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与色彩分析
2017-10-19贲子玥
摘要:光线与色彩是影片中的视觉形象,在所有的电影作品中,光线与色彩可以说是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也正是这种基调确定了影片的主题。英国导演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该片当中的光线与色彩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主要围绕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与色彩展开分析。
关键词:末代皇帝 光线与色彩 基调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过程,如今的这些电影作品中,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可谓形形色色,各有千秋。曾经有这样一部影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就叫《末代皇帝》。本片中的光线与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接下来以影片中的具体场景来逐一分析。
一、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
光线作为画面造型语言中的一種元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绪、营造氛围的。比如在影片的开头,以溥仪为首的战犯被送到管理所进行改造,当溥仪独自一人跑到房间内企图自杀时,采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来展现溥仪当时的面部表情。从这个特写镜头中,我们发现溥仪的脸部一半处在明亮的光线下清晰可见,另一半处在黑暗的光线下几乎看不到任何细节,这里的光线明显采用的是一种高反差的视觉效果。溥仪的脸部两侧明暗对比强烈,造成了一种“阴阳脸”的视觉效果,暗示溥仪前半生的皇帝生涯以及后半生作为囚徒的生活。
一句“Open the door”将中年溥仪转换到了幼年溥仪被带入宫中的场景。在小溥仪入宫的这场戏中,画面空间首先是溥仪家门,然后出现的是小溥仪的母亲、小溥仪和奶妈,进而又转到门外的护卫。当小溥仪和奶妈被带入宫中后,画面空间从小溥仪和奶妈开始,然后转到紫禁城的午门外。从光线上来看,时间经历了从黎明之前到天空破晓的一个变化过程。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家到紫禁城,从自由空间到封闭空间,这里的光线寓意深刻,预示着小溥仪即将面对孤独、封闭的生活环境。
小溥仪从此过起了皇帝的生活。当母亲第一次被带入宫中见溥仪时,溥仪坐在宫殿门外,室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刺眼,而溥仪却处在浓重的阴影当中,这样的光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对本片的光线有这样的评价:“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总处在阳伞、屋顶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对于从小就被带入宫中的溥仪来说,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有名无实,没有自由,所以这个时候光线是暗的;随着溥仪慢慢成长,他的生活环境中也有自然的光线不断加入进来。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溥仪不甘心,还想做皇帝,于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又在伪满洲国做皇帝,这时的光线比较柔和,但还是营造出一种非常压抑的气氛。最后,溥仪通过政治改造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光影才慢慢变得正常,终于没有了阴影,没有了笼罩。
二、电影《末代皇帝》中的色彩
这是一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影片,影片中充满了权力的意味。比如小溥仪登基的这场戏中,宫中的大臣们在进行着登基大典的仪式,三岁的小溥仪身穿黄色龙袍,心不在焉,根本不懂眼前的一切。突然之间,宫殿门口的一个黄色的大幕布吸引了他的眼球,于是他不顾登基大典仪式,跑出宫殿。但是幕布却飞了起来,小溥仪伸手去抓却并没有抓到,一脸茫然。我们都知道,黄色在中国始终代表着神圣、权力,这里的黄色幕布很明显代表了皇权,小溥仪够不着,抓不到,这就象征着小溥仪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为影片的下文做了铺垫。
影片当中有两处绿色,导演运用得恰到好处。一处是小溥仪与弟弟溥杰在园中嬉闹时,见到了先帝的妃子,声称是小溥仪的阿妈,但是小溥仪内心是非常抗拒的,于是他又找到了奶妈,接受奶妈的哺乳。背景是颐和园的大片嫩绿荷叶,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显示出生机和温馨;另一处绿色出现在小溥仪的奶妈被强行逐出宫的场景,溥仪得知外面还存在一个民国的总统时,问过了各个大臣,觉得大家都在骗他,于是他第一时间想起了奶妈,他急忙跑了回去。一个摇镜头拍过奶妈被送走和小溥仪跑回来,而前景是绿色的春藤,这个摇镜头和春藤象征着溥仪与奶妈的水乳交融,而绿色代表了生命,同时也是对爱的一种诠释。导演使用的这两处绿色是小溥仪在宫中生活时的孤独心灵的慰藉。
再比如溥仪的妻子婉容被日本人强行带离伪皇宫时,溥仪快速奔跑下楼追赶,但大门被关闭。一个俯拍镜头中他处在清冷的环境中,呈现蓝灰色调,而一个仰拍镜头中日本人背景的屋角一丝残阳高挂。此时,镜头角度的一仰一俯,色彩基调的一冷一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溥仪内心昔日的美好与希望的破灭。
参考文献:
[1]闫苗苗.从电影《末代皇帝》谈影视艺术中的造型元素[J].大众文艺,2010(05).
(作者简介:贲子玥,女,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四学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