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14-01-10张涛
张 涛
(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77)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张 涛
(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77)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法律常识为教学目标,但日常教学中重视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不足。通过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等途径,试图建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改变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有所参考和借鉴。
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立体模式;建构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高校德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德育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要求把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2]。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发挥高校思政课德育功能的重要环节,离开实践教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会受到严重制约。但是,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纸上写一写,口头说一说,往往是纸上谈兵,口头实践,并没有落到实处。总的来讲,“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一)大部分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不具有制度性和规范性
从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基础”课都写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也包括实践计划,授课计划经过院系审批,院系主任签字盖章,最后报教务部门备案,实践计划从文字上看内容翔实,项目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给予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撑,甚至也无课时费,“基础”课授课教师难以完成,最后落得一纸空文,不具有执行的制度性和规范性。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大都受制于校内,很难走出校园
当前,高校把“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局限在校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大都是教师利用理论教学课时在教室内进行,经常采取的方法有课堂演讲、组织辩论赛、播放录像、模拟法庭等传统形式,很少能够走出象牙塔,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刻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基础”课校外实践以点带面,实践主体不具有全员性和完整性
“基础”课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课程开设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但课程的实践主体却不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往往是在学生群体中选择个别平时表现突出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普通学生很难入选,以组成学校的实践队。笔者也曾经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践行思政课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可谓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很难落实“基础”课的校外实践任务。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形式主义、缺乏资金支持和实践地域受限制等诸多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
三、高校“基础”课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其特定内涵,它是一种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特殊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模式[3]。笔者结合自己在讲授“基础”课时的实践,认为“基础”课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部分要素即: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平台实践教学。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起点,校园实践教学是重点,社会实践教学是难点,网络实践教学是制高点。这四点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模式。
(一)起点: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活动
“基础”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应由任课教师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内实践教学必须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参与原则,坚持学生是课内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内实践活动的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以“基础”课为例,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经典案例思考、经典视频思考、主题讨论、主题演讲、主题辩论、课堂提问互动等方式加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和切实的理解,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化的目的。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教学中,例如,“基础课”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首先,教师可以把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正确理解和看待从中学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能尽快适应人生新阶段,树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在具体实践流程里,可以从引入经典案例开始,围绕实践目标精选若干案例加以介绍,如:案例1《大学新生:从容走过大一的迷茫》,案例2《本科生为何回头读中专》,案例3《中央民族大学10名本科生考试作弊被开除》等鲜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实例来告诉大学生如何适应人生新阶段。其次,可以为学生搜集经典视频,用正面的榜样激发大学生心中的正能量。比如教师可以选取视频《最美90后女孩铁飞燕》,该视频告诉了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所谓“生命担当”,也可以选取其它视频,但必须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目标且不宜放视频时间太长,把课堂实践教学变成录像课。最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展开主题实践活动,可以采取的形式有主题讨论、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比如:主题讨论可以设定主题:“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从中学到大学如何进行角色转变?”、“人生的意义在于使命等”;主题演讲可以采用的题目有:“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青春责任使命”、“我的理想与核心价值观”;主题辩论可以设定的题目如:“正方观点: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内在能力”,“反方观点: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的进行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起着引导作用,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在适当时候加以点评,为学生课堂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上这些课堂实践内容简单易行,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又有很好的适应性,只要教师善于课堂组织,一定会取得良好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
(二)重点:开展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它既是大学里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承载着精神文化育人的功能。进入大学校园,应试教育的烟云已经消失,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必须重视和利用好大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实现“三个结合”,灵活地开展校内实践教学。
第一,结合各种社团活动,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在大学校园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主题和鲜明特色,例如常见的社团有:大学生志愿者协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大学生记者团等等,在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招新宣传和平时实践活动时,“基础”课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协会会员作专题报告,讲述与“基础”课相关的理论前沿问题,还可以为他们联系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社团自己组织去参观,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这样不但学校没有资金压力,还为“基础”课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条件。
