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多元化与人文关怀

2014-01-13谢恩莲菊秋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庭多元化图书馆

●庄 青,谢恩莲,才 波,菊秋芳

(1.宁夏大学图书馆;2.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3.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21)

公共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多元化与人文关怀

●庄 青1,谢恩莲2,才 波1,菊秋芳3

(1.宁夏大学图书馆;2.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3.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21)

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庭空间;多元化;人文关怀

本文从城市图书馆的功能属性、形态特征、情感本质等层面切入,分析了建筑共享空间多元化的原因,结合图书馆共享庭空间的建筑设计实例,从人文关怀层面入手,分析、归纳公共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类型及特点。

作为城市名片,城市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反映和体现,最能彰显时代特征,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质,彰显城市生活的品质。功能决定形式,需求决定内容,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建筑空间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对图书馆建筑来说,带来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物质载体的变化,更是图书馆精神层面的变化。

享受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的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中的公共社交、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多元化的空间与功能,满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建筑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同。[1]计算软件与仿真建模理论在设计上的应用,仿真技术与施工动态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大跨度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的应用,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特殊施工过程测量技术与监测、控制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建筑空间多元化、复合化带来了物质技术等条件的保证,新建成的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物质功能和需求呈现出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文化特色更鲜明的多元化趋向。作为信息和人际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建筑也必然以全新的观念和设计来应对并解决空间多元化的新问题,以满足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共同持续的发展需要。

本文以公共图书馆建筑内的大型共享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公共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类型及特点,探讨已被大众认可并接收的图书馆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结合一些共享空间的优秀案例的解析,揭示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评价标准、物质功能、精神本质意义与人文关怀,为创造出高品质的共享空间环境提供有益的建议。

1 图书馆共享空间多元化的原因

建筑设计最注重建筑中的空间设计,[2]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又是建筑空间里最丰富、最有活力的部分,大型功能空间和小型辅助空间在这里交汇,内外空间在这里分界,你来我往的读者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交流场所,共享空间丰富了空间形式,调节了空间氛围,使建筑内部的灵魂空间越来越人性化和主题化。

功能决定形式,需求决定内容,信息媒介社会与大众消费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导致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发生形态改变,新城市图书馆的超大体量使他有了城市功能的特征,图书馆的多功能化和多元化已成为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在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提出共享空间概念后,庭空间类型在当代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广为流行的原因。

庭空间是共享空间的主要形式,研究共享空间就要从庭空间谈起,这也是人们至今直接把中庭称作共享空间的原因。庭空间的内涵和多元化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三方面。(1)功能属性。庭空间居于实体建筑的核心位置,是多个功能单元之间的交通枢纽。庭空间通常结合回廊、天桥、走道等组织水平横向的交通,在竖向通常结合电梯、扶梯、楼梯、坡道等组织交通。[3]它不仅是读者“吸入”和“发送”的主要场所,也可以作为休闲、展示、交往的场所。其次、庭空间也经常承担临时展示、集会、导向等展示功能。(2)形态特征。在形态上表现为空间与空间的相互贯通与联系,不论这种垂直向的大贯通与水平向的大联系处在建筑的什么位置,庭空间都不能脱离母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3)情感本质。相对于母体建筑中不同空间单元组成的其他功能空间,[3]庭空间的精神功能较强,承载着丰富的形式语言,容易激发活动、产生活力,能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感受。

共享空间是一个社会化的异质空间,它优化了空间形式,丰富了空间形态,美化了空间界面,调节了空间氛围,是一个建筑灵魂所在。共享空间作为一个建筑的重要活动空间,其场所价值已被更多的人所感知、体验、认识,共享空间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也已被公共社会生活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图书馆建筑共享空间、形态出现多元化、复合化的原因。

表 2005-2012年国内公共图书馆建设不完全统计

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对公共大型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表中列出的2005年以后建成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均采用了庭空间设计类型。由于每一个建筑所处的环境不同,建筑设计及表现手法不同,新建、改建、扩建等应用不同,庭空间在图书馆的建筑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宁夏图书馆的内核式向心型庭空间,天津图书馆的内核式环游型庭空间,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的边庭型空间,更是出现了如东莞图书馆内核式分离型庭空间,黑龙江图书馆线型庭空间等多种形态的庭空间形式,不管图书馆庭空间界面、空间形态如何重组、移位、变换,庭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位置,协调组合空间、融合集散人流、辅助交通、整合空间组织的功能不会变。

依据庭空间在图书馆主体建筑中的位置、布置方式,与母体建筑的关系,及他与外部建筑环境关系的不同,新落成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出现了中庭式、边庭式、线性式等形式各异的庭空间类型。不同的庭空间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品质,但公共性、开放性、高效性、综合性、可持续发展性、人性化仍然是庭空间的典型特征和设计趋向。[3]

