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外电视节目中“一脉相承”与“各具千秋”

2014-01-10李叶子

今传媒 2014年1期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创新

李叶子

摘 要:每一档失败的电视综艺节目一定存在着属于这档节目独有的失败之处,但是每一档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在节目即使内容上不相同但在电视节目形态上一定或多或少存在着相类似之处。因为节目的根基与起源点是一致的,通过对中外优秀谈话类节目和真人秀节目中成功案例的简要论述与分析,浅析中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脉相承”和“各具千秋”的形态特色。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摹仿;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18-03

一、引 言

2012年是《中国好声音》的一年,2013年是《我是歌手》的一年。两档音乐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风生水起。节目里出现的参赛者和他们唱过的歌曲成为搜索榜的热门搜索词。褪去选秀和比赛的外衣,还原最初的节目。不论是《中国好声音》的通过声音来认可并且选择有潜力的选手,还是《我是歌手》中给予歌手一个不一样的角色体验,重新站在比赛的舞台上感受比赛带来的压力与动力。不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我是歌手》,这两档节目的节目原型都来源于国外节目。《中国好声音》并不是浙江卫视发起的选秀活动,这个创意来自于最初的《The Voice》,这个来自与欧洲大陆的选秀活动。来自欧洲大陆的创意显然在中国地区也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影響,使浙江卫视的收视率节节高升。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创意,虽是模仿,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我是歌手》则是来源于韩国的同名节目《我是歌手》,一样的比赛体制直接运用于中国的《我是歌手》节目之中。

在各种传播媒介之中,电视在信息的传播或者在娱乐休闲方面都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接受者——普通百姓,电视更胜于其他传播媒介。比报纸杂志更有画面感与形象性,比网络媒体的普及度高,比广播媒介的传播更具画面的冲击。有着这些明显优势的电视媒介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但是,在这样相同的功能之下,国内外的电视节目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情以及观众不同的价值取向等等。即便是如此,国内电视节目对于国外电视节目的“变形”、“模仿”甚至“克隆”也层出不穷。不论怎样,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对国内电视节目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对于国外节目的摹仿不仅体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上,在电视剧的拍摄播出模式上也有相对应的一些摹仿,电视剧摹仿的更多是美剧的播出形式,即按照美剧拍摄一季播出一季,根据收视情况随时调整剧情的走向,如此播出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收看者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套用美剧季播的模式使得电视剧集笼络住大部分受众的心,并且为受众营造出来追剧的感觉。

目前来看国内电视剧中最具美剧形式的应该属《爱情公寓》这部系列电视剧。讲述几个背景不同身份不一的青年人住在一幢简单朴素的公寓里。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在这幢公寓中他们每天都发生着看似简单平常却又笑料十足的故事。感动、浪漫、搞笑等等的感情在他们的故事中一一上演。他们用连珠妙语擦出令人捧腹不己的精彩笑料和智慧火花,传达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这部电视剧的形式能明显看出是模仿很早的却依旧经典的美剧《老友记(六人行)》的,同样是有着不同身份的男女住在一栋公寓的故事,把美剧的播出形式与幽默方式都很好的学习并且运用在《爱情公寓》这部电视剧中,虽然学习了国外的剧集结构,但是在《爱情公寓》中却包括着更多的国内本土的现实情况,让受众看了会觉得更加符合自身的生活状态,看着更真实。

简单介绍完电视剧摹仿的方式多数集中于播出模式上后,对国外电视学习更多的是电视综艺节目。下面分成不同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进行简要阐述。

二、谈话类节目的摹仿

国内谈话类节目比比皆是,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朱军的《艺术人生》,杨澜的《杨澜访谈录》,戴军和李静的《超级访问》等等,而在2002年开播的《鲁豫有约》出现在中国谈话类节目迅速生长的时期。《鲁豫有约》和其他谈话类节目的共同点也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节目形式几乎是以人物为核心,由访问人与被采访对象展开一对一的谈话,以被采访对象的讲述为主。对于话题的选择回避了刺激、窥探以及揭秘的问题,更多选择轻松娱乐的内容,与此同时在节目中强调真实性和情感效果,展现出平凡人不平凡的一面和名人们平凡生活的一面,节目的追求是既能给受众带来休闲轻松的心情与氛围,同时又注重谈话的内涵和情感效果。《鲁豫有约》堪称中国这一类型谈话类节目中的佼佼者。

古典主义的摹仿理论认为,摹仿就是摹仿别人摹仿自然的成功之作[1]。2005年《鲁豫有约》借鉴《奥普拉温弗瑞秀》的节目形态进行了改变,这个改变是对《奥普拉温弗瑞秀》的摹仿。对《鲁豫有约》来讲,形态的摹仿也许是“逼真”的,但是其“本质”的变化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了迥异的面貌。

