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蚕种产销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4-01-13吴怀民钱文春楼黎静柳丽萍

蚕桑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蚕种湖州市湖州

吴怀民,钱文春,楼黎静,柳丽萍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市蚕种产销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吴怀民,钱文春,楼黎静,柳丽萍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本文通过对湖州蚕种生产经营近20年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基础条件、建立蚕种生产保护区、完善蚕种行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强企业自身改造等巩固稳定湖州蚕种产销的想法与意见。

蚕种产销;现状;对策

作为蚕丝业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具有4500年的栽桑养蚕历史,长期以来蚕丝产业为湖州农民增收、原始资本积累、生态环境改善、茧丝绸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蚕桑产业的基础的蚕种生产,各级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计划经济年代蚕种场一直享有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同等待遇,性质虽属“自收自支”,但没有真正体现“自负盈亏”,蚕种多余销毁基本上由地方财政或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解决。2000年开始,湖州市蚕种场进行了所有制改革,至2004年,全市14家蚕种场通过关、停、并、转变为8家(其中民营7家,国有1家),民营企业不再享有原有的事业单位同等待遇,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历了1980年代的蚕种紧缺依靠外地供应、到1990年代的自给有余、到2000年代前半期的基本平衡等几个阶段。200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蚕种生产单位所有制从原先的国有(集体)性质转变为民营性质,加上受蚕桑产业整体下滑影响,出现了生产不稳,产质量逐年下降,已经影响到本市辖区内蚕种生产的安全有效供应。

1 湖州市蚕种生产经营现状

目前全市有蚕种生产许可证的单位8家,其中7家有当地主管部门的生产任务,1家有生产许可无生产任务。域内浙江和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既生产一代杂交种又生产原种,并承担着浙江省家蚕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任务;湖州市农业科学院在生产蚕种的同时,从事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从事蚕种生产的基本员工218人,其中技术人员71人,占比32.57%,工人147人占比67.43%。8家单位的生产形式是:一代杂交种基本上全在农村原蚕区生产,有原蚕区26个,涉及户数633户,原种(包括原原种、母种)在场本部生产(见表1)。

表1 湖州市2012年蚕种生产与经营现状统计表Table 1 The statistics of Huzhou silkworm egg producing and marketing in 2012 单位:张、g、人、667 m2、%

1.1 蚕种生产量

1990年前是湖州市蚕桑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蚕种生产滞后于蚕茧生产,出现了蚕种供不应求而年年向外地调入蚕种以解蚕种之需的局面。外地调进的蚕种由于地区适应性差异或质量难于把握而经常出现问题,给湖州市农民的经济利益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1990年后农业行政与业务管理部门通过新建蚕种生产基地、扩大专业场农村原种生产规模等手段,迅速解决了蚕种自给。制种量最高的1992年,原种饲养量达到7.3万g,生产一代杂交种165万张。整个1990年代及2005年前,湖州蚕种生产除满足自身需求外,每年都向省内其他地区、国内重点产区供种,并出口到国外。2005年起,随着蚕种场关停并转并进行所有制改革,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合同订购、以销定产,蚕种产需做到基本平衡。目前,每年饲养蚁量在2.2万g左右,生产一代杂交种35万张左右;饲养原种蚁量550蛾左右,生产原种8500张左右;饲养母种、原原种蚁量400蛾左右,生产母种、原原种550张左右(见图1)。

从图1可见,蚕种生产量与当地发种量成正比,并且为了保证供应,生产量常大于发种量。1992年为湖州市蚕桑产业鼎盛年,此后逐年下降,至2000年当年蚕种生产量已不足1992年的1/2。2000~2004年之间虽有小幅回升,但总体下降幅度较大,一直到2005年开始回升。这次回升主要是: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蚕茧价格自1994年曾经达到1026元/50 kg后,再次告别百元时代,重回千元时代,提升了蚕农养蚕积极性,农民对蚕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蚕种价格小幅提高(从35元/张提高到40元/张),提升了企业蚕种生产积极性。然而好景不长,这次回升只维持了3年,2007年开始就连年下降。

