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解天津交通拥堵的研讨

2014-01-08张欣红朱兆芳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街车道天津市

张欣红,朱兆芳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

0 前言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在天津市建委“提升路网、缓解拥堵、围绕重点、形成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于2012年对天津市多条拥堵道路进行观测调研,通过比选完成了中心城区43处道路拥堵点改造设计方案。实施改造后,道路交通明显改善,拥堵状况得以缓解。

1 天津市交通现状

(1)目前,天津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由快速路为骨架的道路系统。中心城区现状路网平均密度为3.78 km/km2,其中中环以内为6.42 km/km2,达到国家城市道路路网密度标准(5.4~7.1 km/km2);中环至外环之间受未开发地区及铁路阻隔影响,现状路网密度为3.08 km/km2,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0%。城区总体规划路网实现率为60%。

(2)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正呈现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蔓延的态势。交通高峰时段全路网平均行驶速度约20 km/h,包括中环线以内和对接滨海新区的放射性出入口道路在内的常见拥堵点达到了127处。

(3)目前中心城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出城区通道拥堵严重,以快速路为骨架的干道系统局部拥堵严重,现状路网难以支撑重点地区发展。

(4)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和脉搏,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中城市经常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中心城区道路拥堵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国计民生问题。交通拥堵直接导致了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与此同时,低速行驶增加了排污量,加重了环境污染及能源与资源的浪费,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何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天津市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2 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2.1 人口原因

2012年天津市常住人口达1 413万余人,较上年增长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达392.79万人,较上年增长47.95万人,增长13.91%,占全市常住人口年增量81.87%。天津市2015年机动车将达300万辆,进入机动化加速发展期,城市客、货运出行总量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1倍。

2.2 城市发展原因

城市建成区不断向外围拓展,居民出行距离增加,而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出行要求,导致机动车出行总量快速增长。统计数据表明,近5年来全市新增机动车60万辆,仅201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量就超过了20万辆,接近“十五”期间各年增长总和。机动车保有量激增是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亟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2.3 道路原因

2.3.1 路段

部分道路横断面不合理,且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车行道太窄;部分路段宽窄不一,形成瓶颈;立交桥下环道及辅道未充分利用。

2.3.2 路口

交通组织形式不合理,信号灯配时不合理,路口各方向进出口车道条数不匹配等都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形成交通不畅和拥堵。

3 天津市治堵措施

2012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下面从3个方面阐述《实施意见》的具体内容。

3.1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部分道路拥堵现状,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坚持“以人为本、远近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经济合理、积极自主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综合釆取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有效缓解天津交通拥堵问题,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3.2 总体目标

(1)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运行正常,道路平均车速不低于25 km/h。

(2)交通出行便捷,各种出行方式换乘方便,公交与地铁之间无缝接驳,步行到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0 min,行人、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安全、连续、舒适。

(3)出行结构合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不低于35%,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0%左右。

(4)加大公交优先发展力度,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设快速公交系统44 km,到2015年设置公交专用车道194 km,对其它机动车实行时间性限制,在公共汽车及专用道上设违法监控系统,确保公交路权优先。

3.3 措施

(1)到2015年优化公交线网147条,常规公交线达411条,运营车辆增到7 276台,提高运能44.1%。

(2)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及非机动车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

(3)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积极发展多层次校车服务系统。

(4)进一步实施错峰出行,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和网上办公,减少高峰交通。

(5)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4 2012年天津市瓶颈路段和重要交叉口改造工程

本次打通瓶颈路段及路口拓宽改造工程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前期工作的开展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推进。

4.1 原则

(1)每个卡口的改造均经过现场调研、方案设计、工可设计及审查、初步设计及审查、施工图设计5个步骤;每个卡口的改造均与交管部门、各区规划院、市规划院、市规划局、各区容委、市容委、铁路部门、河道管理处、海河管理处、市政局、排管处、建委规划处、计划处、市政处等部门进行充分结合并进行多轮汇报研究,以确保方案合理可行,并将实施难度降到最低。

(2)根据《实施意见》,启动瓶颈路段和重要交叉口的改造工程,改善铁路平交道口的通行条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主要干道横断面的改造。

4.2 总体思路

(1)拓宽道路,增大自身的通行能力;

(2)疏通相关路网,分解拥堵路段交通压力;

(3)展宽路口,增加路口的通行能力;

(4)提高立交桥环岛及辅路的交通功能;

(5)部分路口禁止左转;

(6)调整路口信号配时;

(7)加强交通组织与监管;

(8)增设停车场及停车位。

5 天津市治堵项目工程

天津市治堵项目工程见表1。

6 治堵项目工程设计案例

6.1 节点改造一

节点改造一为八里台立交桥下环岛及辅道改造。该项目位于天津市和平、河西、南开三区交界。

6.1.1 拥堵原因

(1)八里台立交桥上交通已达饱和,立交东、北向引路紧邻两个大交通量色灯平交口 (气象台路、南开大学路口),增加了整体改造难度。

(2)现状地面道路为桥下环岛,在第一层。该环岛受制于桥梁结构形式及周边建筑环境等因素,桥下交通流均需汇至环岛处进行疏解。由于该节点处于城市中心重要区域,交通量大,且环岛断面窄,交织段距离短,通行能力低,造成该节点交通秩序混乱,经常发生交通拥堵。

