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31”事件

2014-01-12曾颖

读者·原创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个子学生

文 _ 曾颖

“7·31”事件

文 _ 曾颖

所有的青春,没什么不同,每一代的轨迹其实都有相似之处。只是隔着岁月的两端,我们觉得不一样了。

那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变了。其实,爸爸妈妈的青春和孩子的没什么不一样。

故事提供者:许太平(公益人)

讲述背景:与女儿一起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中打群架的场景引起女儿的好奇。女儿问:“爸爸,你打过群架吗?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是凶暴、残忍,还是搞笑和滑稽?”于是有了这段讲述。

1988年7月31日,那一天,我所在的学校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市的群殴,两个地区数百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校园内上演了一场全武行。

事情的起因众说纷纭。就如同一场浩大的森林大火,起火原因和起火点很复杂,要理清楚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多年以后,再回顾这场火热得近乎闹剧的群殴事件,我发现,真正的,恐怕也是唯一的原因,是青春,是过剩的荷尔蒙无处宣泄的青春。

在参与打架的两方里,我属于外地学生一方。我们一行七八十人是从300公里外的一个县城来的。与当地学生不一样,我们都是已参加工作的委培生,因为有工资,平时在学校里的各种消费场所都有些显眼,衣着也相对要社会化一些。而且,由于远离故乡,大家都本能地抱团自我保护,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团体。由于比较团结,在与本地学生发生冲突时,我们常常都占据上风。但这些小胜利不仅没有使我们获得当地人的认同和尊重,反而积累起大家对我们的愤恨,积小愤为大愤,并最终发展到不打一架不能解决的地步。

就像所有战争一样,开战之前总是有各种传闻,这些往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谣言的传闻,在事情发生之前却是激起大家战斗勇气的兴奋剂。以“7·31”事件为例,事发之前,就有传闻说本地学生将在这一两天之内对外地学生下手,到时候必然是见一个打一个,一个都不会放过;而在本地学生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在悄悄流传着。

事后回想,这些恐怖的谣言,也许来自某两拨好勇斗狠的年轻人在街上偶遇时的相互挑衅与恐吓。这种架势,跟一条小狗因为恐惧而向另一条小狗狂吠一样,本是当不得真的。况且每一个群落都像森林一样,既有老虎狮子,也有鹿和小兔。耀武扬威、惹是生非是老虎狮子们的专利,而它们之间相互的斗狠最终却把鹿和小兔们都卷了进去。

由此也可以大致还原流言的起因,或许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中的狮子和老虎在街头偶遇了,在积怨与荷尔蒙以及闷热天气的作用下,相互对峙并撂下狠话,然后各自梗着脖子散去。这和大多数古惑仔电影中的桥段没两样。而这些狠话,又被双方各自放大地翻译并流传。几只猛兽惹下的事,一下子变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流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大家的想象力丰富和夸大,这个说看到对方在磨刀,那个说看到对方在学校后面的废钢材中找铁棍。大家的这种心态无形中放大了恐惧和敌意。

双方都依据对方的行为悄然做着准备。那一年据说是几十年来最热的夏天,而因为几百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恐惧而越来越紧张的空气,并没有被老师和管理部门察觉。高温高压的空气里混杂了太多易爆的因子,只需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炸出不知道多大一个声响来。

导火索以意料不到的方式出现并被点燃—在最容易引发冲突的食堂,一名本地学生被一名外地学生撞了一下。撞人一方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有天知道了。被撞的那个本地学生是个小个子,他原本没有实力和勇气与撞他的人理论,但他身后的一群小伙伴成了他勇气的来源。在大家剜骨刀一样的眼神的威逼下,他像一只充满了能量的战斗机器,把碗连同其中还剩一半的饭一起向高个子扔去,紧接着跳起来一记耳光扇过去,情形犹如老鼠跳起来扇了猫一耳光,既敏捷又滑稽,围观众人看得都笑了出来。这笑声对挨打一方的杀伤力远大于耳光本身,高个子也不甘示弱,抡起手中的饭盒向小个子砸去,小个子瞬间被红烧粉丝盖头,睁不开眼来。高个子要乘胜追击,小个子身后的弟兄们则一拥而上,而近处的外地学生也纷纷加入,单挑变成一场混战。一时间,食堂里板凳狂跳回锅肉乱飞,一副兵荒马乱的场景。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高潮的话,那就完全错了,真正的高潮发生在校保卫科介入之后。保卫科几个干事在搞不清状况的情况下,根据双方衣服上油水的多寡和叫骂声调,揪住了几个他们认为的“骨干分子”,将他们带到保卫科了解情况。被叫去的人里双方都有,不存在偏向哪一方,而且,由于当时还不流行监控录像,只能靠双方的陈述来论断是非。而是与非的根源,就是撞人的学生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这直接决定双方谁有理。但这个问题又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的。于是,这个糊涂官司的处理方式就逐渐走向各打五十大板。这种处理方式在双方没有宿怨的情况下是行得通的,但对两个积怨已久并猜忌很深的群体则没有用。在保卫科里,双方你来我往的争执所拖延的时间,将事件往危险的方向又推进了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流言在双方学生中流传,流言大致内容是保卫科处理不公,偏向对方,要将本方的同学送到派出所,他们有可能被开除,甚至判刑。

这条消息犹如往熊熊的烈火中浇了一桶油。局势一下子变得危险起来,人们开始聚集到保卫科,高喊着要求放人,连女生们也声泪俱下地叫喊和演讲起来。

气氛越发紧张。被拉进保卫科的学生们,看到外面围观者越来越多,也打了鸡血般勇敢起来,不仅不再恐惧遭到处分,而且有了针锋相对决不妥协的勇气。于是,斗嘴继续升级,由文斗到肢体冲突,进而上升为武斗。屋内的战斗,霎时如扔进油池的火把,把外面操场上的人们点燃。一时间,双方兵对兵、将对将,扭打厮杀起来,原本备好的木棍、短刀和砖头也跃然眼前。操场上的人们,如非洲食人鸟一般时而围聚,时而分散,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直至派出所警察到场,以三声鸣枪宣告群殴结束,整个战斗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操场上花盆、砖头和棍棒落了一地。但比较有喜感的是,如此热闹的战斗场面,只有10个人受了轻伤,到医务室洗掉鼻血擦点碘酒或贴一片纱布就搞定了。唯一一个被送进医院的是我们的一个同伴,这个二愣子不知被什么催眠,手提两条钢尺,从二楼上勇敢地飞了下来,滞空动作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够他自吹一辈子,但落地姿势不够完美,左脚被摔成粉碎性骨折,他也因此成为本次群殴中受伤最重的人。

在整个事件中,我不想当勇士,也不敢当叛徒或逃兵,只是随着人群奔来跑去,躲过了凌空飞来的一个花盆和一把椅子。作为一个见证者,我看到了年轻人心中那充满激情又易于被煽起的力量,可怕、可笑以及可爱,都有那么一点点。

图/黄煜博

曾颖,职业网络工作者、资深媒体人、业余文学爱好者。常以“不务正业”的形象混迹于江湖,写专栏、泡论坛、发博客、玩微博,精通各种雕虫小技,以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出版多部作品集,在国内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现居成都。

猜你喜欢

小个子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大个子董和小个子涵
小个子的穿衣之道
大个子和小个子(连载)
大个子和小个子(连载)
特意和故意
大个子和小个子(连载)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