第二,结合各种校园调查活动,展开“基础”课校内实践教学。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基础”课问卷调查活动是一种常见的调研活动。在调查之前,教师给学生讲授问卷设计的原则,问卷设计的内容和结构,指导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必须指出,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把所带班集体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好每组的调查主题,有序地开展校内教学实践活动。
第三,结合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基础”课校内实践教学。改革“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大胆增加口试和面试,以强化考核的实践性。以往“基础”课考试只重视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的了解,不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也不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增加口试和面试这些考察新方式,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唯一的方式,一考定终身,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加大和推广口试和面试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进行适度的考核改革以强化“基础”课的校内实践。
此外,借助各种重大活动和节日,各院系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校内“基础”课实践教学。
(三)难点: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从目前来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社会服务,参观访问和假期社会实践。
第一,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免费心理咨询、助残、助老等等都是常见内容。“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带课程和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带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去高校附近的社区开展服务,发扬“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者精神,为学校周围群众生活提供便利,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领。
第二,开展各种参观访问活动。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然而社会却是一所大学校,“基础”课只讲抽象理论就略显苍白和缺乏生命力,让学生到社会生活的第一现场,直接目睹和亲自体验社会生活真实面貌,比口头说理要更加直接和有力。
第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常规内容。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学期内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具有可操作性,寒暑假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高校经常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暑期由高校教师带队,组成各种专门的小分队,到农村或者革命老区等地方进行实践调研,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培养精神品格。但需要注意几点原则:首先,必须紧紧围绕“基础”课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调研主题;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用实践回答理论问题;最后,教师在开学后严格做好社会调研报告的收缴,检查和验收工作,评出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努力向榜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秩序,保证“基础”课暑期社会实践取得成功。
(四)制高点:网络实践教学
“基础”课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占领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这种中介,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甚至是心理危机,在当前十分重要,也是在践行“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传播信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全球性,传播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利用博客开辟网上虚拟思想政治工作室,及时主动地和学生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层交流,解决学生内心深处在现实生活世界难于言表的心理问题,给学生内心减压,化解各种潜在的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健康成才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前,广大“基础”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网络科技知识,尤其是新出现的一些网络新事物,要增强对它们的使用熟练程度,逐渐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等实时交流工具,建立个人教学账号,开辟网上教学空间,并公开这些账号给所带班集,让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把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及时化解矛盾和风险,以占领“基础”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制高点。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传播就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它内在地要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4]。“基础”课实践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任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办人民满意教育和立德树人任务,有着不相适应的诸多矛盾。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任课教师,深感变革和完善“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既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难点之一。近些年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诸多的艰辛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5]。但是笔者认为,日常教学管理中要落实“基础”课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为此要做到:第一,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给予科学引导和支持;第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创建良好的物质保证;第三,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有效沟通,发挥整体效益;第四,加大对实践教学教师的指导培训,提高师资水平;第五,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报告手册,实践教学评分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按文件有秩序地组织实施教学等。只有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才不会出现上文中笔者指出的各种问题,导致“基础”课实践环节最终流于形式。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高校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教学新模式,希望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能有所借鉴和促进,也希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能从中有所参考和启发。
[1]吴兴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训练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
[2]曾令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67—69.
[3]卢卫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2(2):81—83.
[4]肖建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51—53.
[5]程馨莹.谈思政课以理论内化为主的教改取向[J].德育与党建,2011(6):32—33.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Exploration into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Law Foundation”Course
ZH ANG Tao
(Ideological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Law Foundation”Course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ide—ology,morality and legal knowledge,but too much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ory in daily teaching.Through means such as classroom,campus,society and network,the article tries to establish the 3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a bid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practical teaching;3D mode;construction
G416
A
1008—9233(2014)02—0083—04
2013—10—25
张涛(1981—),男,陕西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