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声音》:选秀低迷期的一抹亮色

2014-01-10伍琼琳

今传媒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传者中国好声音传播者

伍琼琳

摘 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选秀热潮开始,大批量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节目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选秀节目度过“七年之痒”后的2012年,浙江衛视与灿星传媒联合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从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夏季中国大地上最“火”的声音。2013年7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又将启动,仍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持续关注,是什么原因让它的火爆从去年一直持续到今年呢?本文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其成功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5W模式”;传播环境;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085-02

一、《中国好声音》节目回顾

“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是席卷海内外的音乐选秀节目《The Voice》在中国的官方授权版本,7月13日晚,《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首播一炮而红。据央视-索福瑞统计的收视率显示,该节目收视率从第一期的1.5%一路飙升至第十三期的4.1%,连续十二期位列全国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节目15秒的广告报价也从15万元暴增至36万元;微博平台上“中国好声音”长时间位列新浪微搏话题榜讨论数的首位,全国上下瞬时掀起了“好声音”的舆论热潮。

二、基于“5W模式”的传播过程

首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指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who(传播者)、what(讯息)、how(渠道)、whom(受传者)以及what effect(效果)。在当今全媒体大环境下,“5W模式”除了传统内涵外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特色,本文将在“5W模式”的基础上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及反馈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好声音》走红的过程。传播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传播过程图

1.传播者:身份多元化。传播者,即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中国好声音》走红现象中的传播者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是节目制作方本身,也可是大众媒介编辑人员,还可是广大受众群体。(1)节目制作宣传团队:在节目正式播出前一个月,《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就充分开展公关和广告活动,通过户外媒体及举办推荐会等方式给节目“预热”。如《中国好声音》在全国15个城市举办的推介会,通过前期宣传,使得节目在播出前就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从这个角度看,其制作宣传团队无疑是该节目的原始传播者。(2)各大媒介的记者编辑:《中国好声音》首播当晚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更多的受众了解到这一节目,其关注度持续上涨。从这个角度看,记者编辑团体是该节目迅速火爆的直接传播者。(3)受众: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不断涌现,受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者,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把关人”。《中国好声音》首播当晚,在微博、贴吧等社交网站上就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具有“意见领袖”作用的音乐专业人士也毫不掩饰欣喜情绪强力推荐,当晚好声音在新浪微博的转发量就突破600万次,微博风云榜实时热点排行第一……这些都离不开广大受众的“奔走相告”。

2.传播内容:好音乐、真性情引受众共鸣。传播内容,即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正所谓“内容为王”,任何一档节目,质量精益求精永远是灵魂。《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并被赞誉为中国选秀节目的分水岭,除了宣传手段等外在推动因素外,节目内容本身的高质量更是节目走红的根本原因。

好声音带给观众最大的震撼就在于节目自始至终都回荡着“好音乐”,致力于寻找“好声音”,而不关乎选手是否貌美如花,只专注音乐的本质精神。盲人歌手张玉霞恍若邓丽君在世,“赤脚女孩”黄鹤的活力与爽朗,多亮小情歌的柔情款款,李代沫沧海桑田般的深情……这些久违的真音乐引发了身处繁华的社会大众的强烈共鸣,也真正实现了音乐选秀的核心内涵:音乐文化和草根精神。同时,明星导师也是节目的亮点之一,他们当场选学员,给予选手的也是中肯、激励的评价,而不是靠“毒舌”吸引观众眼球。明星导师更是现场争抢学生,相互掐架、调侃,甚至为选手故事潸然泪下,这些不同于其他选秀节目中高人一等的评委状态,因更贴近普通受众也成为了关注点。

3.传播渠道:全媒体联动造势。传播渠道,又称传播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节目播出前,《中国好声音》通过推荐会等形式进行前期宣传;播出时,又与新浪、搜狐、腾讯等知名门户网站合作,通过相关的专题页面进行宣传,特别是通过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效果,最大限度的传递节目相关信息。而且,节目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百度、爱奇艺合作,推出《中国好声音后传》,面向学员进行访谈;在节目播出后又通过全国巡演、打造专辑、音乐剧等方式继续传播“好声音”。