图1 1992~2012年湖州市蚕种产需演变Figure 1 The evolution of Huzhou silkworm egg output and demand in 1992~2012

1.2 蚕种质量

2005年改制前,湖州蚕种质量一直以品种优良、品质优异而处于国内同行前列。以国内建国后第一家注册的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拥有的“宝宝”牌等品牌蚕种享誉业界,为蚕农所欢迎。2005年后,反映蚕种成品质量的良卵率、孵化率、杂交率三个指标有所下降,其中杂交率表现尤为明显(见表2)。而影响产业稳定的微粒子病毒率有所上升,2012年开始呈迅速蔓延之势,严重威胁着湖州市的蚕种生产。

1.3 蚕种经营

湖州市现有蚕种经营单位9家,遵循“划区供种”的传统,从事蚕种经营活动。其中市经作站负责南浔、吴兴两区供种,德清、长兴、安吉负责各自辖区供种,其他5家为生产单位同时拥有批发经营许可即不得向无证单位或个人直接供应蚕种。目前,湖州一般都是县、市经营单位根据辖区内蚕农饲养意向预测,再委托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由于蚕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农作物的种子,5个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搞好供需平衡难度较大:①生产超前性。供应农民的一代杂交种要提前半年至1年生产(即当年秋期用种需当年春期生产,当年春夏用种需上1年春期或秋期生产);②用途唯一性。蚕种只能用于养蚕别无其他价值;③质量隐形性。除了良卵率外,其他质量性状一定要到农民饲养过程中才能显现,因此无法补救因质量造成农民歉收;④不可替代性。一旦蚕种缺口供应不上,无法用其他种子代替,农民只能误季歇业;⑤使用期限性。生产的蚕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超期存放失去使用价值。为了保证辖区内农民用种需求,必须做到生产计划大于需求计划。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安排生产计划时“宁少勿多”的思想成为主导。这一现象图1已经非常清楚地显示:改制前由于大锅饭思想严重,企业盈亏全由国家承担,蚕种生产严重“产大于供”,而2003后由于所有制改革完成,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需生产”观念逐年加强。于是,从2006年春蚕开始蚕种紧缺局面越来越严重。

表2 2010~2012年湖州蚕种成品质量实测情况表Table 2 The quality test results of Huzhou silkworm egg in 2010~2012

图21992 -2012年湖州市区蚕种产销演变Figure 2 The evolution of Huzhou city silkworm egg output and demand in 1992~2012

2 存在问题

湖州市蚕种生产虽然在国内行业地位尚处在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有些还在逐年加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生产布局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效益差

2.1.1 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2000年后被关停并转的蚕种生产单位基本上集中在市内蚕茧生产规模最大的市区,减少的7家生产企业中市区占了6家,且真正放弃了蚕种生产。目前的现状是市区年蚕种饲养量为16万张左右,但市区管理部门能调控的生产企业只有2家,生产蚕种仅10万张左右。市区2001~2012年11年内有8年蚕种产量小于当年发种量,而从2006年起几乎每年需要向外地调入蚕种以弥补供应之需,2009年开始情况越趋严重(见图2)。其他3县年蚕种饲养量仅12万张左右,其管辖下的生产企业有5家,年生产蚕种在25万张。市内县、区间蚕种产能配置不合理。

2.1.2 规模小效益差

受蚕桑产业整体下滑影响,蚕种生产企业连年压缩生产规模。市内最大的生产企业浙江湖州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从2000年的34万张减少到2012年的8万张。目前7家企业年产蚕种35万张,平均每家5万张,其中4家企业年产蚕种不到5万张(长兴通宝蚕业有限公司、湖州农科院附属蚕种场年产蚕种1.5万张左右)。规模虽小,但基本员工、技术人员与设备(施)必需维持一定的水平。以塔山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19人,年生产蚕种8万张,直接生产成本每张30元左右,加上共同生产成本,每张综合成本在35元以上(不包括基本职工工资福利)。按照省行业指导价销售给经营单位价格是41元/张计算,每张获利6元,总毛利48万元,人均2.5万元,扣除职工工资福利根本谈不上有企业积累。因此,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影响,企业生产功利性突出,不愿冒经营性风险超计划生产蚕种。