2 中庭式庭空间多元化与人文关怀

中庭式庭空间是指四周建筑界面围合构成共享中庭空间,这类共享空间有非常强的内聚感和领域感,是向心性的空间形态,这种中庭空间可大可小,在建筑界面和遮蔽体系的保护下形成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建筑内部利用透明中控玻璃隔绝室外空气,形成宜人的内部小气候环境。

2.1 设计实例解析

2008年6月竣工,由德中联合设计的北京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面积80500m2,基座南北长90m,东西宽120m,建筑高度27m,整个建筑宏伟开阔,空中俯瞰如一部打开的图书。四周由墙到顶的银灰色斜拉钢梁,大跨度悬浮屋顶突出未来气息;将读者置于错落有致的环形书墙书海之中,诠释着现在时;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文津阁珍藏版《四库全书》的陈列,又在诉说着过去,支承悬浮屋顶的六个电梯筒,连接“过去、现在、未来”,读者在交通、阅读过程中体验现代空间。

整个建筑呈回字型。回字内口是高四层的中庭,中庭投影面积50m×50m,是由上部钢结构围合而成的无柱大空间。一到三层的阅览空间与图书馆中庭相通。退台式的中庭空间为读者营造出置身“书海”的感觉。四、五层设有公共休闲走廊可共享中庭氛围。[4]

2.2 物质功能与多元化特征

国家图书馆中庭从平面上看四周都是由母体建筑围合而成的共享空间,中庭的任何一边不和室外直接相邻,是一种全封闭的内庭院式空间。国家图书馆通过共享中庭整合了部分阅览功能,又借用公共区的大厅组织了其他阅览区与公共区的功能,阅览区围合组成的通高中庭成为国家图书馆视觉中心,公共区大厅是国家图书馆的交通枢纽,水平向的平台、环廊,竖向的步行楼梯、观光电梯连接起大阅览区、其他的特殊阅览区以及其他功能服务区。

2.3 人文关怀

国家图书馆二期设计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空间塑造的象征性,四层通透的中庭、50m×50m的无柱开敞式的大空间给人自由、通畅、爽朗的感受。中庭四周设计了主要的阅览空间并呈退台式布置,形成如梯田般的共享空间,退台的楼层边缘设置的通长的书桌,使阅览空间的读者形成视觉上的联系,连接四层公共阅览空间的走廊和公共区大厅的读者时时都能感受到共享空间的存在,读者在二层大厅乘坐扶梯和观光电梯的过程中可以领略图书馆中庭的风貌,这不仅缓解了读者在行进过程中的乏味,还扩大了读者体会建筑美的视角。[4]高敞、宽阔通高中庭让人有种处于户外的感觉。

共享空间同时是子空间与母空间的复合体,作为步行主体的人,在阅览区活动这就需要创造许多与人体尺度相当的、亲切宜人的子空间。从心理上讲,子空间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性和多样性,形成与场所和行为对应的关系。共享大厅四周的大开间阅览空间进深从26m到30m不等,以步行者的行为特点为研究依据,人的视线在12m内能辨认出对方的容貌而且是亲切的距离。在24m左右能辨认出对方,这个尺度是比较亲人的尺度,大开间阅览空间内26m到30m的跨距是室内步行行程和步行者的视觉辨认距离。高度在4.5m,是一种比较适中亲切的尺度。

3 外向型边庭空间多元化与人文关怀

边庭空间有一个或多个空间侧界面与外部城市空间相邻,空间的开放性大大加强,在具备中庭的空间特性和功能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把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是一种更具活力的空间形式。较之中庭,边庭的最大特点在于他至少有一侧立面向城市环境开放,它在很多时候不仅是一种动态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同时也是建筑外部界面的构成要素。边庭由于它“透明”的表皮,在借入周边景观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外界传达着自身的个性和魅力。[5]

由于边庭的开敞性、导向性、易视别性,读者进入室内可一览整个图书馆布局,了解自己所处位置,看到自己想去的方位区域,并找到最近的路径,快捷方便的去想去的任何地方。

在这里,交通路线一目了然,内部空间的视线自由,内部空间的流线自由,在贯穿整个边庭的步行楼梯上漫步,在体验空间序列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边庭空间支持自由的行为方式。

3.1 设计实例解析

深圳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9949m2,由世界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深圳文化中心由南北相对的图书馆和音乐厅两部分共同组成,[5]高达32m的树状钢结构体构成的金树和银树分别为音乐厅和图书馆的入口,以钢结构黑色花岗岩幕墙、多面体三维玻璃曲面幕墙结合桁架结构下的玻璃屋顶构成了图书馆的建筑实体。花岗岩、钢结构桁架、镀膜玻璃、中空钢化玻璃,这些肌理、质感、纹理、视觉特征及其表面的形态构成不同的建筑材料,不仅构成了建筑界面最基本的物质实体,而且对界面起着形态构成和性格表达的作用。