从两档节目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最基本的不同,一个是“秀”而另一个是“有约”。对于“秀”的定义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人物风采的展示,再加上由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秀”的节目,就更能彰显出外国的个性。无论是主持人或者是嘉宾,来到这个舞台上就需要他们在大荧幕前勇敢秀出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法,展现出个人的专属的魅力,这样一种面对荧屏张扬的态度使得《奥普拉温弗瑞秀》更加拥有了专属于西方的火热魅力。反观《鲁豫有约》同样是以主持人的名字作为节目名字,然而“有约”却突显出明显的东方化,有着来自东方古国的含蓄之美,比“秀”来讲,“有约”更显温婉,听到名字后仿佛能看到两杯热茶间袅袅水雾的谈话氛围,淡泊轻袅却仍发人深省。

“秀”通过奥普拉语言的魅力,使得现场观众不断的欢呼雀跃,如此激动的情绪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带动了电视机前观者的兴趣。与其说是一场谈话秀更不如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来自于情绪上强大的感染力让节目熠熠生辉。“有约”则是由最简单的生活开启话题,情绪的调动虽不如《奥普拉温弗瑞秀》来的那样有冲击力,但是却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特点,缓缓道来。以情引事,以言传情,主持人以平和、安宁和富有人文色彩的提问开启嘉宾的情感之门。与此同时,嘉宾也因有感于知遇之情而后真诚的敞开心门,如此这样节目就轻易超越了单纯言语层面的交流,更多表现为情感与灵魂的交融。整档节目展现出温情和平的色彩,访谈始终在亲切、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进行,此类模式化的情感走向在该栏目中很少被打破。

除了讲述方式的不同,《鲁豫有约》更多的集中在人物的故事上,而《奥普拉温弗瑞秀》则更多的是话题。故事化是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在中国当代的电视节目中被普遍运用[2]。在以故事為主的访谈节目里,嘉宾是故事的主角,通过嘉宾自己的口述来还原嘉宾的生活,而话题却不一样,在话题中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开头,通过故事所要谈论的内容才是话题的实质所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都有所不同,或传奇、或坎坷、或独特。正如鲁豫所说:“说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原则上是一个曾经大起大落、身上有故事的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能给人以启迪。[3]”

对于访谈人物的选择两者有着比较大的交集,《鲁豫有约》选择的嘉宾不外乎是名人和普通人,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故事。而《奥普拉温弗瑞秀》除了选择名人与普通人之外,奥普拉温弗瑞本身也是一个故事的源头。从平民到明星,奥普拉本人丝毫不回避电视,在电视上“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换取嘉宾的“实话实说”。“由于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电视审查制度,中国的谈话节目无法接受露骨的、过分刺激性的内容,美国日间谈话节目中对隐私的窥探和揭秘在中国演变成了人物访谈类的真情节目。[4]”鲁豫和奥普拉的魅力有所不同,正是因为她们的不同才有了虽然是摹仿《奥普拉温弗瑞秀》的《鲁豫有约》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气质之所在。成为了国内谈话节目中的“佼佼者”。

对于国外谈话类节目的借鉴使我们学习到不同文化的特色之处,同时也探索发现了更适合国内本土谈话类节目的运营方式。摹仿借鉴的过程使我们的节目成熟了许多。

三、真人秀节目的“克隆”与创新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也是源于欧洲,主要有三大特征: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我们在电视上所见的真人秀节目大致可分为身份替换类、表演选秀类,技能应试类、益智闯关类、游戏比赛类、异性约会类、生活技艺类。主要分析身份替换类和表演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国内外的摹仿借鉴与创新。

(一)身份置换类真人秀节目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是一档非常典型的身份置换类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给予此节目的定位是——“一档以关注城乡少年改造为主的生活类互换节目”而美国的《真的变了》有着相同的交换主题,均属于身份置换类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节目总会和纪录片有些相似之处,不过真正的纪录片则是这样的“作者以冷静的旁观者姿态,保持‘平视和‘倾听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贯彻、记录和跟踪拍摄,守株待兔似地在现场等待运气,让拍摄对象忽略或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而自行其——呈现在银幕上的则是新电影形式的直接与不可预知的性格,以客观开放的心态给观众留下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从中得出结论。是对事情发展过程的‘强烈体验,对现实‘要闻戏剧性发展的亲身调查。[5]”

荷兰版的《老大哥》是真人秀节目的鼻祖。在设定好的环境和时间内进行自由发挥,真人秀节目有着明显的虚构性,是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与纪录片相异却也有相似之处的电视节目形态。

《变形计》与《真的变了》相似程度很大,都是将两个青少年予以家庭上的交换,《变形计》是将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交换,差异更多的体现在生活环境上的不同。并且参加交换的体验者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往往是来自城市的孩子性格上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叛逆或者陋习,而农村的孩子则多是家庭贫困但却学习优秀,往往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懂事。这样选择体验者的目的在于节目的可视性。有着强烈对比的两个体验者才会碰撞出火花,并且来自生活环境的差距更能反映出体验者对于陌生环境的自然状态。另外在选择城市孩子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问题通常是典型问题,即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多少存在的问题,只是这个体验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典型例子更能够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况。

