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庄子?齐物论》中的是非观

2014-01-13杨雪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齐物本性

摘 要:《庄子》一书中阐述诸多道家哲学思想,“是非”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照之于天”“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是其明确摆出的对于 “是非”的看法。本文基于《庄子》“齐物”思想,从“是非”产生原因、区分标准以及看待“是非”态度三方面简单论述《庄子》的是非观问题。

关键词:齐物;是非;本性

作者简介:杨雪,女,汉族,出生于1989年3月,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在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庄子·齐物论》中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庄子对于是非问题的看法。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解读庄子思想时无法跳过的问题,关于“是非”在《庄子》其他篇章中也有相关的论述,但个人认为在“齐物”这一观点下的来阐述和理解应该会更为透彻。下面就基于《齐物论》一篇来谈一下个人对庄子的是非观的一些看法。

谈到“是非”,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原因,即是非是如何产生的。“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道的层面是没有界限,没有是非定论的。《齐物论》中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可见,庄子认为“成心”是是非产生的直接原因,没有成心却出现了是非,“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这即便是神人也是不能理解的。《庄子注疏》中,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成玄英疏“夫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由此来理解,“成心”就是我们所谓的一己之见。那么“成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物我不相对待,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中是不存在“成心”的,“成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物和我的分离,世俗之我出现了,便开始对不同的事物现象有了不同的理解。这种“成心”在辩者之间的争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辩者千言,语词激烈都是因为他们存有“成心”,“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不亡以待尽”是因为他们固守“成心”,本性被遮蔽了,以一己之“成心”来看待世间万物与自然,那看到的必然是一个充满是与非的世界。以己为是,以彼为非,各执一是非不放,世人皆如此执着,令庄子也不禁感概“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第二个要谈的就是是非的标准问题。《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有无、难易、长短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庄子在是非这一问题上与之观点相同,是相对于非而存在的,无是则无非,无非则无是,“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孰是孰非则更是没有定论的,这就像彼和此,“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角度不同,彼此的所指也就不一样。是非亦如此,“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每个人所执的成心是不同的,那么对于是与非的判定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依旧以辩论为例,《齐物论》中有“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作者既然有此疑问,可见是非不是由胜与不胜决定的,那么是否可以由第三者决定呢?作者认为仍然是不行的。第三方可能的情况有四种,同乎若者、同乎我者、异乎我与若者、同乎我与若者,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最终都会回到这个循环之中,都不可能对于是非做出明确的划分,也就是这种不知孰是孰非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没有一个超脱的于所有是非之上的人存在,所以辩者终其一生的辩论实质上是没有合理性的。

既然是非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区分标准的,那么我们对“是非”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最后要谈的便是如何对待是非的问题。作者在论述“古之人”的知的三种境界时提到“其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显现出来了,道也就被遮蔽了。既然是非是因为无成心的道言被遮蔽而产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摒棄成心,效法圣人的行为,“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亦即“莫若以明”,用空明的心境来观照万物。世间万物皆有其物性,物之所然,物性使之,我们要做的正是顺遂物性,任之自然发展。庄子主张的“齐物”思想恰恰是要尊重、顺应事物的不同物性。“齐物”是指应该在物我无待,道通为一的高度来看待世间万物,物性在物的表象上虽然体现出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大小、贵贱、是非之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准确地阐释了何为“齐物”。如果能过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物与我都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会存在是与非的问题了。这就像“朝三暮四”这个寓言中狙公的做法一样,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并未有孰是孰非的区分,只需要顺从众狙的天性、本性,何必执著于一呢!

“齐物论”是庄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非之争又是“齐物论”中不可越过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庄子哲学中的很多观念都是不切实际,丝毫没有现实意义。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确实和现在社会上的主流基调是不同的,但其实这是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我们了解庄子哲学也并非是为了某些功利目的,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许现在我们连庄学中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东西都没有彻底参透,但是从整个《齐物论》中我还是感到庄子描述之下的那个“道”的世界是美好的,自由的,尤其是在了解了“是非”这一观点后,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偏执地看待某些事情,对待生活的态度平和了很多,我想这也算是学习《庄子》的一种收获吧。

参考文献:

[1]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成都:巴蜀书社.2007

[4]徐春根.《论庄子的是非观》.江汉论坛[J].2010.(6)

[5]陈静.《“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哲学研究[J].2001.(5)

猜你喜欢

齐物本性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如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本性原则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