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地震文献数据档案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2014-01-1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震灾文库灾区

浅析日本地震文献数据档案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刘 洁(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

地震文献;数据档案库;东日本大地震;震灾文库;长期利用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阪神·淡路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之后都产生了大量地震文献。秉承保存历史文献,延续人类历史记忆的精神,日本的图书馆、公益团体、民间机构以及普通百姓先后成立各类地震资料数据库对各种内容、类型、格式的文献加以甄选、保存,并为资料的长期利用制定了各种细则。这些数据库如实、全面地再现了地震实况,为今后的防灾抗灾提供着宝贵的资料。日本的经验为我国震灾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了让地震相关资料有效地为人们所利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大学、NPO等各类组织对各种资料进行了有效地收集和整合,使地震的专题文献更为集中、有序、可利用性得到保障和提高。其代表为1995年“神户·淡路大地震”之后成立的“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以及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的“震灾文库”数据档案馆。

1 “人与防灾未来中心”

“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位于日本兵库县,它具备博物馆、图书馆的功能。该中心采取多种手段收集资料,至今已经收藏了18万份资料。中心主要以“保存”为目的,目前对外公开的资料只占总资料的极少部分,而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尚未公开。该中心在收集、保存地震资料方面主要遵从以下四个原则。

(1)地震资料的收集、保存以满足实际应用为目的。对“神户·淡岛大地震”的信息采取全方位的收罗形式。此外,除“神户、淡岛大地震”以外的其他所有地震相关信息也都在收藏之列。

(2)本着便于再次利用为目的,对受灾者个人提供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以便如实地将地震资料呈献给世人。

(3)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尊重当地的乡土文化和习俗,激励大家树立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荣辱与共的民族气节,促进乡土精神的传承,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与凝聚力。

(4)通过灵活机动的各类规章制度保证大规模地震资料的收藏、整理工作有序进行,将中心建设为前所未有的现代地震资料文献数据库。

2 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的“震灾文库”

2.1 “震灾文库”的简介

1995年1月17日,“神户·淡路大地震”使得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3月底图书馆的修复工作基本完成后,地震资料的收集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了。10月,该库已经收集了1000多份资料,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开办了“震灾文库官方网站”(http://www.lib.kobe-u.ac.jp/eqb)。

“震灾文库”始终遵循三个原则:对所有片段性的资料采取撒网式的穷尽收集;文库内的资料不仅对神户大学内人员,对所有使用者同等公开;网络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对外开放。[1]

2.2 震灾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该文库收集的资料种类繁多,政府、医院、公益团体等出版的图书、杂志、期刊、论文和报纸等各类文献,广告、海报等单页宣传单都在收集的范围内。文库里还一直保留着震后手写的广告、传真等联络文件。此外,大量个人寄赠的地图、照片、影像、音声等资料也都陈列在文库内。文库随时、及时更新内容。时至18年后的今天,一旦有新的文献、学术研究成果出现,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被收录进文库,因此文献的时效性、权威性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3 震灾资料的公开与利用

文库采取来馆阅读和通过网络索取电子资料两种利用形式,并对一般大众开放,不限制利用者的身份和年龄。为保护资料不对外借阅,用户可以在馆内自由阅览、复印。还提供电话、电子邮件等咨询服务。

库内多数的资料都已经完成电子数据化,可以通过桌面阅读。网络索取电子资料时,有翔实的资料目录可以参考。可以根据性质、地震地区等分门别类进行搜索,还可以通过其他机构进行横向检索。文库成立的初衷即为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为利用者提供各类信息,因此十分注重网络信息的公开。特别是1999年获得日本文部省的特别财政支持后,文库的电子数据事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截止到2012年,“震灾文库”内共有藏书400册,照片24000多张以及大量影像、音像资料。目前,网站每月大概有6000多次的点击率。建库伊始,文库中的资料对支持灾区重建并尽快恢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目前为地震检测、预防以及各大科研机构、大学提供着丰富的资料后援。[1]

