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4-01-10于川信

装备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顶层军民融合

于川信

(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北京100091)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于川信

(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北京100091)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是一项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战略任务。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自然发展、社会演进、跨界现象和实践运行等层面和角度,探索了推进军民融合的动力,并在理性思考、深度认识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理性思考

军民融合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古老是因为随着国防的出现,军民融合就已出现在人类历史前台;现实是因为随着人类历史发展,推进军民融合的环境、条件和要求发生了变化,使我们面临新的困惑,需要积极破解,不断寻求最佳答案。对此,尝试从自然发展、社会演进、跨界现象和实践运行角度和层面,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进行理性思考、深度认识和客观分析,将有助于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1 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探索积极的发展动力

谈到军民融合,自然会将视野投射到国家和国防这一大背景中。这既是对军民融合内在规律的基本认识,也是科学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的原生态土壤。国家与国防是一对孪生体,国家一旦组建,国防便应运而生,军与民的关系随之形成,军民融合的问题也会出现。探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追根溯源,寻求国家与国防、军与民这2大关系之间的运行规律和作用机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军与民融合的本质特性,这是认清和把握军民融合本源的重要逻辑思路。从国家与国防之间关系的历史演进看,无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乃至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与国防的关系都是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完善发展的[1-2]。借用生物学的概念和范畴,国家与国防之间关系类似于自然界中有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自适应能力。比如,昆虫在与捕食者的生存竞争中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有的进化出伪装色和警戒色,有的可以分泌刺激气体或剧毒液体,但没有任何一种生存策略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绝对有效,因为捕食者们也在随之进化。这一互动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整个生态系统在不断变化中达到了动态平衡。这是一个客观的自然演化过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明显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自调适性。正因为如此,作为国家与国防矛盾对立的重要载体,“军与民”之间呈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互动、自然转化和自然协调,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本质特性。因此,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环境如何变化,科技多么发达,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军与民”的关系最终都能自发地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这一来源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指导现实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如果无视这一规律,进而忽视了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必然会丧失推动融合发展的宝贵机遇。特别是,当我们聚焦于“军与民”关系的历史演进脉络,会发现军民关系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变化状态。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原本平衡的军民关系再一次被打破,努力寻找新的平衡点、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2 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改变的过程中寻求动力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世界因此绚丽多彩。这是人类社会创新发展、交替更新、日臻完善的原始动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包涵并显现出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这就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国家的意志、集体的创造和个人的才能。军与民的融合也是如此。正由于人为因素的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实践活动中,才会呈现出先军后民、以民代军、军民一体等不同表现形式。所以说,军与民的融合需要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可能在世界舞台上紧跟时代步伐。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公布了2013-201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在涉及148个经济体中,美国名列第5,全球竞争力排名再次提升,排名前10的国家中欧洲占了6个,而中国作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仅仅排在第29位。由此可见,为早日获得与我国经济规模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迫切需要我们在改变创新上下功夫、求突破。为此,应尽早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点,放在加速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上,在我国与外部世界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衔接同步的战略设计中,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宏观规划里,统筹考虑军与民的融合,使之成为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重要抓手、桥梁和纽带[3]。

3 从社会生活的跨界现象中发现动力

跨界,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和热门的一个词语,跨界在工程美术设计、音乐艺术创作、商业贸易合作和自然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通过在方法论上的创新突破和大胆尝试,对保守的传统观念带来激烈冲击,发挥出巨大的实用价值。跨界将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内容和元素组合或混搭在一起,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保守思想所能理解或认同的新事物。这种突破创新能力,既不同于传统观念上对旧事物继承后的改进、完善和升级,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而是一种在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组成结构等多层面的崭新尝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军民融合涉及军队、政府和社会等多种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跨界问题,内容要素包罗万象、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运行方式各不相同,相互融合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而且,军民融合不仅需要实现从地方到军队或从军队到地方的单项跨界,而且要注重军地彼此之间的双向跨界,甚至是由多个领域、多级层次、多种方式组成矩阵式框架下的多向跨界。因此,在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自然形成的界限,还是人为设置的障碍,都应当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意志,积极从成功的跨界合作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更新思想观念,主动破除藩篱、坚持求同存异,注重优势互补、促进深度融合。

