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对同性恋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观察

2014-01-09钟志兵万志莉

科技视界 2014年27期
关键词:异性恋性心理爱恋

钟志兵 万志莉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南昌市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同性恋者是指个体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倾向,而对异性反而毫无性爱倾向。同性恋者在没有开始谈情说爱之前,往往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同性恋,仅仅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同性恋倾向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水平[1-2]。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同性恋倾向者进行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异常性心理筛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筛查,筛查表包含七类常见的异常性心理问题[1],并结合性心理讲座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异常性心理知识的讲解,引导具有异常性心理倾向者前来心理咨询。凡经筛查表筛查出七类异常性心理中符合同性恋倾向且自愿接受心理干预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共收集23例符合上述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1.34±2.46岁。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 厌恶行为疗法的干预

1)治疗方法:①与干预对象共同确定“靶症状”,即干预对象对自己倾慕的同性最想做出的亲密、暧昧的行为,如牵手、拥抱、亲吻、性接触等;②与干预对象共同确定厌恶刺激物,即干预对象最不愿见到的场景或事物,并制作成画板;③阳性强化,引导干预对象分析异性的性别优势与魅力,欣赏异性的性征美感,当干预对象出现对异性的关注、倾慕、爱恋的意念或行为时,给予干预对象肯定、赞扬,以及被亲朋好友接纳的阳性强化。

2)实施步骤:①让干预对象在心理治疗室内安静舒适地躺在治疗椅子上,治疗师坐在其头部的侧后方;②治疗师引导干预对象想象与自己倾慕、爱恋的同性对象在一起表现出“靶症状”行为;③当干预对象表情中洋溢出喜悦、幸福的情景时,呈现厌恶刺激物画板;④当干预对象对异性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倾慕、爱恋的意念或行为时,实施阳性强化。⑤引导干预对象观摩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加强与异性交往的技巧训练,并尝试与异性尤其是跟自己欣赏、爱慕的异性交往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的阳性强化。

1.2.2 认知疗法的干预

1)治疗方法:①纠正无法与异性交往和爱恋的预期,这里涉及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的干预,效能预期如干预对象认为虽然知道自己愿意异性恋,却没有能力去与异性交往、恋爱;结果预期即干预对象认为自己不可能爱上异性;②纠正认知歪曲,如异性的性器官是丑陋、肮脏、不洁的,异性间的性行为是下流的流氓行为,跟异性结婚会带给自己痛苦、不幸等错误认知;

2)治疗措施:①对干预对象开展健康的性心理知识教育,领会异性恋的意义与现实性;②与干预对象共同回顾产生厌恶异性或者爱恋上同性的生活事件,探究其认知上的歪曲信念,并进行原因剖析;③引导干预对象重新建立对异性恋的正确认识,构建正确的性恋观;

以上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每周1次,8次为一个疗程,重复2-3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断

1.3.1 观察项目:①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10个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研究采用前18项问题,包括对健康的担心(GWB1)、精力(GWB2)、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GWB3)、忧郁或愉快的心境(GWB4)、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GWB5)以及松弛与紧张(GWB6)6个因子,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幸福感越高[3]。

1.3.2 疗效判断:采用临床四级疗效标准,即同性恋倾向完全消除,建立了异性恋为痊愈;放弃了同性恋倾向,对异性表现出好感与渴望交往为显效;对同性恋倾向明显动摇,但对异性也缺乏好感为进步;仍然保持同性恋倾向,厌恶异性恋为无效。

1.4 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结果(χ¯±s)

2.2 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见表2

表2 心理干预前后同性恋倾向学生总体幸福感结果(χ¯±s)

2.3 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的治疗效果,见表3。

在治疗8周后对研究对象同性恋倾向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痊愈3例(13.04%),显效 5例(21.74%),进步8例(34.78%),无效7例(30.44%),总有效率为 69.56%。

3 讨论

目前,无论是社会舆论还学术上对同性恋都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最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是精神医学已经将同性恋从性变态或者叫性心理障碍的诊断中剔除出去。然而,同性之间的性取向相对于整个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行为规范而言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同性恋者往往需要抵御来自家庭、社会以及个体自身心理方面的多重压力,更易出现孤独、压抑、低自尊、情绪紊乱、药物滥用甚或自杀行为等严重心理问题。对同性恋行为是否需要干预矫治问题上,学界也表现出较大的分歧。对同性恋的成因持遗传观点的学者认为[4-5],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因而更多持不可矫正或无需矫正同性恋行为观点。而持心理社会因素观点者则更倾向于尽早实施心理干预。其实,对同性恋者而言,其同性恋角色被自己接受之前和自己认可为同性恋的初期的一段时期内,个体因此带来的严重心理问题才是首要的干预目标,而矫正同性恋行为则只能是可选择的干预目标,这往往取决于个体的自愿与决心[6]。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阶段,是个体性心理发展到向倾慕对象表达爱意与性爱需要的一个敏感时期。同性恋倾向将向同性恋过渡。因此,其将面临着家庭、社会、以及自我对同性恋角色认同的巨大压力,严重地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以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为干预对象,在自愿同意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干预2月后干预对象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显著改善(P<0.01),6 月后敌对、恐惧也显著改善(P<0.01);幸福感除精力因子提高略迟缓外,其它5个因子在干预2个月后即有显著提高(P<0.01)。但对于同性恋倾向的干预效果虽然总有效率达69.56%,但痊愈率较低,这可能跟其生物遗传因素的成因以及同性恋群体中对同性恋现象的固有认知有关。

总之,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同性恋倾向者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对同性恋倾向的矫正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受到收集研究对象的现实困难,致使样本数量偏小,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的实验对组研究。

[1]钟志兵,彭清宁,万志莉,等.大学生异常性心理倾向的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434-435.

[2]钟志兵,万志莉,彭清宁,等.江西省异常性心理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761.

[3]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L17-27.

[4]刘华清,陈彦芳.同性恋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8,8:38-40.

[5]王继玥,陈历儒,刘浩荣.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因[J].广州医药,2008,1:44-46.

[6]陈秀元.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与展望-对1986-2006年间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中国性科学,2008,11:30-35.

猜你喜欢

异性恋性心理爱恋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我爱问编辑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