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心理”谈
2014-01-10张保振
张保振
“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黄立金。“听了这个名字,我当时心里就反感,好像他姓黄本就不该,他还叫立金,黄和金都应是皇家专用的”。于是,溥仪就“随便”给他改了个名,叫“黑小三”,但又不许他说姓,只能叫“小三”。溥仪笑称:“现在想想,也真太可笑了。”
有的事儿,往往当时觉得很“过硬”,过后又常常觉得很“可笑”。觉得“过硬”时,常常又与自己当时所处的“地位”有关。这种地位,又往往在“高”不在“低”。在高,就易使自己有居高临下之感。这种感觉,经过有人“捧”,有人“抬”,有人“吹”,又常使自己有飘然之感,以至误认为:自己所言,是“白日一照”;自己所语,能“浮云自开”。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颇有点“皇帝心理”了。
皇帝心理,是一种自极心理。这种自极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已达极点,已到顶峰。这种自极心理,在秦王嬴政身上表现得很是范儿。当年,嬴政统一六国后,其宰相近臣,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泰皇”。本来,这已经够了不起了。天下“三皇”占其一,且与另二皇,即“天皇”与“地皇”并列。但嬴政不这样认为。他自认,自己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应同时兼采帝号,尊为“皇帝”,才能显其“无穷如天地”的功、“不竭如江河”的德。于是,中国历史上开创了“皇帝”的先河;于是,皇帝历史上开创了“始皇帝”的名头。
皇帝的这种自极心理,源于一个“大”。《诗·大雅·皇矣》云:“皇矣上帝”,说明,皇,就是大。皇,不仅大,而且“犹煌煌也”,“自庄盛也”,这就更使皇字成了世无可比、人不可攀的一个字,以至成为“皇家专用”的一个词。
皇帝的这种自极心理,感于一个“大”。自极者,往往自认其大。似乎自己站在权力的顶峰,张口,能让风生,抬手,可让水起。
皇帝的这种自极心理,显于一个“大”。自极者,常常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就会目无一切。
皇帝的这种自极心理,是有害的。《贞观政要·求谏》说得好:“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不能“尽善”,就是有缺陷。有缺陷而坚持,必使缺口变决口,地陷而动荡,最终,走向自己良好愿望的反面。
如果说,皇帝的这种自极心理能随着皇帝的消失而消失,倒也庆幸。实际上,许多事儿,则是人走气味在,骨朽话语存。皇帝心理要不得。即便是现在信息发达,互联网方便,以一人之目、一目之瞥,终难尽千物之情、万物之态。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