4 从军民融合的实践运行中寻找规律

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特别是在这几年实践探索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管理系统化、布局整体化、运行条块化、推进循序化、发展持续化等基本特征[4]。从实践发展要求上看,表现出融合范围向广度延伸、融合层次向顶层延伸、融合程度向要素延伸、融合重点向基础延伸等主要特点[5]。从基本内涵上看,主要体现出军地在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共同运作,一体实施和全面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产品、产业等成果的互惠互利,实现军地各方的共同受益、健康发展[6]。

5 从顶层设计入手抓住军民融合的方向

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这是确保在国家和军队的宏观层面,顺利进行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筹划与实施的基本前提。从我国国情、军情、社情看,当前应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聚焦于实现以下6项功能[7]。

1)军民融合宏观管理功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到外部环境与系统本身、分系统与子系统、诸单元与各要素之间的配套协调,确保能够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政令通畅、运行高效的宏观管理功能。因此,在战略层面筹划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时,必须将各级政府、军队和社会管理机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改进完善现有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布局、统一调度[8]。

2)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功能。科技创新始终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原动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从组成要素看,应该是一个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要素的有机整体。对照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整体布局,有效实现军地各方的创新需求、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整合优化,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上,努力形成军地齐力攻关的良好合作态势,必然是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当务之急。

3)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功能。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来看,当前急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其中,创新型人才在理论创新、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科研任务中担负重任;管理型人才在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岗位上勤奋付出;技术型人才则负责将理念、科技、技术等物化为军队战斗力或社会生产力。三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将培养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数量充足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队伍,作为其顶层规划的有机组成之一[9]。

4)军民融合制度保障功能。有效统一的政策制度,不仅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且是确保军民融合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实践看,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国家和军队的部分法规政策文件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此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军队各大系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仍存在相互重叠、相互交叉,乃至相互矛盾之处,亟待修订完善。因此,必须在顶层设计时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制度保障予以统筹考虑。

5)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功能。从目前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客体要素之间,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交流有障碍的客观现实。信息滞留、信息阻隔、信息封闭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效益质量。因此,加快建设权威、专业的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为此,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有必要充分整合军地相关信息资源,分层次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分领域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以便实现统一筹划、统一规范、统一管理。

6)军民融合咨询评估功能。“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起步加速阶段,由于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政策环境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失误或遭受挫折。为此,应高度重视发挥咨询评估在各项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围绕推进军民融合的总体思路、实现目标、基本途径、方法手段以及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依托专业的咨询评估机构,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影响,不断修正目标偏差,努力实现科学决策。

6 从完善管理体系入手把握住军民融合的核心

突出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6项功能,能够有效化解目前按照专业领域分头推进军民融合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实现由上至下的指令传导和协调联动,体现了宏观管理的权威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具体来讲,可考虑在政府和军队的战略管理层次,构建由军地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一委六组”的军民融合顶层管理模式。即:建立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下设宏观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信息服务和咨询评估6个领导小组。实现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6项功能,就建设途径而言,应统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局,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的关系;就建设方式而言,应从长远发展出发,将各项任务逐步分解细化,妥善处理可能与可行的关系;就建设手段而言,需要逐步转变发展方式,聚焦核心功能,妥善处理专业领域与功能平台的关系。此外,还应重点把握以下4个问题。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人民战争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强国梦与强军梦相统一的具体实践。这条发展道路史无前例,充满挑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障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争取早日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奠定雄厚基础。

2)确保6项功能的有机衔接。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6项功能,虽然分别聚焦于不同的职能作用,但都将军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各项功能自身也是一个结构复杂、要素全面的子系统。因此,在健全完善6项功能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内容重叠和职能交叉。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考虑,只有始终以促进军地有机融合为根本着眼点,妥善处理子系统内的纵向管理与子系统间的横向衔接,科学划分责任权限,才能确保各项功能的高效运转。