2.2 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严重老化

2004年改制基本结束后。民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加上蚕种生产利润空间不大,企业积累少,影响了巩固生产所需的必要投入。目前多数蚕种生产企业的主要设施、设备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与配置的,严重陈旧老化,无法适应蚕种标准化生产要求,影响了蚕种生产质量的提高与数量的稳定。扩大再生产更是有心无力。

2.3 人才缺乏,素质下降

蚕种场改制后,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辛苦待遇低而离开企业另谋出路。塔山公司2004年至今计有12名技术人员陆续离职,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3%。离职的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5人担任过企业主要负责人,有3人具有高级职称。而目前在职的技术人员中职称均为初级或以下。由于企业效益原因及省内大中院校无生源,改制后7家生产单位没有一家招聘过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另一方面,蚕种生产后期制种阶段需要大量短期临时工。2005年以前临时工都较为固定,操作技能普遍较高,但目前短期临时工固定的较少,操作熟练性缺乏,影响工作质量与蚕种质量。

2.4 生产基地不稳

湖州市蚕种生产形式为100%的农村原蚕区生产,即由蚕种生产企业提供农户原种,由农户饲养,再由企业向农户收购种茧回企业制种或委托农户就地制种。受湖州市农村城镇化进展迅速与土地流转、农村劳力转移与老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蚕种生产资源被大量挤占。加上蚕种生产要求高、投劳多、风险大,蚕农养原蚕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蚕种生产基地难以巩固。许多过去基础比较好的原蚕区基地,近年来迅速萎缩。塔山公司所属4个原蚕点2009年有249户饲养蚁量5303 g,到2012年,饲养户减少到132户,饲养蚁量减少到3309 g,年均减少9.5%。据业务部门对浙江湖州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长兴通宝蚕业有限公司、安吉超龙蚕业有限公司所属原蚕区的调查摸底,计有原种饲养户234户,2012年春期户均饲养原种30.4 g,而户均劳力只有1.3个,且从业劳力平均年龄60.9岁,最大年龄为73岁。这样的劳动力现状,加上本身效益不高,蚕种生产高标准技术要求难以贯彻到位。

2.5 微粒子病控制难度大,企业生产风险增加

图32001 ~2011年湖州微粒子病母蛾检验情况Figure 3 The pebrine inspection of Huzhou silkworm egg in 2001~2011

湖州市在微粒子疫病的防控实践中掌握了疫病发生的规律也积累了一定的防控经验,2008年之前能基本控制疫病发生不对生产、供应造成影响(见图3)。改制前,由于各方重视,微粒子病一直处在可控范围,但2010年左右开始,由于效益问题,投入不足、管理放松,致使该疫病卷土重来,大有蔓延扩散之势。2012~2013年,全市因微粒子病超标淘汰蚕种近5万张,造成蚕种生产企业经济损失200万余元。其中仅塔山公司淘汰蚕种2.5万余张,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这样的生产风险既极大的打击了生产者信心,也造成了蚕种计划、供应的被动。2013年,分别发生了春、秋两期发种前不到一个月由于生产的蚕种因微粒子病分超标分别淘汰蚕种,造成蚕种出现大缺口的情况。为确保蚕种供应,蚕种经营单位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间内向省内其他县市及外省调购蚕种以解决蚕种缺口这一燃眉之急。供应风险可见一斑。

