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形势分析
2014-01-11陈寒溪
陈寒溪
2013年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形势分析
陈寒溪
2013年,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国际政治结构继续向中美两极格局发展。中美关系保持了基本稳定,中国采取了更为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在地区和全球的影响力继续增强,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地区秩序。美俄关系趋于紧张,俄罗斯的战略选择从模糊走向清晰,而中俄战略合作明显加强。欧洲和中东的地缘政治地位继续下降,亚太地区的重要性继续上升。大部分地区和国家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崛起,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
权力转移;两极结构;战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
国际政治的主导因素是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中美俄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们之间的权力转移和战略关系,是决定国际稳定与和平的主导因素。欧盟和英法德等欧洲大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地区和国家,其战略影响力会持续下降。纵观2013年,中国的实力继续快速增长,由于继续缩小的中美实力差距,客观上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制造了最重要的权力转移现象,使国际政治结构朝着两极化趋势发展。同时由于中美实力差距仍然巨大,它们之间的权力转移仍不足以从实质上改变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但却出现了比较重要的变化。其中,中美关系和美俄关系维持基本稳定,中俄关系比较明显地趋于紧密。欧盟、欧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地区和国家,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长。展望未来,导致国际权力结构和大国战略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的动力,仍将是中国实力增长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他国的反应。
一、权力转移
过去10年,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权力转移是由于中国崛起导致的,今后10年这种情况可能持续不变,国际权力结构出现中美两极的趋势日渐明显。①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型》,《当代亚太》,2012年第6期,第4-21页;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和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2013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影响力扩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的扩大,二是消极方面的扩大。积极扩大指的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加强,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消极扩大指与他国的权力竞争加剧,引起他国的警惕和防范增多,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中国国际影响力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扩大,都是中国引发权力转移的典型体现。2013年中国对外政策进一步调整,一手软一手硬,总体趋势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国际环境。②近两年,美国分析家普遍认为中国对外政策越来越“自信”和强硬。有关情况的介绍,参见Alastair Iain Johnston,“How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International Security,37,4,Spring 2013,pp.7-48.一方面,中国利用经济外交优势,在欧洲和亚非拉地区,以及各种多边外交场合,全面展开 “魅力外交攻势”,提升和扩大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国防政策的细微变化改变着地区安全秩序,也带来新的外交压力。
(一)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
从经济实力来看,中国正在和其他经济大国拉开距离,同时正在更加接近美国。十年来,中国逐渐在亚太地区建立了贸易中心地位,与美国的安全中心地位相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了中美二元格局。③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第4-17页。2013年这个趋势仍在延续:美国经济有所回暖,但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没有摆脱相对衰落的困境。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可能不会超过3%。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可能实现全年7.5%左右的增长率。④李克强:《让中罗友好合作继续扬帆远航——在罗马尼亚议会的演讲》,2013年11月27日,布加勒斯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23258.htm
(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积极扩大
2013年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不管是双边外交还是多边外交,中国的吸引力大幅上升,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政要都来华访问,最戏剧性的是10月份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印度总理辛格、蒙古国总理阿勒坦呼亚格同日访华,充分展示了“中国魅力”。当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试图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时,日本、菲律宾的反华立场被边缘化, “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大幅缩水。⑤《英美法政要接踵访华,中国大国外交岁末掀高潮》,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hb/2013/12-03/5573446.shtml
