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2014-01-10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小康小康社会

杨 涛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杨 涛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儒家的小康社会是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宽裕且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今天的小康社会是对“小康社会”重新定义下的最新诠释。我们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儒家社会理想;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的来源

小康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民劳》篇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最早的出处,时间为西周时期。这里的小康一词主要是指生活上的比较安全稳定。然而,真正第一次具体定义和详细阐述小康社会的却是《礼记·礼运》,“《礼记》的成篇,非出自一人之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才整理而成,时间可能在战国晚期。”[1]《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2]这里主要论述了在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六位君主统治时期出现的开明盛世。由此可见,其“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家”,它是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宽裕且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这就是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从此,它在我国的思想史上开启了“小康社会”之说,它也为后儒们追求了两千多年的“小康社会”理想,找到了思想的源头即儒家经典理论的标准表述。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此后,“小康”一词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邓小平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新的含义。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以新的意蕴。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是指让人们过上衣食丰足的安定生活,而且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3]而后,它经各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今天的小康社会,从经济上理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而广义上,小康社会不仅是指经济方面,还应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包含经济目标状态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状态的新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综合发展目标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康社会是新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性阶段,也是人民大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状态的阶段性描述,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小康社会”重新定义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的理论探索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没有料想到社会主义不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4]当然,他们也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具体内容,他们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说明。而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列宁迫于当时的形势,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1936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斯大林没有具体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问题,直接提出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提出过渡的思想,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消极地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探索。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国情的判断和由此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比较谨慎、实事求是,到越来越‘左’的发展过程。”[5]1956年,我国经“一化三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毛泽东也曾提出过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指导思想左倾不断蔓延,因此中断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探索。十三大前,邓小平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小康社会”重新定义

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前,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处于左倾的大背景下,小康思想曾被看成是不思进取、右倾保守,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此后,小康一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内涵及外延。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十三大在确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邓小平还多次对中国现代小康的时代特点作了阐述。中国现代小康是社会主义的小康,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6]“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7]十六大,江泽民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8]十七大,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9]

十八大后,习近平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10]2013年4月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既体现了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务实的作风,又充分说明了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小康社会”,一样的词语不一样的定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是对“小康社会”重新定义下的最新诠释。

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进行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是新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状态,它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的合理成分,并创新地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外延。然而,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成分,它为我们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图景,开启了“小康社会”之说,影响后世至今,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有必要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

(一)“天下为家”的核心理念表明了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主义专制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2]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这里描述的“小康社会”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小康”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并进而进入阶级社会。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私有财产出现,使得不同人之间的财富有了差异,从而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出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为家”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而在古代君主专制社会里,孔子及其儒家门徒们却试图在君王的统治下构建一个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很明显,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的性质不同,儒家的小康社会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儒家的小康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政权及其制度。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提出崇尚礼仪,制定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避免人们为私利而使用阴谋诡计,引起战争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2]在这里,儒家经典列举了七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可见,儒家的小康社会是要制定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然而,权力的世袭产生礼、义的同时,也产生了普遍的私有观念,“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儒家在这里痛斥人们为了其建功立业,使用阴谋诡计,甚至引起战争。实际上,儒家是要以此来阐述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性,从而论证出制定礼仪作为行为准则的正确性。然而,儒家的小康社会制定礼仪的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在社会核心理念和思想基础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提倡德治,强调礼制,以三代中六君主统治时期的开明盛世为其小康社会的标准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2]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儒家想通过制定礼仪作为准则,达到像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六位君主统治时期一样的开明盛世。并且,“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即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可见,儒家的小康社会提倡德治,强调礼制,不论地位高低,权势大小,都要一视同仁地遵守礼制,从而达到像三代中六君主时期那样谨慎奉行礼制的开明时代。显然,儒家的小康社会带有复古性的思想,虽然儒家的德治思想有可取的成分,但是,它强调礼制的同时,并没有同时强调法治,缺乏法治理念,更没有提出过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受时代性局限的思想。

但是,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提倡德治,崇尚礼仪、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并以此形成德治的小康社会氛围。在这个精神层面上无疑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应该吸取的思想精华成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而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扬正气,促和谐。当然,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综上所述,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就是对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王锷.《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6.

[2]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3]李士坤.小康中国新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4]蒋士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5]杨庆文,姜汉斌.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8.

[6]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61.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2.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10]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Interpreting Well—off Society in Social Ideal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Socialism

YANG Tao
(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Well—off society in Confucianism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under the ancient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people lived a well—off and peaceful life.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well—off society i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both in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Well—off society nowadays is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the old concept.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both by virtue and law,and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concept of"well—off society"so as to make it come true.

preliminary stage of socialism;social ideal of Confucianism;well—off society

A8l

A

1008—9233(2014)02—0016—04

2014—01—02

杨涛(1985—),男,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