深圳图书馆边庭的特点表现在,边庭建筑外玻璃顶面与玻璃垂直界面的转换,建筑的实体顶面、墙面的弱化,由银箔包裹的长度从7.5m到15m不等,具有结构支撑功能的树状结构成为庭空间的焦点,退台阅览区、边庭、立体交通系统共同组成了深圳图书馆的共享空间。矶崎新通过设计手段改变深圳图书馆建筑的界面、形态、容积、组织结构、组合关系,不规则的建筑形体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内部空间产生无限的变化,从而改变建筑空间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因素,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和适应人们多元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5]

3.2 物质功能与多元化特征

通过对深圳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分区研究,发现深圳图书馆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公共服务区,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5%;二是管理办公区,占整个建筑面积的12%;三是采编典藏区,占整个建筑面积的12%。这里图书馆中的公共区域消失了,以往相对独立的如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专题文献阅览区,中文、外文图书借阅区等阅览区被整合成一个超大的阅览空间,各阅览区之间形成一种类似无缝相接的关系,由于各层退台阅览空间形成视觉联系,各阅览区之间的界限感更加模糊,这种功能组织方法使得图书馆变得像个“大超市”,读者可以更自由地阅览与借阅。[1]

通过读者流线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纯粹的交通枢纽空间消失了,阅览区域本身构成了图书馆的交通枢纽。交通核包含在各阅览区里,各阅览区的读者可以不用出该阅览区而到达其他阅览区,这种交通的便捷性与直接性减少了人行为上的限制,也弱化了各阅览区的边界感,使之更能形成一个整体阅览空间。

深圳图书馆是不规则的自由形建筑,他的平面、立面、剖面形式多变而不稳定,自由而复杂,其空间形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这里,楼梯、天桥、平台、结构支撑构件不仅起着丰富空间层次、调整空间结构与比例的作用,而且成为共享空间重要的构景元素,链接立体交通的建筑构件楼梯与具有结构支撑功能的银树成为空间的标志物和共享空间的景观。流动的人群在竖向、斜向、露明的实体构建上活动给共享空间带来动感,而它的合理设置也给流动的人群提供较佳的视角视享受。

3.3 精神表现与人文关怀

深圳图书馆的设计在精神层面上的表现就是,通过设计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动感的、树形构造的建筑形象,设计者试图通过这种空间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引导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感受,让置于这个空间下学习、工作的读者不得不发出惊讶的感叹,这是边庭建筑空间形态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最为真诚的空间感受。

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深圳图书馆设计者在这个大空间中,运用了多种建筑语汇和表达手法,创造出自然光、人工光、室内、室外的交相辉映综合视觉体验空间的同时,根据建筑功能单元与建筑整体的关系,以及各功能单元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方式,为深圳图书馆设计出既有精神表现意义,又有人文关怀意义的边庭空间。边庭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在精神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内部环境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形成互补与交流;第二,改变了传统单一界面的形式和职能,实现了外部与内部、动态与静态、人工与自然的渗透和融合;第三,形态独特的边庭满足了公共图书馆所必须的展示性、识别性,提升了文化类建筑高档次建筑职能及价值,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面貌;第四,边庭的设置传达出很强的针对性,丰富了建筑的形态和立面,给图书馆入口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活跃的元素,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的活力。

4 结束语

凯文·林奇认为:“环境应该适应其相应的文化类型,或者说应该想尽办法满足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各种需求。”建筑是瞬间的视觉印象,[6]图书馆的物质实体和建筑空间更是读者认识图书馆和识别图书馆形象的窗口,对于图书馆本身而言,建筑和环境及服务代表了图书馆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设计一个建筑环境宁静、优美、舒适,包容的多元化、复合化、多义的图书馆,是新的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公共生活与公共交往的需要。

[1]应超.当代大型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演变[D].南京:南京大学,2012:45-47.

[2]杨亮.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场所环境探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55.

[3]高中岭.公共图书馆庭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36,49.

[4]胡建平.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建筑设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65(3):37-39,48.

[5]刘洋.建筑空间应变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55-56.

[6]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2.

G258.91;G258.2

A

1005-8214(2014)06-0075-04

庄青(1964-),男,副研究馆员,注册建造师,已发表论文16篇;谢恩莲(1966-),女,副教授;才波(1963-),男,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7篇;菊秋芳(1963-),女,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多篇。

2014-01-20

本文系宁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126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徐娜

猜你喜欢

中庭多元化图书馆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图书馆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回廊式中庭建筑烟气控制方法研究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去图书馆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