功利化的色彩,回归到文本本身,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细读,从文艺与思想的角度去认识它们,从而发现鲁迅的独创与伟大,消减一些对鲁迅的曲解。

1.现代化的技巧

李欧梵主要将鲁迅作品放到整个中国文学传统背景中审视,从而来寻求作品的现代性。循着传统的思路,作者强调鲁迅的短篇小说这种压缩的形式受到唐代及其以前的文言传奇、志怪等传统文体的影响;另外还有翻译《域外小说集》时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富于想象。这种自由和简练的结合,强调的是从重文的形式到主观性自由创作的独具风格的叙事挑战。这种挑战是刻意违逆传统形式的,因而似乎带有一种现代性。如《狂人日记》的日记体,“日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根源在明代的游记和历代笔记中都可以找到。但鲁迅却用一种极端的主观性更新了这种形式,这是前所未有的。”序告诉我们狂人的“狂”与众不同,后来治愈;既然有了“治”,那就肯定了他的荒谬。他成了吃人的人,自捧了日记,嘲笑当初自己的病症,欢呼恢复了健康。日记最后那声撕心的“救救孩子”反而不再能给人希望。正如李欧梵指出的,小说真正的结尾是文首的序,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2.独异个人和庸众

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时做了很细致的分析,通过对小说人物中共同特性的梳理,将常出现的形象划分为两类,即“独异个人”和“庸众”。“庸众”和“独异个人”这两种形象的姿态,在鲁迅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因此,李欧梵从这两种形象所构建的“谱系”中去寻找隐藏在鲁迅小说叙述表面下的“内在内容”:对国民性的关注和对“独异个人”的怀疑感和悲感。“独异,即‘个人自大,这样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几分狂气;庸众,即‘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李欧梵此前对“庸众”谱系的分类概括,正是从侧面扩展开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关注和思索,使读者更为明晰鲁迅的思想之深刻。

透过《铁屋中的呐喊》,我们看到了李欧梵本着“回本溯源”的态度,对鲁迅研究所作出的努力,看到了他心理分析的独特角度和回归文本,精读细析的艺术解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此本书亦有其不足之处,李欧梵在序中说道他第三部分对“关于鲁迅对苏联文学及其理论的借鉴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字材料,对30年代左翼文坛内部纠纷还不甚明了,这部分论述只能依靠目前已有的材料,俟以后有新材料时再作补改。”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一部分,有了更多作者主观的臆测色彩,少了相对合理而又超脱的洞见。但瑕不掩瑜,这部作品在鲁迅研究史中可以说依然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鲁迅研究界注入了新鲜血液,开拓了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物中的呐喊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鲁迅.鲁迅小说全编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鲁迅.野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马明.没有终结的过程——读铁屋中的呐喊和反抗绝望[J].剑南文学2011,(06)

[5]吴康.现实的与哲学的——关于野草的争辩[J].中国文学研究,2008,(01)

猜你喜欢

鲁迅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鲁迅,好可爱一爹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保持内心的平静
鲁迅《自嘲》句
你的内心到底有多强大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