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武德 培育我军战斗精神
2014-01-12卫琦
●卫 琦
弘扬中华传统武德 培育我军战斗精神
●卫 琦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民族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和弘扬其优秀内涵,对于培育我军官兵战斗精神、推动强军目标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一、弘扬“精忠报国、捍族卫民”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听党指挥、报效国家的忠诚品格
忠诚作为武德的基本规范源远流长,《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就把“与上同意”之“忠”,放在战胜敌人的五大要素之首,并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效忠贞之节”的典范,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因此对兵卒要“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明将戚继光强调军人要“倡忠义之理”。历代兵学圣典中都明确把“忠”作为军人的基本品格之一,表现了古代军人对国家、对国君忠心不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境界。虽然古代军人的忠诚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就一般意义而言,为捍卫本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品格,自古以来都被历史所讴歌。在新的历史时期,习主席提出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目标之魂,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绝对忠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是坚决听党指挥的价值支撑,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竭力量的源泉。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只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绝对忠诚,才能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
二、弘扬“尚武足兵、务战备兵”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和不忘战、安不忘危的打仗意识
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家的安危存亡,人民的祸福生死,是与国防、军队和战争紧紧连在一起的。作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军;作为军人,不可一日忘战。孔子基于对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认识,提出了“足兵”的思想,强调要有充足的武备,使之足以维护政权,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左传·襄公十一年》曾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吴起曰:“备者,出门如见敌”。墨子虽主张“非攻”,但也强调:“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回顾中华武德文化发展史,也常有“重文轻武”的深刻教训,不少军队在和平环境下,在歌舞升平、文恬武嬉的氛围中,滋生享乐腐败之风,淹没尚武精神,淡化打仗意识,导致败军亡国。历史证明,只有安不忘危,和不忘战,长存忧患意识,军队才能永葆战斗力,民族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强调军队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国不可一日忘兵,兵不可一日忘战,越是和平时期,越是胜利之师,越要增强和不忘战、安不忘危的打仗意识,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不懈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
三、弘扬“习武精艺、智勇兼备”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勇敢品质
两军相逢勇者胜。一切军队要夺取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一个“勇”字,这是最基本的战斗精神。勇敢作为军人必备的素质,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孔子把美德概括为“智、仁、勇”,“勇”被后人称为“三达德”之一;《孙子兵法》中讲军人有五种美德,即“智、信、仁、勇、严”,强调欲求兵胜,必须“齐勇若一”地与敌军拼搏。所谓“兵之胜负,全在勇怯”“有勇,能摧坚破锐”等兵家名言,之所以被后人视为经典,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勇”的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哲理。何为“勇”呢?孔子及其众兵家认为符合于“义”“智”“仁”的“勇”,才是武德之勇,否则就是“蛮勇”“鲁勇”“匹夫之勇”。勇武之气如何来呢?古代兵家强调通过尚武精艺,练就英勇胆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起潮落,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信息化战争是否还需要刺刀见红、贴身肉搏之勇?“夫战,勇气也”。战斗力从来都是以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勇敢精神为支撑的,我军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信息化战场的真正英雄应该是“信息精英+钢铁硬汉”,官兵必须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军人血性,科学运筹、从容应变的智慧谋略,坚毅果敢、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朱德元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预见说:今后战争的胜利仍然要靠勇敢。但他又认为,不能只靠勇敢,还必须使军队各种成员精通军事技术,“使勇敢与技术相结合”,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艺高”与“胆大”是辩证统一的。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勇敢无畏的胆略,可以使手中武器的效能发挥到最优状态。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因此,在加强官兵练勇气、强血性的战斗精神培育中,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
四、弘扬“师出以律、赏信罚必”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依法治军、军纪如铁的守纪观念
历代军事家都把严格的纪律作为治军统兵的第一要义,《周易》讲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孙膑兵法》强调:“令不行,众不一,可败也”。历史上曹操削发代首,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等,都是严肃军纪、从严治军的佳话。而推行军纪军律、激励士气的重要手段就是做到“赏信罚必”,其包含丰富的内涵:一是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强调赏罚的及时性;二是赏不虚施、罚不妄加,强调赏罚的适当性;三是赏无私功、刑无私罪,强调赏罚的公正性,也就是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分明,兑现及时。严守纪律是军人必备的武德,也是形成和巩固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我军历来非常重视纪律建设,正是因为军纪严明,我们才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戴,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夺取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同时“严守纪律”也是新时期的军人道德规范,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保证。未来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其联合性、精确性、协调性等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必须丝丝相扣、精确无误,依法从严治军必然是未来体系作战的要求。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艰巨,给国家和军队的安全和稳定增加了新的威胁。习主席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复杂局势,以及军队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把握,鲜明提出:“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这就要求全体官兵在战斗精神培育中,不断加强组织纪律性,保持政治本色;牢固确立法治理念,尊重法纪权威,严格按照法纪制度履职尽责;注重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始终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五、弘扬“和军一心、上诚下信”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尊干爱兵、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是历代兵家和其他思想家的共识。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吴子云: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说:宋时人称岳忠武军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夫军士一人,不过一百斤气力,如何比山难撼?只因为岳家军“军士万人一心,一个百斤力,万个百万力矣,如何撼得动。”“和军”贵在“爱卒”,只有“爱卒”才能“和军”。孙武率先提出视卒如爱子,视卒为婴儿。因此中华武德史上,有吴起为士卒吮疽,与士卒同衣食,士卒勇于为国尽忠;岳飞亲自为有疾之卒调药,派妻子慰问部将的家室,抚养牺牲部卒的子女等故事流传至今。“团结出战斗力”这一定律,同样在我们人民军队的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我军官兵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同寒暑、共安危,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是我军拥有排除万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主席指出:要大力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坚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未来信息化战争是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的诸军兵种合作作战,对团结协作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官兵团结协作精神的考验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全体官兵继承“和军一心”的武德传统,站在实现强军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对待团结问题,做到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顾大局、讲团结。
【作者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