4.受传者:双重身份的融合。受传者,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对象无疑是广大音乐爱好者,甚至一些仅是因其火爆程度而关注的受众,主要集中在20~39岁的年龄层。节目通过“地毯式”的报道,全面覆盖平面、电视、网络媒体的广大受众,从认知和思想层面引起受众对娱乐节目的改观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进而引发受众在行动上通过各自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进一步扩大受众的覆盖面,使得自媒体的成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补充。

5.反馈:即时改善传播效果。反馈,即受传者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与“5W模式”中传播效果是相联系的,反馈更强调对受众思想和行动产生效果后,受众根据自身意见对传播者所做出的一种反作用,以进一步完善传播效果。《中国好声音》通过微博、贴吧等双向互动性极强的媒介与受众进行交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受众对节目的评价,这些反馈信息会直接影响下一步传播过程和内容的调整,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良性循环。

三、传播学视角下解读《中国好声音》为什么这样红

1.传播环境:“好时机”孕育“好聲音”。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1]。传播活动的开展与传播环境关系重大,一个传播活动若能恰好适应无形中形成的传播环境,无疑使传播活动具备了顺利开展的宏观社会条件。从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一举成名后,各大电视台争相跟风推出各类选秀节目,但经过初创时期的火爆后,节目就难以做出新意,甚至趋于低俗只为追求轰动效应的节目纷纷亮相,于是一个比一个扎眼,一个比一个更能挑战受众的心理极限。在这样的娱乐传播氛围下,受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心理排斥。标榜“只为寻找好声音”的《中国好声音》就是在这样低迷的环境下闪亮登场的。受众从节目上看到的不再是博人眼球的低俗段子,而是可以享受纯净的好声音。制作方重金聘请最强大的团队打造震撼的视听体验,节目中独特的座椅和导师旋转的身影,以及“盲听盲选”的特色模式也给观众带来了充分的新鲜感和悬念感。这种高质量的音乐享受使被浮躁娱乐节目包围的受众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感,映衬出人们对公平的渴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毫无疑问,好声音的出现使处于低迷期的娱乐选秀节目瞬时出现一抹亮光,在这种大环境的反衬下,充分满足了受众所期待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轻易地抓住受众的眼球,这说明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往往能够孕育出一个优秀的传播活动。

2.沉默的螺旋“不再沉默”:匿名受众广泛参与。“沉默的螺旋”是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于1980年在其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的,即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且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之际会先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这样,就会形成优势一方就会越来越获得支持,而另一方就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2]。但是,“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即具有产生趋同行为的动机。《中国好声音》走红在当今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意见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而延伸到虚拟空间中的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性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把关人向他人传递信息,而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更使受众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不需要迫于周围的意见环境压力而附和“优势”意见。

《中国好声音》走红后,随着各种负面消息的爆出,社会各界对其评价从开始的赞赏变为褒贬不一,其中选手的身份更是引起了最大的争议。如在第一期中清纯亮相的徐海星用其动人歌声和感人故事打动了观众,而随后很快被网友发现其在一个月前《花儿朵朵》的比赛中就以“爷爷病危,奶奶入院”为由退赛,仅仅时隔一月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又为“病故的父亲”献唱,同时还被翻出不少夜店照,与台上清纯判若两人。随即各界对她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称其利用亲情刻意博取同情,甚至在大众评审投票阶段直接影响了比赛结果。虽然网络上对其骂声一片,但仍有部分歌迷公开发帖表示支持。另外,对选手的争议也引起了大众对节目本身的质疑,直批节目组炒作“好故事”,称节目组为博收视率刻意安排煽情故事,但也有网友仍表示该节目所选出的是真正的好声音,只要能听到好声音,其他都是浮云。此类现象都体现出“沉默的螺旋”中弱势的一方不再“沉默”,也使得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够公开较量。

总得来说,《中国好声音》联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节目的强势宣传,并通过与受众的充分互动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这种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方式地成功运用也为我国的媒体节目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受传者中国好声音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科技档案信息受传者的地位与类型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