3 稳定湖州市蚕种业对策

目前全市有桑园面积1.8万hm2,占全省桑园面积的26.5%。蚕茧产量0.85万t,占全省蚕茧产量20%,桑蚕丝产量为16818.07 t,占全省桑蚕丝的33.1%。2012年全市蚕农从事蚕桑产业的产值接近5个亿。虽然湖州市蚕桑产业总量在减少,但仍然在省内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成为湖州市优势农业产业;仍然是解决湖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重要出路;仍然是湖州市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如何巩固蚕种生产基础,确保优质蚕种安全有效供应,成为现阶段湖州市蚕桑生产工作的重点。

3.1 扶持蚕种生产企业,改善蚕种生产基础设施

目前,全市实际生产一代杂交种的生产企业为8个,除争取省主管部门继续在种子种苗工程、现代种业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外,各蚕种生产企业所在市、县(市、区)也应通过农业扶持项目,增加对蚕种生产的投入,推进蚕种生产基础设施改造,确保蚕种生产与供应的正常有序。一是出台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生产企业给以补贴,以确保优质蚕种的供应。二是通过项目实施,重点扶持市内1-2家蚕种生产企业,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尽可能地达到蚕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3.2 建立蚕种生产保护区,稳定现有农村原蚕区生产基地

由于目前蚕种生产普遍以农村原蚕区的形式进行,建议各级政府依据《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划定蚕种生产保护区,加强蚕种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在农业部门确立的原蚕区规划区域内,尽可能建立最低限度的保护机制。一是在土地规划上保证与生产相适应的桑园面积;二是为了有足够的生产房屋面积,在建房政策上给以支持;三是在保护区内及周边控制工业污染企业的建立与生产经营活动。

3.3 完善蚕种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科学风险基金政策

遵照省蚕种风险储备政策,为保障蚕种供应,湖州市财政部门与农业部门从2007年开始也相应建立了蚕种风险基金,每年财政上列支20万元,以鼓励生产经营部门准备足量的蚕种以保障供应。实施6年来,对确保湖州市蚕种供应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助农增收了一亿多元,效果十分显著。但这一政策需要完善,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2011年蚕种价格政策是:经营部门与生产企业的结算价是42元/张,供应农民的价格是50元/张,如按结算价算,20万元钱能解决约5000张的蚕种风险。而从2014年起,将实行新的蚕种价格政策:供应农民的价格提高到60元,经营单位与生产企业的结算价也将相应提高。如继续维持20万元的蚕种风险基金,实际解决的蚕种风险将少于5000张。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应该相应提高蚕种风险基金标准。另外,为鼓励、调动企业、农民蚕种生产积极性,借鉴外地做法对从事蚕种生产的企业、农户给以适当补贴。

3.4 加强企业自身改造,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3.4.1 行业内部资源的再次整合

所有制改革10年来,蚕桑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前湖州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出发,有必要对蚕种生产企业进行再次整合。引导生产规模过小,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提倡原有企业之间人才、基地、物资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兼并重组。

3.4.2 农村原蚕区的科学合理规划

对相对稳定的原蚕区要加强投入,在蚕室消毒、桑圆管理、小蚕共育、病原检测、发蛾调节、袋蛾送检管理等方面建设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便进行统一管理。

3.4.3 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针对当前行业整体人员从业素质下降这一现实,企业亟需重视。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现有人员包括农村原蚕区蚕农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业人才缺乏与青黄不接的忧患意识,及时、积极引进人才。

3.5 转变传统观念,开展科研、生产、推广大联合

各公司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的同时,突破过去几十年来蚕种生产企业只能生产蚕种且所繁育的品种只能由科研、推广部门指定提供的禁锢,积极开展或参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一是以销定产,生产用户需要的蚕种。鼓励企业跳出条条框框,对制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变多年来一直只生产适应当地饲养的蚕品种的传统,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生产适应国内其他主产区的家蚕品种,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二是充分发挥湖州市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和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家蚕新品种选育、家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领域的技术优势,在继续完善现有品种性状的同时加快育成适应本地饲养的优良品种;三是在蚕业管理部门的牵头下,鼓励企业涉足蚕品种选育领域,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努力争取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品种。

