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目标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2014-01-11□陈飞
□ 陈 飞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开启了军队建设发展的新征程,与人民军队历史上提出的军队建设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探寻强军目标的历史发展,对于坚定强军的信念、理解强军的内涵、落实强军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队建设目标的演进
(一)人民军队建设目标的探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问题。一大纲领中明确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6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独立领导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进行“革命战争,必须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340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从此开始了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把以农民和小生产者为主要成分的军队,锻造成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铁的红军”,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军队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人民军队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
经过红4军党内关于建军问题的激烈争论,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能,确立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红军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经过长征中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42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逐步发展壮大,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340页。,“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完全必需,走迟了就要犯错误”⑤《毛泽东文集》,第5卷,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初步指明了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方针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军队“听谁指挥”、“为谁打仗”、“靠谁打仗”等根本性问题。这是构成人民军队建设目标的关键要素。
(二)军队全面建设目标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建设环境和任务、职能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促使军队建设更好更快地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1951年1月,中央军委号召全军“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141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954年全军高干会议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②《彭德怀军事文选》,49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的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并明确指出正规化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绝不可少的基本条件”③《彭德怀军事文选》,501页。,指明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目标。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主要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前期学习苏军活动中出现一些具体问题,未能正确认识和始终把握“三化”的地位作用、发扬优良传统与学习外军经验之间的关系。“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突出政治”,严重干扰、迟滞了人民军队全面建设的步伐。
(三)军队建设总目标的确立。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拨乱反正,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检阅华北地区军事演习部队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奋斗。人民军队“三化”建设总目标重新确立。在这一目标体系中,革命化是基本方向,现代化是中心任务,正规化是重要保证,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军队建设大局。这一总目标,针对人民军队“两个不够”(即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的实际,抓住了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由过去的长期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变化;世界新军事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展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江泽民适时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和“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进行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全面启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不但将军队建设总目标予以具体化,而且提供了衡量总目标实现的标尺。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对军队的职能使命和建设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指出,要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④《解放军报》,2006年10月23日。,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的要求,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阐释了人民军队的建设目标与奋斗方向。
(四)强军目标的明确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号召。实现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对国防与军队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中国梦牵引强军梦。面对十分复杂的安全形势,十分繁重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十分深刻的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变化;面对人民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的客观实际,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根本性质与宗旨,集中体现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全面建设思想,与人民军队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相一致,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强军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为人民军队托举“中国梦”昭示了方向。
二、强军目标的鲜明特点
(一)强军目标体现了无产阶级军队的本质要求。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才不会再像1848年那样受资产阶级利用和做资产阶级的尾巴。”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列宁也认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使军队不问政治,这是资产阶级和沙皇政府的伪善的奴仆们的口号。”①《列宁选集》,第1卷,6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从苏联红军到中国的新型人民军队,无不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和制度来坚持。强军目标把听党指挥作为灵魂,继承了无产阶级军队的“红色基因”,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
资产阶级军队是雇佣军队,是为资产阶级卖命的。无产阶级军队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战,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因此更具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不受侵犯而战。能打胜仗、战胜敌人是对人民军队的根本要求,也是其神圣使命。强军目标把能打胜仗作为核心,突出了无产阶级军队的根本职能。
人民军队比一切旧军队具有更加严格的作风纪律。只有保持优良作风,军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才能得到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只有人民自己的子弟兵,才能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执行最严格的群众纪律。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保持和培育战斗力的丰厚土壤,在红军时期物质非常菲薄战斗非常频繁的情况下保证了部队艰苦奋战而不溃散,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东方魔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美军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强军目标把作风优良作为保证,突出了无产阶级军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保持传统、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
(二)强军目标体现了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时代特征。人民军队各个时期的建设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反映当时军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总体看,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全面建设的指导思想,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所侧重。对此,毛泽东曾有过深刻论述:“在中国人民尚未获得全国胜利之前,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其军事建设又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也就是处于装备的简单低劣,编制、制度的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带游击性等等,这些在过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正确的。”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48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建设逐步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建立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便成为人民军队建设目标的实践要求和逻辑必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军队先后提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五句话”总要求、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等,反映出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规律和建设任务、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强军目标,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对人民军队建设的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提供力量保证,以打赢西方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及有可能挑起的有硝烟的战争。从中国当前面临的多种威胁和多种危险看,必须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切实提高应对多种威胁、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人民军队的渗透蔓延来看,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
(三)强军目标体现了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无不领导和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任何一支军队的运用,无不与特定阶级的利益紧密相关。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各种论调,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最高的政治要求来遵守、最高的政治纪律来维护。能打胜仗是军队的根本职能,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不把打赢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战争的根本目的。在遵守战争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交战各方无不追求胜利的最大化。作风优良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古今中外,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中国清代八旗子弟的故事常闻耳畔;古罗马军团曾经是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但到后期,战斗精神缺失、纪律松弛、作风涣散,不堪一战。世界各国无不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加强。
三、几点启示
(一)要从实现强国梦的高度来认识强军目标。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人民军队历史上提出的建军目标,是着眼于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安宁和国家富强,与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使命相一致。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奋力创建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目的在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目的在于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抵御外敌入侵;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民军队的“五句话”总要求和“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都是着眼于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则体现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保障国家和平发展的决心意志和使命担当。
强军梦与强国梦密切相连。习近平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①转引自王喜斌:《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奋力实现强军梦》,载《解放军报》,2013年4月7日。强国梦内含着强军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包含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要以强国梦引领强军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任务,强军梦的谋划与实施,始终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相一致。要以强军梦支撑强国梦。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崛起,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只有按照强军目标,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才能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二)要以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全面建设。目标引领方向,目标昭示未来。习近平把强军目标概括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对人民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科学总结,指明了新形势下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前进方向,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处于统领地位。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是强军之魂;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是强军之要;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是强军之基。战争年代出现的“单纯军事观点”,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反“教条主义”斗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突出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将强军目标贯彻到军队建设全领域全过程,坚持整体推进,不可偏废,以确保军队各项建设和工作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军队各项改革都要着眼强军目标来进行,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建设都要围绕强军目标来加强,军事斗争各项准备都要按照强军目标的要求来抓好。
(三)实现强军目标要着力应对时代环境挑战。强军目标的实现,既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要着力应对时代环境的现实挑战。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国内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蛊惑,加之年轻官兵对党领导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深切感受,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二是人民军队作风建设问题也比较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以权谋私、跑官要官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使人民军队传统政治优势有被削弱甚至丧失的危险。三是中国仍面临深刻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周边特别是海上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因外部因素引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增大,而人民军队“两个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要抓住铸牢军魂这个根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要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大力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下功夫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发生在士兵身边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和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树立与强军目标相适应的良好作风。用强军目标的实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