《真的变了》则没有太多的身份约束,不过大多也选择的是生长环境不同的两位体验者,因为不同的环境能够造就不同性格的人,性格越是有反差,节目的可视性就越是强烈。《真的变了》与《变形计》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被节目组有意安排下发生的,有些故事是被制造出来的,需要完成预先设定的挑战,由此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故事。

《真的变了》和《变形计》都为节目的体验者精心创设了一个新的体验“情境”——对方的家庭,在新的“情境”中,体验者不仅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和理解对方,还要去“换位生活”,真正投入和体验对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感受特定“情境”中最为微妙的情绪触动。这样的体验也给观众带来了“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旨在“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6]。受众通过体验者的目光看到了一个被“陌生化”的现实生活环境,反映了体验者的意识流变,体验者的目光引导着受众的视线,体验者所爆发出来的情感同样也触动了受众的情感,使受众超越了对于日常认知时空和日常心理时空的有限,在持续的、兴趣盎然的审美注意中发现了来自于生活最原始的点滴感动,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愉悦。

《变形计》较之于原型电视节目《真的变了》多了份对于社会的思考,原型节目通过节目过程想要呈现给观众更多的是来自不同环境的生活状态与体验和更多的欢乐。而《变形计》不仅仅展现了不同环境中人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想要通过参与者来反映现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想通过对社会典型人物刻画来唤醒受众,使节目成为一个载体,能够认知世界、陶冶灵魂、表达理想和阐释人生的载体,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从这方面来讲《变形计》是一档不仅仅只是摹仿外国成功节目的产物,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而获得的节目更加贴近国内的现实生活也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节目的特点,巧妙的“克隆”与创新让节目既不失去原本的“滋味”又有着明显的特征。更多的具有了中国电视节目的特色,拥有了属于自身的灵魂。

(二)表演选秀类真人秀

谈到表演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就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女生》。这档节目从诞生起就是一种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事件,精英与大众不约而同地投入到这个集体事件中来,其中夹杂狂欢的喜悦、左派悲观的批判、宪政主义者乐观的民主发现等等[1]。

就像好莱坞的大片生产一样,美国有着相当成熟的偶像生产线,《美国偶像》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每一季的赛事都会有选手一夜成名,签署到有名的唱片公司,从此之后的命运就被改变了,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摇身一变,成为全美耀眼的“新星”和全国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

同样作为制造偶像的表演选秀《快乐女生》与此同时也制造出了风靡全国的偶像新星——李宇春。这个不同于平常审美观念的有着中性风格的女生,正是因为她的出现,全国上下刮起了一场“中性潮流”的审美飓风。

不同于《美国偶像》偏“表演”性质的节目构造,《快乐女生》更倾向于展现出被淘汰的每个瞬间,于是有了另一个热火词汇“PK”(Player Kill),《快乐女生》更热衷于展现PK的每一个细节,选手之间的竞争关系一个追着一个,密集地发生、发展、不断推向高潮。复杂的环节设置让每个人都与任意的另一个人发生了某种直接的关系。通过来自各个角度的投票最终确定淘汰的人员,与此同时也会进行属于中国特色的抒情方式——煽情。每一个选手的离去都会引起喜爱她的“粉丝”的眼泪,来自父母、朋友等等的或视频或现场的鼓励,让节目中充满温情,除了竞争所产生的火花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

而相似之处又在于,如果说《美国偶像》之前的演唱比赛是在“前台”按规矩去表演的话,《美国偶像》和《快乐女声》则从“前台”走到了“后区”,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审美的“后区”性。在具体的制作上,《快乐女生》在比赛“PK”的背后,通过对“后区”的关注以情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美国偶像》则是在比赛之时也直接将镜头摄向后区,以“爆料”后台的事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对于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使得国内电视节目更具看点,因为每一个参赛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节目短暂的时间来了解另一个人的故事不失为了解社会的一个好方法,仍旧是摹仿+学习+创新的思维理念,使得电视节目更贴近国内受众的“口味”,于此同时创造这个节目的卫视也获得了更多的收视率和他们想要的收益。

對于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借鉴”、“摹仿”、“克隆”与创新都是依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而做了更加适合本土发展的变化,不仅保留了国外节目的“原汁原味”更添加了属于中国特色的叙事构思方式,“中西合璧”的节目更加适合国人的收看理念。那些“变形摹仿”来的创意将一直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彩平,钱淑芳.电视变形计——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3] 鲁豫.心相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 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 韩君倩.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与风格回望[J].电影艺术,2006(2).

[6] 于东田.布莱希特、阿尔托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念的反叛[OL]. 游吟时代,http://www.youyin.com/yudongtian/yy1653.html.

猜你喜欢

电视综艺节目创新
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媒体手段的表现方式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模式
“延吉三打一”项目推广策略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管理剖析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问题
论广播娱乐节目主持风格地域特色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