3.6 严格行业监管,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3.6.1 依法依规管理

农业管理部门做好《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05/217《桑蚕种》的法规、标准的贯彻、执行工作,对不符合条例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依法查处,对不按标准、规程的技术操作进行监管,以维护湖州蚕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秩序。

3.6.2 创新管理模式

生产模式创新: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实行原蚕区“统分结合”的新模式,企业应该担负起原蚕区环境消毒、桑园管理、小蚕共育、袋蛾管理等方面的统一管理责任。

管理模式创新: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探索管理机制的创新,参照其他领域质量监理制度,设立质量监理员,根据蚕种质量隐形表现、滞后表现的特点,将偏重终端产品质量监测向过程预控与终端监测相结合转变,最大限度地将质量隐患排除在成品蚕种制造之前。

3.6.3 建立优质优价结算机制

针对湖州蚕种质量现状,各经营单位有必要在与企业种价结算中实行“优质优价”制度,根据蚕种质量适度拉开差价,以提高企业抓好蚕种质量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湖州蚕种质量的稳定、提高。

3.6.4 抓好技术服务

“无毒蚕种”发放:针对原蚕区普遍存在着有同村同期不同户之间原种、一代杂交种混养以及同户不同期别原种、一代杂交种间隔饲养的现象,管理部门要协助企业做好一代杂交种无微粒子病的保证工作,以避免原蚕区环境的病原污染。

技术管理培训:发挥湖州蚕桑推广、科研体系相对健全、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全力为企业做好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1]李建琴,顾国达,封槐松.我国蚕种生产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蚕业科学,2011,37(2):285~291.

[2]吴海平,潘美良,周金钱.转型升级——浙江蚕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蚕桑通报,2012,43(1):1~5.

[3]陈阜新,周金钱.浙江省蚕种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蚕桑通报,2012,43(3):1~3.

[4]吴怀民,陈伟荣,沈晓红,等.湖州市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与体会.中国蚕业,2012,33(4):8~83.

[5]邹应庆,柳丽萍,黄秀娣,等.刍议湖州市蚕品种的更新.中国蚕业,2012,33(4):69~73.

[6]李玉峰.湖州市蚕桑生产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发展思考.中国蚕业,2009,30(3):48~53.

[7]黄俊明,姜德义,王军,等.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走出丝绸行情低谷.中国蚕业,2009,30(1):64~67.

[8]冯世民,吴怀民.湖州蚕种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蚕桑通报,2011,42(4):22~23.

[9]封槐松.努力提高浙江蚕种竞争力.蚕桑通报,2011,42(1):1~3.

[10]周金钱.整合资源多元发展推进蚕种业转型升级.蚕桑通报,2011,42(1):4~6.

[11]谷利群,周金钱.浙江蚕种业“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蚕桑通报,2011,42(3):5~8.

[12]楼黎静.稳定发展湖州市蚕桑产业的工作思路.蚕桑通报,2011,42(3):38~39.

[13]封槐松,李建琴.蚕种场建设与改造的成效、问题与措施.中国蚕业,2013,34(3):1~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ituation of Silkworm Eggs in Huzhou

WU Huai-min,QIAN Wen-chun,LOU Li-jing,LIU Li-ping
(Huzhou Economic Crops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Huzhou 313000 Zhejiang,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Huzhou silkworm eggs produc⁃tion management nearly 20 year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Ideas and opin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ilkworm production reserve,and to improve risk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silkworm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to consolidate the stability of Huzhou silkworm egg pro⁃ducing and marketing.

silkworm egg producing and marketing;current status;countermeasure

S882

A

0258-4069[2014]01-006-06

吴怀民(1963-),男,浙江湖州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业技术推广。E-mail:cbb1130whm@sina.com

猜你喜欢

蚕种湖州市湖州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My family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