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
2014-01-11谭晓雯
□ 谭晓雯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进行的。新四军历史功绩的取得,与毛泽东的英名紧密相联。
一、指导新四军的组建
西安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玩弄“北和南剿”阴谋,一些地方当局图谋吞并或解体南方红军游击队,一些反动媒体攻击、污蔑共产党的政策是“投降”、“接受招安”。而长期在深山密林中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有些对“联蒋抗战”新政策尚未知情,甚至不理解。除此,新四军组建后如何防止蒋介石“剿共”阴谋,有关组建新四军问题国共两党的谈判,南方红军游击队如何集结整编,以及新四军领导人选等问题,均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导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新四军的组建。
(一)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谈判。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与国民党最高当局进行谈判。由于蒋介石拒绝承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存在,在毛泽东多次指示和坚持下,代表团几经周折,才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了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部队的协议。此后,有关部队的隶属关系、整编规模,整编后的军需、军费,以及领导人员配备等一系列问题,颇具争议,非常棘手。毛泽东坚持维护共产党实权领导的原则,同时,在编制和隶属关系等问题上采取灵活妥协的退让策略,使谈判顺利推进,为新四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集结。为指导、动员南方各地红军游击队下山集结、改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1日下发《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后又以个人或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名义发出了《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南方各游击部队集中改编的方针》等多个指示电,还精心选派专人将这些指令传送到各游击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令,深刻阐释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提醒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集结和接受改编时,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派武力进攻所屈,不为官位利禄所动,不被反动谣言所惑,既要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又要防止右倾思想情绪,对各省红军游击队下山集结和改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指导新四军编组原则的确立与主要领导人的选定。1937年12月14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新四军编组原则时,提出应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确保共产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他还在同一天就新四军的干部配备,下发电文指示:“不要军何派人”①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见《新四军…文献(1)》,62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插手新四军的人事安排。毛泽东关注并亲自过问叶挺任职军长事,还指示中共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抽调一批原主力红军的师、团、营职干部,充实和加强新四军军部及各支队、团、营的领导班子。蒋介石不同意在新四军内设政治委员,不同意各地区再留人等,毛泽东作了适当的让步。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和斗争策略上的灵活性,使新四军既得以组建又由共产党掌控了实际领导权,使新四军整编后成为共产党领导下一支坚定的抗日革命队伍。
二 、确定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
古今中外军事史充分证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是军队生存、发展和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据统计,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在武汉成立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前,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发展战略的专题文电、批示和信函有近70件之多。这些文电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战略发展方针的确定。毛泽东认为,日军攻占上海、南京后,准备发起徐州和武汉会战,在苏浙皖地区的兵力相对薄弱,国民党军队为应付日军的进攻,在苏浙皖地区的驻军也相对减少了,加之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可为新四军发展提供机遇。为既利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相互配合作战,又可减少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争地冲突,还能适于新四军在群众基础好和地形有利区域展开敌后游击战,毛泽东适时为新四军制定了“东进、北上”,“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发展方向,后又派周恩来到新四军,明确定下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十二字战略方针。
(二)两个“五四指示”的下达。1938年和1940年,中共中央下达了两个《五四指示》,均为毛泽东亲自起草。第一个《五四指示》下达后,由于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对“联蒋抗战”的作战任务、平原水网地区的作战环境、对日作战敌情掌握不够,对中共中央确定的战略方针在认识上有分歧,故执行不力。毛泽东于1940年5月4日再次就新四军的战略任务、作战方针、斗争策略,起草并以中共中央名义下达了第二个《五四指示》。两个《五四指示》既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又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指导,再次明确指示新四军应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独立自主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分兵东进、北上,在平原、湖泊地展开游击战。两个指示是毛泽东指导新四军组建后生存、发展的重要文献。
(三)新四军的发展与壮大。毛泽东为新四军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亲自起草的两个《五四指示》,使新四军组建后在敌强我弱、极其困难和险恶的条件下,从1938年4月在岩寺集结时的4个支队10329人,发展为皖南事变前的6个支队88744人。与此同时,新四军还发展和巩固了淮南、淮北、苏南、鄂豫等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占领的南京、上海、武汉、蚌埠、芜湖等大中城市形成了战略包围。新四军组建后的发展与壮大,证实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确定的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的正确与英明。
三、领导全党击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新四军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震惊与忌恨。他们之所以频频掀起反共高潮,主要是恐惧和不能容忍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发展和中共政权控制下根据地面积的迅速扩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其中,以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后果最为严重,性质最为反动。
(一)皖南事变前的严峻局势。从1940年春开始,蒋介石下令韩德勤、李品仙、李宗仁、卫立煌等向新四军频频挑起冲突。7月16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以限共、灭共为主要内容的“中央提示案”。10月19日,蒋介石授意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缩减为10万,并在一个月内撤至黄河以北(处于日、顽夹击之中)。12月9日,蒋介石又密令顾祝同:若江南新四军不北移,“应立即将其解决”。顾祝同接电后立即调兵遣将,甚至不惜从抗日前线调动兵力,还故意泄露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暗示日军沿江加强封锁,准备与日军夹击消灭新四军的皖南部队。
(二)皖南事变中的果断决策。面对严重的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应变措施。11月3日,他在《对付日蒋联合反共的军事部署》中提出:“不待日、顽联合到来,即从50万人中抽调10万至15万精兵,分数路突入彼后方,而留其余部队(多数)仍在原地抗日。”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569~57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除此方案外,11月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反复修改,并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发出了“佳电”。②参见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还一再催促项英要顾全大局,尽快组织新四军撤离皖南。1941年1月6~14日,当新四军9000余人遭国民党8万兵力的围剿,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指示叶挺、饶漱石等人组织部队分散突围,并让叶挺出面设法与国民党包围部队的官长谈判。毛泽东还发电指示周恩来立即与蒋介石、何应钦交涉,让他们下达撤围令。
