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演讲‘比穷’”引争议
2014-01-13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2期
想获助学金?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贫困家境和盘托出再说。沈阳大学某学院近日要求贫困生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引发热议。
实际上,这样的演讲比“穷”争补助,沈阳大学并非首例:昆明某高校曾通过“比惨”演讲,挑选所谓的“贫二代”;福州某高校也曾让人上台陈述家庭状况,票选出特困生和贫困生……这都引得社会一片质疑批评之声。
联想到此前一条在微博上传得非常火的短信:“同学你好,发现你上个月餐饮消费较少,不知是否有经济困难,如有困难,可电话、短信或邮件我,若无困难也请回复一下,以便下月不再重复问询。”这条短信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一旦出现过低消费,系统就会预警,学校将有针对性地采取资助措施。从去年9月启动至今,已经有20多名学生接受了资助。不少人感叹,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感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铸造帮困的人文化,一定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困,要从公益的帮困变为有爱心的帮困。”
媒体评点:贫穷并不可耻,可以砥砺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坚强,奋发有为。然而,在功利盛行的当下,家庭贫穷并不是件可以拿来宣之于口的事。将学生的“贫穷家底”悉数抖出,显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是不人道的做法。即使学生通过“演讲比穷”得到了物质帮助,也会造成心灵创伤,从而使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身为教育者的学校必须正视这一点。(李红军《光明日报》)
◎话题拓展:人格与尊严;润物细无声;呵护心灵;公平的意义……
(资料来源:《沈阳晚报》、中国网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