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的第一个重要表现,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加强了对华友好,其政治经济意义深远。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有英法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年末,中欧外交进入一轮 “蜜月期”,不管是“老欧洲”还是 “新欧洲”,是欧洲大国还是欧洲小国,都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首先,最友好的中法关系表现突出。4月份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12月法国总理埃罗访华,而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将于2014年1月访问中国。这一系列访问迎来中法建交50周年。2013年12月初,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副总统拜登、法国总理埃罗先后访华。其中最有转折意义的是卡梅伦访华。中英关系一直落后于中法、中德关系。2012年5月卡梅伦会见达赖喇嘛,之后就被中国 “冻结”,一直未能同中国领导人会晤。但经济低迷的英国需要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由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正在变小,英国对华政策不得不转变。卡梅伦率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访华,并明确表态支持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再会见达赖,强调支持中欧自贸协定,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对英国的不满,中英关系打破僵局,翻开了新的一页。⑥《外媒:卡梅伦称赢得全球竞争要靠中国》,新华网,2013年12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06/c_125817007.htm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新的进展。11月,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中欧领导人会晤取得多项成果,通过签署 《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国和欧盟的关系已经迈向了新起点。⑦《中欧关系未来10年“路线图”,“上天下海入地”》,环球网,2013年11月23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11/4593697.htm l中国在“老欧洲”的影响力上升,在 “新欧洲”地区,中欧关系同样出现了积极互动。11月底,李克强总理成功访问了中东欧国家,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在西欧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最大的吸引力,中东欧各国热切盼望中国能对它们加大投资。⑧⑨《中东欧盛赞历史性访问,总理变身“超级推销员”》,环球网,2013年11月28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11/4608568.html总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起新的一轮改革之后,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对中欧合作的未来收益充满信心和期待。按照这个发展趋势,2014年欧洲很有可能继续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和亮点。
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的第二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加强了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合作。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也是最近几年中美在亚太地区展开影响力竞争的主要场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 “9·11”事件之后,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推动了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地区合作,使中国-东盟关系在2001~2008年间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 “10+3”升级为东亚峰会。中国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力明显在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从2009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实施“战略东移”、 “重返亚洲”战略,大大加强了对东盟及其成员国的战略投资。⑩陈寒溪:《重塑地区安全秩序:美国战略东移与中国的应对》,黄凤志,刘雪莲编:《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0-241页。东盟及其成员国对美国的战略东移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合作态度,其中菲律宾和越南最为积极,但也包括中国传统的友好邻国缅甸。南海争端引发的地区紧张,渲染了“中国威胁”,抵消了中国的正面影响力,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和2013年5月仁爱礁事件最为典型。2012年11月,奥巴马总统刚刚赢得大选获得连任,就访问了泰国、缅甸、柬埔寨,表明他将延续既定的战略东移政策。但2013年10月奥巴马因国内问题取消了对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四国的访问计划,缺席了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使中国获得了新的机遇。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出席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分别访问了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等五个国家,发表了四个重要演讲,提出了很多新的主张和建议,成为地区多边外交场合的焦点和亮点。中国在双边关系上取得了进展,与印尼、马来西亚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分别与这两个国家签署了经贸合作五年规划,以保持并扩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李克强和越南政府达成了共同开发的共识,使一度紧张的中越关系在2013年末逐渐变得友好起来。
观察中国在这一轮东南亚多边外交场合的表现可以看到,中国的东亚政策确实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一方面,中国坚持了部分政策的连续性,如继续强调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通过 “10+1”的合作框架来发展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行动,加强了在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展示出承担地区大国领导责任的勇气。具体而言,中国在这一轮多边外交场合提出了以下新建议: (1)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2)中国愿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防灾救灾合作; (3)未来3到5年,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4)中国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增资2亿元人民币; (5)落实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已投入30亿人民币); (6)中国与各方共同推进泛亚铁路建设。 (6)敦促加快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进程; (7)倡导建立亚太地区安全机制。11长期以来,东盟地区论坛就是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现在中国政府倡导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但制度设计的理念并无新意,因此中国政府的意图还有待观察,能否实现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对东南亚的新外交明显是在加快经营周边势力范围。1997年以后,中国把东南亚看做一个可以经营的势力范围,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势力范围,因为中国没有按照结盟模式来建立安全合作,而是建设以政治友好、经济合作为主的新型的 “势力范围”。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 “2+7”规划里,这个新型势力范围的具体目标是:签署 《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制定 《南海行为准则》。