(三)皖南事变后的英明处置。事变中,新四军7000多人牺牲或被捕。194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军长交军事法庭审判。毛泽东愤慨至极,针锋相对地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粉碎了蒋介石消灭新四军的阴谋,扩充了新四军的编制,还进一步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国内、党内、军内的团结与统一,使中国共产党逐步上升为团结抗战的中坚力量。
四、部署新四军及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鉴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变化和华中敌后面临日、伪、顽夹击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全面部署,从各方面加强新四军及华中根据地的建设。
(一)军事上强军。毛泽东针对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重大损失,宣布新四军新军部领导班子后,迅速将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重组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重振了新四军的军威。与此同时,为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毛泽东又指示新四军“精兵简政”,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在根据地建立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既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又增强了战斗力。1944年7月1日,毛泽东还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了《整训军队的指示》,为此,新四军加强了司令部机关的建设和对各级指战员的军事教育及战术研究;部署了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的军事练兵;开展了以增强后备力量为目的的民兵、地方自卫军、院校后备人员的军训,极大地提高了华中地区反日伪顽的实战能力。
(二)政治上强军。蒋介石在组编新四军的谈判时,坚持不同意在新四军设“政治委员”。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在毛泽东与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决定在新四军中恢复和健全各级部队的政治委员制度,增设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积极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毛泽东还发出指示,领导全军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政治觉悟,端正新四军及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建设。1943年1月5日,毛泽东在《新四军工作总方针》的电文中还指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要注意培训和保留骨干人员,对新四军政治强军作了全面的安排与部署。
(三)加强根据地政权和经济建设。在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下,新四军在各根据地均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强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毛泽东多次指示,为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应改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等抗日经济政策,发展根据地经济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为减轻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负担,毛泽东还号召和部署了新四军及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上述政策均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反攻作战及反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四)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活动。1944年,新四军各部队遵循毛泽东的指示,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拥政爱民活动。新四军军、师领导人亲自向部队和人民群众作报告,阐明这一运动的重大意义,还以新四军制订的“拥政爱民公约”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为依据,深入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检查在宿营、行军、作战中不爱惜民力,在生产运动中与民争利等违纪行为,并就检查出来的问题,公开向政府和群众道歉,赔偿群众的损失。与此同时,华中各根据地党政机关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部署下,也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了拥军优抗教育,制订了拥军优抗公约,把扩军作为中心工作,号召青壮年踊跃参军。通过新四军的拥政爱民和根据地的拥军优抗运动,党、政、军、民之间的团结明显加强。
五、指导新四军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在领导新四军加强全面建设的同时,对新四军在华中反日、伪、顽的军事行动和可能的内战准备也作了英明部署。
(一)抗日反攻作战。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处于胜利前夕,毛泽东指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各抗日武装力量,乘国民党军溃败、日军在新占领区立足未稳之际,打击日军,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为此,新四军进军河南,收复原豫皖苏失地;开辟豫南、豫中广大敌后地区;向东南发展,建立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向西防御,坚持与巩固淮南津浦路西和皖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1944年的攻势作战中,计对日伪作战6580余次,歼灭日伪军约5.31万人,攻克日伪据点570个,使新四军在反攻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处于战略上的有利位置。①参见丁兆甲:《回顾新四军军部》,384~386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二)反顽与内战准备。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鉴于国内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于9月19日作出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在毛泽东的决策与指导下,新四军部分部队向山东开进,军部移至山东临沂,组成了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的战斗体制、编制。1946年毛泽东又当机立断,指示中原部队突围,当主力突进到陕南和鄂西时,毛泽东连续电示:“在敌后创立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新四军向山东开进和实施中原突围的正确部署,是在反顽斗争、扩大华中解放区的同时,将新四军的军事行动由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转变,为夺取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作了战略准备。
(三)番号取消,丰碑永存。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1946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华东局与华中分局、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1947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宣布撤销新四军的番号,将新四军的主力部队纳入华东野战军的序列。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又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整编的命令,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四野战军。由新四军发展起来的部队,依据部队所驻位置,被分隶于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序列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参与战役、战斗2.46万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7万多人,缴获各种火炮558门、机枪4295挺、长短枪22万多支,攻克据点1381个,收复县城52座,光复国土25万多平方公里。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发展成为拥有主力部队20多万、地方部队近10万、民兵自卫队近100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②参见《红色抗战令丛书:新四军军部》,27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先后为党政军各级组织培养储备了大批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为夺取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