3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地震数据档案库

3.1 震后成立的数据档案库情况

(1)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从2010年4月起,国立国会图书馆开始收集日本国内各组织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东日本大地震”后,该馆以受灾地区的政府网站为中心,收集整理了大量地震信息,并保存在“Japan Earthquake”网站上。“Japan Earthquake”网站内可以直接链接东京电力公司官方网站、地震相关的民间网站、个人博客以及Twitter等。除此之外,它还协助国外机构的地震网站收集信息。[2]

(2)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2011年4月,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同地方政府、NPO组织共同成立了“东日本大地震·灾害复兴数据档案库”。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有效使用防灾研究的科研成果,为灾区的全面复兴服务;记录与再现受灾地区的原有面貌;记载城市复兴过程。

(3)雅虎日本的照片合集资料库。雅虎日本于2011年4月8日成立了“东日本大地震照片合集资料库”,同年6月1日开始对外公开。该资料库提供了开放式平台,用户可以通过雅虎网站阅览、传送东日本大地震的照片。目前该库已经保存了61193张照片。查阅者既可以通过投稿日期、摄影日期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县、市、区名称进行检索。该库是为了后世可以更好地防灾抗灾,永久保存“东日本大地震”的记忆提供动态的文献大本营。

(4)未来的记忆。谷歌于5月16日开设了“未来的记忆”网站并于6月28日对外公开。该网站的宗旨为利用照片、动画再现地震中失去的家园原貌,纪慰人们的哀思。投寄到该网站的照片、资料被贴上“未来的记忆”标签。同时可以在“Picasa/Youtube”上共享,向全世界公开。作为一种有效的民间资料的收集方式,该网站为零散分布于个人手中的珍贵文献提供了集中保存的途径。

(5)“3·11”市民记录的地震资料。“仙台市20世纪档案”NPO法人组织为了将地震的记忆薪火相传,开设了“‘3·11’市民记录的地震”数据库,将灾区市民留下的照片、影像作为地方乡土资料进行收藏和保存,该数据库的资料可以利用谷歌的YouTube进行传送。

(6)哈佛大学。为了“最大限度的公开地震信息,长期研究、分析地震及灾后情况”,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所成立了“2011东日本大地震数据档案”站,它面向全世界征集地震相关资料,并翻译成英语、日语、中文和韩语四种语言予以保存。该站不同于日本本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设立在美国哈佛大学内的组织,这一点值得关注。[3]

以上汇总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各个组织所进行的资料档案保存工作。震后资料浩如烟海:照片、影像、报纸、宣传册。资料来源也具有多样性:个人、媒体、公共机构、民间组织等等。保存收录的“东日本大地震”文献的类型之多、内容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相关文献还将不断产生,因此各处的数据资料将随之继续增加,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资料加以保管以及合理利用成为了地震数据档案处理的重要课题。

3.2 “东日本大地震”后围绕数据档案管理制定的相关政策

“东日本大地震”之前的各类地震档案资料,从记录到利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记录、保存作为重点,而“东日本大地震”的数据档案的展开从一开始就是以“长期利用”为目的进行的,这是此次档案事业的重要突破。例如,在记录和拍摄阶段,面对惨烈镜头时要考虑被摄影者的人权和尊严;进入灾区搜索资料时,注意尊重当地习俗;保存资料时考虑版权问题等等,都是以“利用”为前提开展记录工作的。[4]

围绕“东日本大地震”数据档案的建设,日本教育信息学会于2012年草拟并制定了《大规模灾害时记录信息的相关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和《关于大规模灾害时信息的记录·保管·公开的规范指针》(以下简称《指针》),是目前日本关于地震记录与保存方面比较有权威性的细则。这些细则既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规范性,又具有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可行性,值得参考。[5]