3)加快转变宏观管理模式。由长期形成的按照专业领域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按照核心功能进行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需要克服思维惯性,而且需要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升级甚至解析重构。具体来讲,由于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角度等产生了根本变化,现有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已难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作用,必须加快转变现有管理模式,主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力强化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融合文化氛围,确保军民融合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4)统筹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组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宏观管理机构,作为我国军民融合顶层决策的制定者、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效果的监督者,应当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军地双方的利益诉求,兼有军地双重属性。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核心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时,军民融合式发展宏观管理机构必须能够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现实与可能等关系,促进军地有机对接,成为横跨军地、促进融合的主要桥梁和中心枢纽。

7 从实践发展要求入手把握住军民融合的基本路径

从宏观层面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不仅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而且涉及国家整体资源的布局、配置和调整。统筹和解决好这一宏观战略问题,必须遵从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0]。

1)坚持国家主导。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方方面面,只有坚持国家主导,才能确保有效、有力、有序推进和落实。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主导。体制机制是国家主导的基本形式,也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关键。通过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组织功能,理顺组织关系,才能真正彻底打破传统固化的军地二元结构。其次,要在战略规划上主导。通过战略规划的制定和颁布,将军民融合式发展与国家和军队其他重大领域改革紧密衔接,统一筹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最后,要在重大项目上主导。选择一批涉及军地、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统一调度国家资源,深化军地分工协作,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2)运用需求牵引。军地各方需求特别是军事需求,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源头、导向和根本。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顺畅、切实科学的需求提报机制,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需求的宏观中观微观一体、陆海空三军一体、军地双方一体和近中远期一体。一方面,要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考虑政府、社会和军队三方资源的配置和调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有序进入国防和军事领域;另一方面,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军队设施、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和溢出效益。

3)落实资源共用。这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军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服务保障、装备制造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军地共用,从而使得1份投入获得2份收益。对于地方新建的重大项目工程,要着眼于满足国防功能,切实加强军地协调,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4)注重利益共享。利益是合作之本。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国家安全利益上看,军民融合式发展产出的是富国强军;从军事利益上看,军民融合式发展产出的是军队的战斗力和保障力;从社会经济利益上看,军民融合式发展产出的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因此,只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局的高度,着眼于实践好、发展好、维护好不同主体的切实利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纠葛,化解内部矛盾,达成基本共识,才能激发出举国上下推进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现市场运作。市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已成为调节不同主体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只有善于借助市场手段,广泛采取市场运作,才能够充分运用这双“无形之手”,实现军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不同主体相互关系的调整完善。为此,要重视遵循市场规律,在微观层面逐步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确保将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良的产品、最完善的服务引入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要广泛运用市场成果,关注和吸收商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质量效益。

References)

[1]郑申侠,刘源.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提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364-366.

[2]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2-6.

[3]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93-98.

[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9-122.

[5]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论(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56-57.

[6]赵晨.论军队保障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R].北京:军事科学院,2009:34-36.

[7]于川信.军民融合:牵住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N].中国国防报,2013-08-12(3).

[8]郑蜀炎,包国俊.军民融合:全新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理念[N].解放军报,2010-12-05(3).

[9]范吉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方略探讨[J].中国军事科学,2008(5):87.

[10]于川信.理清“融合”的大思路: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顶层设计的思考[N].解放军报,2012-12-06(10).

(编辑:王高翔)

Rational Consideration of the Civil-military lntegration lnnovation Development

YU Chuanxin

(Department of Army Building Research,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Beijing 100091,China)

Accelerating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a holistic longterm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mission.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thinking,and thoroughly studies the driving force of boosting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from the views of natural development,social change,and actual practice.Finally,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 thought,deepening cognition and objective analysi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innovation development;rational consideration

E 92

2095-3828(2014)01-0004-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4.01.001

2013-10-30

部委级资助项目

于川信(196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后勤与装备,军民融合.

猜你喜欢

顶层军民融合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滨海顶层公寓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