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收藏

2014-01-13刘波

中华儿女 2014年1期
关键词:拍卖会收藏家心理

刘波

目下在中国,收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从各地风起云涌的大小拍卖会,到各地古玩市场的兴旺火爆再到街头地摊的星星之火,“全民收藏”已然渐成燎原之势。

这种繁荣的景象,从国家的层面,当然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复兴的绝对信号,它还准确反映出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国民,对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逐。

笔者曾经在上海举办的一次金融峰会上给来宾讲《近现代名家绘画赏析》,有嘉宾问:现在收藏这么热,我们再进入是不是晚了?我说,如果人家收什么,你也收什么,那是有点晚了。而如果你想收集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且能另辟蹊径、独具慧眼,则收藏任何时候都不玩。乾隆爷用过的一个瓷瓶子,拍卖会上五个亿被人买走了,如果你想要,那至少拿出六个亿。但你可以收集火柴盒、旧书报,只要是对自己心灵有益,物的贵贱都在其次。

类似这样的收藏心理其实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收藏目的不明确,大体还是考虑投资、保值、增值,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收藏什么就显得不重要了,他们只是象关心股票涨落一样关心自己的藏品,往往形成买进来看一眼,卖出去时再看一眼的局面。

无知导致盲目追逐。一些财大气粗的买家,拍卖会上专拣贵的买,其逻辑是投入多,必然赚的多。当然在市场兴起初期,这种心理曾经带动买家涉险高投入而果然收到丰厚的回报。但这种投机心理,毕竟不是收藏正道。

收藏,说到底,乃是一种从物质必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穷其一生仅仅是“花钱买东西”,那么无论其收藏如何宏富,这些藏品和他自身永远只是冷冰冰的物理关系,不会产生精神上的沟通和融合,倘若传及子孙,是祸是福也未可知。曾见某瓦当收藏家,数十年来倾其所有搜罗出土秦汉六朝瓦以数千计,彼人既不考辨文字、又不濡染翰墨,汗牛充栋的收藏不过是搬来搬去的一些物件。偶然捶拓,也粗劣不忍观。至于道听途说、倾家荡产买来一堆假货者,更等而下之,不在本文所论。

收藏,也是司马迁讲到的:“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须知“人”、“物”之间需要相互滋养。一个善于体察万物灵性的人,直可以取天地为囊,则万物尽是他的收藏。其实你所收之物,传到几世也会最终消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何况一些有形、有限的文玩古董呢?可悲的正是生命结束之际,也是“人”、“物”缘尽之时。“物”会辗转流传到别人手里,而原来的主人则随风消散,再也不会被人记起。任何富可敌国的收藏,哪怕是皇家,今日竟如何?没听说哪位藏家因为收藏物件之多而为人称道的。大体还是这些收藏,或者保养了一种文化的样式、或者滋润了一类文化的心灵、或者传递了某种行将绝灭的文化讯息,总之,你的收藏给后人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精神补给,乃能真正为后人称道。

大收藏家如同大诗人、大政治家、大学人,都是有抱负、有担荷、有使命的。他们往往学养渊博、识见高远、胸襟开阔、勇毅过人。曹操看不起袁绍,批评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其实任何领域想有过人成就,都无法不超越这种局限。欧阳修,作为北宋位高权重的人物,整理《集古录》,所传承的是古物的精神;赵明诚,穷其一生搜求金石编撰《金石录》,其用志岂在暂得于己?唐太宗遍搜天下王字聚之宫廷,乃是对于魏晋风流的无上尊崇;宋徽宗把他的玺印工整、考究地钤入书画,成就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这是皇帝而具一等文采之人留给后世的千古斯文。满清大员端方,今人已经忘记了他官居何职,却艳羡他的盖世收藏,续写了金石学问在清代的辉煌。近人张伯驹,一生所藏悉数捐献,饱经风霜的瘦峭身形诠释了一个孤抱高士的旷远情怀。

这些人,都曾经与“物”有过深入持久的交集,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倜傥非常之人,乃是因为他们和他们曾经拥有的“物”之间有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后面又都是一个个大的人格在支撑着。“人”是这样的大,乃至于“物”倒显得微不足道了。

责任编辑 张向永

猜你喜欢

拍卖会收藏家心理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心理小测试
家有谢天谢地
心理感受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英国 绵羊拍卖会
可疑的手印
心理小测试
眼光
沪举行股票债券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