《大规模灾害时记录信息的相关细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1)关于拍摄·记录资料方面。①尽量选择在灾区现场的高处拍摄目的物。为了记录受灾的实际面貌,应全方位进行拍摄。②灾后,在灾区如果有店铺开业或人们重新开始生活的话,应该全面跟踪并记录,这意味着灾后重建的启动。③要记录海啸留下的医院、学校、集会所等处的受灾情况、内部情景以及地震目击者的陈述。④记录受灾的平原情况和未受地震破坏的地形。⑤记录地震前指定的避难所的情况。⑥全方位拍摄灾区状况时,要使用指南针从北面按照顺时针方向统一记录。

(2)关于记录定位问题。①在灾区使用GPS定位时,建议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GPS机器。②调查前要调对并统一数码相机与GPS的时间。③对要拍摄的场所、建筑物首先要使用GPS进行定位并记录位置。一同记录经度、纬度、海拔、拍摄时间等。

《关于大规模灾害时信息的记录·保管·公开的规范指针》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细则》留下的资料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震后,在进行调查之前先要确定调查时间,是短期还是长期调查,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保存何种信息等。

(2)调查团在灾区进行调查,首先要取得灾区政府的协助,双方建立信赖关系尤为重要。在获得灾区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灾后调查,更具有参照性。

(3)灾区政府由于救灾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地震调查及数据保存等工作。因此协助各种调查团从事此类工作,既有利于记录灾区实情又可以在灾区创造出新的就业形式。

《指针》中特别对地震数据档案处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4]笔者按照《指针》的内容绘制了一份简单的结构图加以明确(见下图)。

通过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指针》所体现的一些新观点。

(1)在收集、记录资料阶段,按照保存时间的不同进行区分。①临时保存:将收集到的资料先采取电子数据化的形式加以临时保存。这一阶段的保存并没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和利用方法。之后通过资料评价标准对资料进行评价、筛选、分类后移入短期保存库或长期保存库内。②短期保存:该库保存的是按照评价标准选定的要保存数十年的资料。③长期保存:该库保存的是按照评价标准选定的要保存百年、千年的资料。由于时间比较长,所以知识产权问题相对放松,可以灵活使用资料。

(2)制定资料的各种评定标准。设定这些标准时,必须要考虑利用目的、法律规定、社会影响、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大众心理等。评价标准要对文献的收集渠道、著录对象进行筛选,对文献的质量进行控制,还要明确标引范围、类型、深度,力求使文献达到全面、准确、实用。

(3)不断充实评价、改善环节。要对经过收集、加工、整合后的入库数据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抽查检测,以提高其使用价值。

(4)必须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应将资料进行拷贝并多处保存,注意选择使用可以长期保存的媒体。

图数据档案的开发、保管、利用结构

4 纵观日本各类地震数据资料库,可以归纳出此类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与难题

(1)保存、利用是一项长期任务。地震相关的数据会不断增多,因此资料的保存与利用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2)不断提高文献质量。文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对文献的质量进行监控是重要课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制定各种灵活多变的规定标准,从而提高文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不断改进录入方法,完善资料评价标准,提高文献质量,保证文献的科学性、权威性。

(3)及时更新文献。对已有文献进行认真整理,同时积极采集新的资料,是实现数据库文献及时更新的重要保证。

(4)正确处理开放性、公益性问题。对于开放性、公益性的数据库如何避免版权纠纷、如何使数据库在公益的前提下得到正常运行,解决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日)坂井知志.今後の災害記録の進め方について[J].教育情报研究.2012(8):14-21.

[2]佐佐木佑辅.東日本大地震における震災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手法[J].教育情報研究,2011(8):34-37.

[3]盐雅之.大規模災害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長期保存の技術及びメタデータ等の現状と課題[J].教育情报研究,2011(8):26-29.

[4](日)山口学.東日本大地震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J].教育情报研究.2011(2):22-25.

[5]稻叶洋子.阪神淡路大震災と図書館活動[J].人と情報を結ぶWEブロジュース,2005(3):66-69.

[责任编辑]杨蕾

G253.1;G255

A

1005-8214(2014)06-0046-03

刘洁(1976-),女,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与日语教育,发表论文24篇。

2013-08-12

猜你喜欢

震灾文库灾区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海地“无法喘息”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专家文库
浴火重生废墟之上腾希望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