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不要附加值

2014-01-13王小柔

读者·原创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附加值花钱块钱

文 _ 王小柔

我们不要附加值

文 _ 王小柔

最近,打开“朋友圈”就跟挑起了超市的塑料门帘子似的,从酱货到首饰门类齐全,这些小商小贩是你的朋友以及你朋友的朋友,满屏都是推销员。就跟喜欢逛商场一样,我一点儿都不反感五花八门的商品,就是觉得银行卡里的钱不够用。

我的一位朋友也不知道打哪儿找来一群朋友,之前也没听她说过在外国有认识的人,但自从一门心思要“为人民服务”,好像地球上多偏僻的国家她都能找到几个熟人帮她进货。

我很喜欢看她刷屏(在网上短时间内发送大量信息),那速度可比电视购物快多了,什么都讲究“秒杀”,一眨眼的工夫,你要的款式已经没了。在这种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形势的召唤下,我特别勤奋地把她发的所有图片挨个打开,就想看看外国有啥好东西。朋友做买卖特别到位,不但给打折,还亲自送货上门,看她那热情劲儿真是恨不得让你当街就把衣服换上,再立刻把鞋脱了,直接把脚丫子塞进她从美国带来的鞋里。

致力于“海淘”(海外购物)的朋友白天过中国时间,该上班上班,晚上过外国时间,全天候,没时差。她把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线人”支使得团团转,啥合适进啥,她甚至要自己先试用那些东西,然后去各大商场比价。有一天,她特别兴奋地告诉我,我买的那几件老头衫赚了,因为同样款式在咱这儿的大商场里标价1000多块钱,我才花了不到200块钱。说实话,我还真没穿过1000多的老头衫,接到这个消息以后,我陡然兴奋起来,大热天居然穿着那胸口飘荡着美国国旗的老头衫,好几天没洗。

每当我买完一件东西,我那朋友就会赞叹:“你买的那个值啊!”这更激起了我花钱的欲望。

在微信里靠口口相传做买卖的人很多,我也更喜欢这种朋友式的交流,花钱也花得心甘情愿。在忽悠已经变成营销学经典案例的年代,不编故事卖东西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

在市场上的樱桃才几块钱一斤的时候,网上的樱桃卖68块钱一斤,我点开页面看了,同样是樱桃,人家那个凸显着文艺情怀,有貌美的女买手亲临樱桃园抚摸果实微笑的照片,有种植户喜笑颜开将樱桃捧在胸前的照片,有成片果树的照片,有樱桃洗好了拍的近景照片……当然了,文字部分就更为生动,告诉你人家这片樱桃是怎么长出来的,有多么辛苦,多么绿色无污染,到了你的嘴里是多么的好吃等等,说得你当时就咽唾沫。这么精挑细选的樱桃卖68块一斤贵吗?太便宜了,680块一斤都不够辛苦钱的。

可是你买吗?反正我不买。因为我吃的是水果,我不吃故事。就像烟草大王褚时健的“褚橙”,IT大佬柳传志的“柳桃”,地产大腕潘石屹的“潘苹果”……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那东西比农民辛苦种的高级多少,营养能增长几十倍。

我们花钱喜欢用值不值、是否合适来衡量,再见了,那些忽悠人的故事,把你的手挪开,我们不要附加值。

猜你喜欢

附加值花钱块钱
8块钱还在
发愁
“1块钱的困惑”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花前月下
撑不下去
流行的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