12《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0月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25503937.htm这两份政治法律文件如果达成,将实现东南亚这个战略区域内较高的稳定性,减少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还体现在金砖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2013年这两个多边机制的最大变化是加强了金融合作、交通合作、网络安全合作。2013年3月, “金砖国家”在德班召开峰会,习近平主席倡导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建立应急储备基金1000亿美元,中国拟出资410亿,巴西、俄罗斯、印度各出180亿,南非出50亿。13《德班峰会金融合作获突破,将成立金砖开发银行》,新华网,2013年3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3/28/c_124515445.htm这个建议鲜明地展示了中国的领导意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12月,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第四次会议 (南非开普敦),主张加强网络安全合作,会议决定成立金砖国家网络安全问题工作组。14《杨洁篪出席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第四次会议》,外交部网站,2013年12月7日,http://www.fmprc.gov.cn/m fa_chn/zyxw_602251/t1106464.shtm l
11月底,李克强总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议,提出了深化合作的 “六点倡议”,再次倡导建立两个金融合作机制: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这两个机构可以为成员国以及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与产业合作提供融资支撑,加快实现成员国间本币结算。15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9日,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t_611380/dnzt_611382/lkqcf_662387/zxxx_662389/t1104115.shtm l成立上述银行和基金是中国2012年上合组织北京峰会上提出的。这次总理会议,各国批准通过了 《关于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 (专门账户)下一步工作的决议》,使这些新机制朝着建立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除了加强金融合作,上合组织总理会议签署了 《成员国总理关于进一步开展交通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实现了首次就专门领域合作发表单独声明。 《声明》强调推动上合组织交通运输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挖掘成员国过境运输潜力的必要性,要求通过互联互通提高相互投资和贸易合作水平。
观察中国在周边和全球多边外交场合的政策,可以发现,中国正在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经济外交 “走出去”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也试图将中国崛起的红利与更多的国家分享,这种经济外交政策的政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可能会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自己的发展机遇,而不是一种威胁。
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也表现在世界其他地区。例如在中东地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成功阻止对伊朗和叙利亚的过度制裁,但支持联合国介入叙利亚生化武器问题的调查和解决。11月,中国参与的伊核问题六国会谈与伊朗达成协议,伊朗同意暂停铀浓缩并接受国际监督,打破了伊朗核问题十年来的僵局。分析家们认为,伊核问题的突破,对中国是有利的局面。
(三)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消极扩大
中国实力继续快速上升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其国际影响不可能都是中国愿意看到的正面、积极效果。客观上,一个大国崛起导致的权力转移,必然会损害一些国家的地位,特别是霸权国的地位,引发激烈的权力竞争,形成对中国的防范和制衡。2009年以来,美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明显增强了对中国的防范和制衡,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领土争端激化,中日关系、中菲关系恶化,尤其是中日关系。美国的选择是尽可能利用这些地区危机,加强对东亚地区秩序的控制力,给中国制造更多的压力,但又以不爆发中美直接冲突为底线。这个底线恰恰为中国采取强硬措施提供了空间,结果,在中国的强硬压力之下,越南、菲律宾先后退出了与中国的对抗。短期内,日本可能是唯一与中国强硬对抗的国家。
2009年以来爆发的领土争端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但中国也采取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强硬的应对措施,向越南、菲律宾、日本三国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形成的争议现状,形成了新的局面。2012年7月,中国设立三沙市之后,越南政府的抗议力度反而越来越低,最后基本消失。2013年10月东亚峰会期间,越南和中国基本和解,达成了共同开发的意愿。2012年4月,中国一鼓作气控制了黄岩岛,彻底打破黄岩岛争端的现状。2013年4月,中国首次正式公布菲律宾侵占中国的8个岛、礁的具体名称,要求菲方全部撤走。这表达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政治决心。5月,在仁爱礁问题上,中国的强硬再次让菲律宾居于劣势。11月,中国加大对菲律宾风灾的人道主义援助,又获得了菲律宾民众的好感。一硬一软之后,可以预计,菲律宾政府再次向中国发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1月,辽宁号航母战斗群首次公开航行并首次驶入南海训练,加大了对这个地区的军事威慑力度。南海形势从此可能走向新的平静阶段。
日本有可能长期与中国对抗。2010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年份。当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9月份爆发闽晋渔事件,中日钓鱼岛争端就开始激化。2012年9月,日本政府选择钓鱼岛国有化,中日争端升级。2013年11月,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表明对日政策更加强硬了。设立防空识别区,就是主动设立新的地区行为规范,增强中国在地区安全秩序中的主导权。由于是单方面强行改变现状的行为,引起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连锁反应。韩国表示 “遗憾”,决定扩大防空识别区,将防空识别区扩大到苏岩礁以南100公里的地方。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连续发表批评言论,并为此召见了中国驻澳大使。日本的反对最为激烈,一方面拒绝遵行中国的规则,另一方面强烈要求中国撤销识别区。美国没有要求中国撤销识别区,但表达了担忧和关切,批评中国破坏现状。16美国政府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反应,完全体现在11月23日克里国务卿的特别声明里,后来美国的反应没有超越这个声明的框架。参见John Kerry,“Statementon the EastChina Sea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November 23,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3/11/218013.htm.
