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那个时代的美与寂寞
2014-01-13苗与
苗与
美人如玉剑如虹
这个如花般美丽的名字并不是最初起就的。1894年,出生于北京京剧世家的梅兰芳初名澜,字畹华,父母早亡,他既无兄弟,又无姐妹,所以打小便孤苦伶仃,依在伯父京剧胡琴演奏家梅雨田门下长大成人。梅兰芳从小绝顶聪明,又生得明眸皓齿,皮肤细腻白皙,更兼一副谦和脆弱的气质,柔和得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再配上一副清和润朗的嗓音,各种天赋齐集一身,几乎成了京剧界“祖师爷赏饭吃”的典范,当时人说他是“以文秀可怜之色,发宽柔娇婉之音”,所以他自12岁登台献艺时,便起了“梅兰芳”这个雅韵天成的艺名。
在京剧界想成“角儿”,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梅兰芳的成名,不是一时一场爆得大名,而是一点点一年年努力的结果。清末民初的戏曲界,因为上到慈禧太后,下到贩夫走卒,无论贫富,都对京剧有着狂热的爱好,所以名伶汇聚,各派纷呈,想成为其中楚翘,并不容易。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虽然出道不久就很受欢迎,但直到1913年他19岁赴上海演出才第一次唱“压轴”戏(即每晚演出的倒第二场,为演出最重要场次),并誉满上海。其后几年,梅兰芳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不断创排新戏,迎合时代潮流,大胆改革戏曲元素,从化妆服饰,到舞蹈唱腔,渐渐成为新时代伶界最耀眼的明星,声名一时无两,稳稳居于新崛起的“四大名旦”之首。
现今的“95后”、“00后”少年们,可以为喜爱的偶像买专辑、抬人气,不惜高价天南海北地追星听演唱会,而这些比起当年追随梅兰芳周围的超级粉丝、智囊团——“梅党”,竟还是逊色了许多。梅兰芳唱做俱佳,才绝惊艳,舞台内外为他痴迷颠倒的人数不胜数,这里面既有专看他的一折戏,他一下台就齐齐退场、不管别的演员还在演出的普通观众;也有像齐如山这样的蜚声文坛的文学名士放下清高专为他写戏谱曲;还有冯耿光这种权倾一时的大银行家四十年如一日从出国演出到娶妻生子都为他襄助谋划;更有甚者,因为爱极生恨冲入梅宅持枪行刺而误伤人命被判极刑……1951年,年过五旬的梅兰芳已不复年轻时的风采,但去武汉演出时,在汉口大智路的火车站一下车,由大智门车站到友益街口长长的一段街道,挤满了自发来欢迎的群众。许多老百姓为了买到票,拿着被子去排队,而且一人只能限购两张,每张两块大洋,依然一票难求。这种盛况,没有见过梅兰芳演出盛况的人怕是无法想象的。
甘心寂寞于乱世
梅兰芳是他所在时代的天皇巨星,然而舞台之下,卸去华彩羽衣,他却是个不爱言说的寂静的人。他在北京的四合院里深居简出,外人在舞台之外很少看到他。欧美画师想替这位名人画一两张速写像也很难如愿。平日除了练功,他的许多时光都用来习写书法绘画,一手秀如其人的柳字,几笔疏影横斜的梅花,本是他修心养性的消遣,不想在日本侵华的特殊年代,竟成了他赖以谋生的技艺。
抗战初始,北平沦陷,梅兰芳随家人避居上海。当时无论日伪政府,还是伪满洲国,都希望借助于他的影响力,高价请他出山,梅兰芳坚辞,为表决心,蓄须明志。不能演出,又得罪权贵,银行款项冻结,可生活却还要继续,梅兰芳与妻子带着四个子女,加上随行而来的琴师鼓师亲朋故旧,庞大的家族顿时举步维艰。为了维系生活,,梅兰芳铺开画纸,妻子研磨,两人着手构思,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提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遇到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苦中作乐,权当修炼,画技竟然大有长进。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大师亦是平凡人
剥去光环,梅兰芳也有凡人平常的一面。他的原配妻子王明华因为两个孩子的夭折而伤心早逝,陪伴他度过漫漫人生长路的是第二位妻子福芝芳,这个漂亮爽快泼辣的女子为梅兰芳生了9个子女(5个夭折),打点着他所有琐事,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随着他江南塞北地奔波,荣华共享,患难不离,直至陪着梅兰芳长眠在北京万花山下。她是那个年代最让人羡慕的女子吧,千万人爱着的梅兰芳,是属于她的爱人。
梅兰芳与另一位京剧名伶孟小冬的爱恋曾轰动一时,一个是最好的旦角,一个是最好的须生,然而生活毕竟不是舞台,种种因缘际会,造就了孟小冬与梅兰芳的黯然分手。美丽高傲的孟小冬曾经是梅兰芳最好的搭档,二人舞台上珠联璧合的演出一直是不可复制的菊坛佳话,《梅龙镇》里孟小冬轻佻地摘下梅兰芳鬓边的海棠花,眼神交汇,是知音才有的默契呀。离别以后,梅兰芳那些戏里戏外的痴缠,向谁来说呢?后来的孟小冬轻易不唱了,一个人古佛般,冷冷清清地葬在了台湾。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梅兰芳终于可以重返阔别数年的舞台。他剔去胡须,重理云鬓,彩衣蹁跹,风采依然。首演定在了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京昆名家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游园惊梦》。梅兰芳出演的杜丽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美轮美奂,舞台下一个初次看戏的9岁小男孩被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皂罗袍”深深地迷住了。他叫白先勇,大概六十年后,已成为文学大家的白先勇以这点记忆为精魄,重新排演了青春版《牡丹亭》,大放异彩,让京昆艺术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京剧,有机会爱上它。
六十年甲子轮回,梅先生若地下有知,也会为这绵延的因果会心一笑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