对于各国的消极反应,中国采取了强硬姿态。韩国虽然把识别区扩大到苏岩礁,但没有恶意批评中国,所以中国对韩国的反应非常温和。对于澳大利亚,中国采取了严厉的反击。12月中澳北京外交会谈,王毅部长当面表达对澳大利亚政府的不满,批评和警告了毕晓普。毕晓普虽然尴尬,但只好接受。17《澳媒称澳大利亚新外长遭王毅面斥后应对慌乱》,环球网,2013-12-07,http://news.qq.com/a/20131208/000190.htm对于日本和美国的批评和反对,中国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批评态度,坚决维护中国的合法权利。
然而,由于这项政策引发了美日韩澳等国的普遍反对和担忧,无疑增加了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如果将来中国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可能产生同样的影响。11月,美国两个航母战斗群部署到南海地区,与辽宁号航母战斗群形成一种平衡。美国虽然支持民航公司遵守中国的规则,但美国军队拒绝遵守,并采取了挑衅性措施。美国还增强了新军事力量,加强对中国的军事监测。12月初,美国P-8A“海神”侦察机进驻日本冲绳,是美国首次在本土以外地区部署P-8A侦察机。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史蒂夫·沃伦声称,今后P-8A侦察机将与其它美军战机一道,继续飞经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 “例行”飞行活动。18《美军宣布向东海地区派驻最先进海上反潜巡逻机》,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3日,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12/4625004.htm l日本政府继续向着修宪道路前进,准备与中国长期对抗下去。可以预见,中日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好转,中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敌对的日本,和一个警惕的美国。
二、战略关系
权力转移和大国对外政策调整,是改变国家间的战略关系的根本动力。中美俄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们之间的战略关系是决定国际稳定与和平的主导因素。2013年大国实力对比继续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大国关系总体稳定,中美竞争趋于激烈但两国关系基本稳定,中俄主动加强了双方的战略合作,美俄关系走向疏远和紧张。欧盟和欧洲大国实力不断下降,对中国的战略需求上升,双方合作加强。
(一)中美关系基本稳定
客观上,中美竞争会不断加剧,冲突可能性在增加,但中国和美国都致力于控制竞争和冲突的范围和程度,这种努力显而易见192009-2012年间,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会见了12次,这在所有的大国双边关系中都是少见的。,而且暂时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双方的外交努力中,中国的努力尤其明显。2009年后,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在东亚不断加强制衡中国的措施。为了缓和美国的外交攻势,继续维持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领导人从2012年初开始向美国提出建立中美 “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犹豫一段时间之后,美国政府接受了这个概念。事实上,2005年美国主动将中美关系定位为 “利益攸关方”,2009年提出 “中美两国集团” (G2),中国都没有接受。这次中国明显采取了主动姿态,且被美国接受,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中国对美外交的成功。这表明,中美两国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大国关系。这个共识对中国尤其具有转折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承认自己是当代唯一的崛起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责任。进入2013年,中美两国政府都顺利换届,6月份习近平主席成功访美,与奥巴马总统举行 “庄园会晤”,7月份中美在华盛顿顺利举行了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两次重要的双边外交活动中,双方都同意继续采取积极行动,全面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包括改善和发展两军关系。双方同意从亚太地区做起,就地区事务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共同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似乎准备接受一个在外交上越来越积极和进取的中国。从2012年上半年到2013年初,中国在钓鱼岛争端和黄岩岛争端上都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彻底改变了这两个领土争端的现状。尽管美国明显偏袒日本和菲律宾,但对于中国改变现状的行动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日本是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国,日本对中国的挑战也最为努力,因此2013年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最紧张的双边关系,给地区形势带来了最多的不确定性。然而,美国却把中美关系的稳定性置于日本的利益诉求之上,不愿意让中日关系失控,因此对日本的支持总是以不破坏中美关系为限。2013年11月,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突然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是改变东亚地区安全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实际上是单方面树立了一个新的地区行为规范。这一措施不仅仅压制日本,也温和地挑战了美国的东亚霸权。但对此美国做出了比较温和的反应,尽管美国军方不打算遵守中国的规则,但却支持民间飞行尊重中国的规则。这与日本激烈的对抗性措施形成了鲜明对比。12月初,拜登副总统访问中国,没有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满足日本要求,没有提出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的要求。20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政策选择对美日同盟造成了明显伤害,打击了美国的同盟信誉,破坏了同盟体系的可靠性。同盟国得到的政治信号是——当它们与中国发生利益冲突时,不能指望总是得到美国的有力支持。21《美航班报备中国令日本慌乱,日媒指责盟友背弃》,环球网,2013年12月2日,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12/4618652.html
在结构性矛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美关系总体基本稳定,这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客观上,国际社会条件的变化,为大国竞争创造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竞争内容,并且也排斥了战争;22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和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31-35页。主观上,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了合作的利益,都愿意控制中美竞争的范围和强度。然而,中美关系的暂时稳定无法消除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发展,中国将越来越希望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美国将会采取越来越多的措施来减缓这个过程。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如何实现权力转移?中美关系的未来将越来越取决于中美两国政治家的智慧、魄力和技巧。
(二)中俄关系进展明显
从2012年到2013年,中俄明显加强了战略合作,除了在多边外交场合加强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上的默契配合外,双边合作进展突出。习近平与普京半年内四度会面,李克强与梅德韦杰夫一月余两次会晤,充分证明了双边关系的热络和战略互信的提升。中国将中俄关系界定为 “世界上最好的大国关系”。23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_chn/zyxw_602251/t1024371.shtm l2013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深化,两国在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合作成果显著,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合作亦得明显发展。
首先是政治关系的加强。2013年中俄两国领导人交往越加密切,两国高层固定会晤机制日益完善。两国政府高层在年度的中俄总理会晤、中俄战略安全磋商、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进行会谈。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首访选择中国;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也选择俄罗斯。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两人风格相似,年龄相近,互信程度较高。两国在国际事务相互支持力度加大,配合日益默契,特别是领土争端问题、叙利亚问题上。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是李克强总理履新后首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双方共同见证了20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双方还签订40多个合作项目,俄罗斯承诺每年向中国增供1000万吨石油。
其次是安全合作加强。2013年中俄两国军事合作获得突破。中俄两国军火交易迎来高潮。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俄罗斯承诺向中国出口以苏-35战斗机、基洛级潜艇为代表的一系列俄罗斯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俄军售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时隔十年迎来第二轮军事装备贸易与军事科技交流高潮。7月,中俄两国海军在日本海举行 “海上联合-2013”海上联合军演,是两国最大规模的海军联合军军演,且演习地点选择比较敏感。中国海军舰队首次在日本海进行军事演习,也是首次穿越宗谷海峡,首次绕行日本列岛一圈,对日威慑意味浓厚。7月底到8月中,中俄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 “和平使命-2013”联合反恐军演,中国陆、空军部队长途奔袭5000余公里,深入俄罗斯腹地,到达位于亚欧大陆分界岭的乌拉尔山脉南方的演习地点,锻炼了中国对欧洲方向的兵力投送能力,显示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信任。演习目的是打击分裂势力。纵观2013年中俄两国联合军演,涉及海陆空三军,规模突破历史,联合作战程度大大提高。
最后,中俄经济、文化合作卓有成效。两国在能源、贸易、投资与推动本币结算等方面合作进展顺利,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力度加大,两国还确立了双边贸易额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继2012年中国举办俄罗斯旅游年,俄罗斯亦于2013年成功举办中国旅游年,并筹备2014年至2015年中俄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
俄罗斯的对外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犹豫不决。当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国际权力结构明显向中美两极发展,中美战略竞争逐渐趋于激烈时,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可能会从模糊走向清晰,将会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24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和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96-100页;王树春,万青松:《论新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结伴还是结盟?》,《当代亚太》,2013年第4期,第4-22页。
(三)美俄关系继续疏远
美俄关系的重要性低于中美关系。早在2002年,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明确指出,俄罗斯不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美俄关系可能是 “最富戏剧性”的大国关系。25袁鹏:《美俄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议美俄 “新冷战”说》,《外交评论》,2006年第5期,第30-31页。冷战结束以来,美俄关系忽好忽坏,大起大落,呈现为周期性循环。在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里,美俄就核裁军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和协议,但奥巴马第二任期是以美俄关系降温开始的。奥巴马和普京没有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更喜欢与梅德韦杰夫打交道,而不是与更加强硬的普京互动。在普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鼓动俄国选民反对普京。2013年俄美之间出现一系列摩擦和冲突,如外长电话风波、关岛上空军机对峙、叙利亚分歧、斯诺登事件等等。8月,由于俄罗斯同意给予 “棱镜”情报监控项目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临时避难的决定,奥巴马总统取消了原定9月初在莫斯科G20峰会上与普京总统的双边会晤。这个事件严重打击了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两国外长和防长随后举行的“2+2”会谈的政治意义和实际效果。这是2009年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俄首次举行 “2+2”会谈,本来可以成为美俄关系好转的关键。26《美俄“2+2”会谈无实质成果,斯诺登影响会晤进程》,环球网,2013年8月11日,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8/4231464.html未来5~10年,对美俄关系长期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 (独联体问题、北约东扩问题、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很难有所改善,但在反恐和核裁军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和需求,可以维持美俄关系不走向破裂。美俄关系现在仍处于冲突与合作并存、僵而不破的局面。
三、结论
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继续快速增长,中国对外政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成为塑造国际政治形势的主要动力。2013年这种趋势仍然在持续。中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权力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球和地区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东亚地区,中国的实力和政策的变化在逐步改变地区秩序。对中国而言,中国影响力提高,既有正面、积极的表现,也有负面、消极的表现。相较而言,正面、积极的影响更加鼓舞人心,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国家都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但负面、消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复杂的形势,中国将会面临新的国际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国战略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美俄关系趋于紧张,中俄关系不断接近,中欧关系转好,中日关系继续恶化。只要中美关系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中俄关系不断向好,中国的战略环境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2014年,中美能否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中俄关系能否进一步推进,是中国外交的关键。
(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李青、刘继森、李永宁、肖鹞飞、唐小松、王树春等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当之处,由本人负责。)
[责任编辑:李永宁]
An Analysisof InternationalPoliticsand China'sDiplomacy in 2013
Chen Hanxi
(Schoolof LegalStudi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
The overall power of China has been rising continually in 2013,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steadily heading to a bipolar structure.The Sino-US relations remain stable.China is taking amoreassertive foreign policy and hasexertedmore political influence globally,and changed the regionalorder in particular.The US-Russian relations became tenser.Russia's strategic choice is becom ing clearer than previously,and has enhanced itsstrategic cooperationw ith China.Thegeopolitical importanceof the European and M iddle-East regions has been declining,while that of Asia-Pacific region is rising.Most regionsand statesare taking a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as a rising power and becomingmore friendly and cooperativew ith China.
power transition;bipolar structure;strategic relation;Sino-US relation; Sino-Russian relation
陈寒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510420)
D82
A
1674-9065(2014)01-0003-13
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