表1 2012年天津市治堵工程设计项目表

6.1.2 交通组织设计

将原有的环岛交通改由交通信号灯控制,车道施画标线,减少车流交织现象。

6.1.3 八里台立交桥下环岛设计

(1)通过拆除绿化来减小环岛面积;利用桥跨,增加桥下信号灯路口面积。

(2)拓宽进出口车道的宽度,增加桥下信号灯路口通行能力。

6.1.4 桥下辅道渠化设计

(1)现状桥下机非混行车道宽8~10 m,缺少交通划线标志和信号灯。通过拆除部分绿化及桥下铺装,拓宽进出口车道。

(2)在立交外新增右转地面道路,作为右转专用车道,提前分流右转交通。将各方向右转交通引出立交范围,减小桥下环岛交通压力。

(3)新增9 m宽机非混行车道和2 m宽人行道。

6.1.5 改造后的效果

(1)八里台立交桥下环岛改造完成后,据统计,交通事故、交通拥堵报警数由改造前日接警量20余起下降到一周接警仅为1起。

(2)高峰时段通过八里台桥下环岛信号灯路口的通行时间由5~10 min缩减至1~3 min,通过路口一般不超过2个信号周期,路口通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3)通过增设交通信号灯并优化配时,路口通行秩序明显改善,各方向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车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明显提升,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1为八里台立交桥下环岛及辅道改造工程交通组织图。

6.2 节点改造二

节点改造二为王串场一号路与万柳村大街交口路口进出口展宽,提前分流右转车辆。该节点位于天津市河北区。

万柳村大街规划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50 m,为进出东纵快速路的重要通道,交通流量较大。现状交口西侧为下穿铁路地道。万柳村大街现状路面为一幅式,路面宽17.5 m,双向4车道,两侧人行道较宽。

6.2.1 拥堵原因

万柳村大街交通量较大,且非机动车较多,双向4车道断面难以满足要求,高峰时段经常堵塞。

6.2.2 设计方案

(1)将现状万柳村大街进出口道进行展宽,增加进口车道2条、出口车道1条,拓宽后面宽度为26.5 m。

(2)在现状金钟河公交站西侧新建一条道路,道路宽度为7 m,长203 m,使万柳村大街右转进入金钟河大街车辆提前分流,减轻路口压力。

图2为王串场一号路(万柳村大街与金钟河大街交口)改造后交通方向示意图。

6.3 节点改造三

节点改造三为气象台路与紫金山路交口路口拓宽渠化。

6.3.1 拥堵原因

(1)该节点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根据实测交通量分析,该路口主要交通流向为气象台路双向直行交通流,紫金山路右转气象台路、气象台路左转紫金山路方向流量。

图1 八里台立交桥下环岛及辅道改造工程交通组织图

图2 王串场一号路(万柳村大街与金钟河大街交口)改造后交通方向示意图

(2)由于交通信号灯非多相位,气象台路同相车辆同时放行,左转车与对向直行车辆冲突。

(3)紫金山路方向出口车道过窄,通行能力低。

(4)气象台路方向路口过长,车辆过口时间较长,应缩短路口距离,减少车辆通过时间。

6.3.2 设计方案

(1)信号灯配时调整为多相位,将气象台路方向车辆分方向放行,解决冲突问题。

(2)增加路口渠化岛,气象台路方向缩短路口距离,使车辆更快地通过路口。

(3)压缩局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增加机动车道,增加路口处的通行能力。

图3 气象台路与紫金山路交口改造工程交通组织示意图

6.4 节点改造四

节点改造四为金狮立交桥增加调头车道。节点位于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与昆纬路交口。现状地面道路位于第一层,昆纬路位于第二层,金钟河大街位于第三层。桥跨间隙为停车场,地面辅道9~13 m。

6.4.1 拥堵原因

由于金钟河大街以北的昆纬路桥下未设置掉头车道,辅道上的掉头车辆须行至立交中心路口掉头,对直行及转弯车辆干扰较大,高峰时桥下混乱。

6.4.2 设计方案

本次在昆纬路桥下取消停车场,增设掉头车道。图4为金狮立交桥下增加调头车道位置示意图。

图4 金狮立交桥下增加调头车道位置示意图

6.5 节点改造五

节点改造五为外环二煤气东口道路路口位置调整。

6.5.1 拥堵原因

赵沽里路与二煤气东口道路错位交叉,造成交通转换很不便利,且有时有车辆逆行转向,对交通干扰较大,造成高峰时交通拥堵。

6.5.2 设计方案

将二煤气东口道路向东移40 m,与赵沽里路形成正十字交叉,信号灯控制,实施长度130 m。

图5为外环二煤气东口道路路口位置调整示意图。

6.6 铁路沿线节点改造

铁路沿线节点改造为中石油桥辅道与陈塘庄支线铁路道口。

图5 外环二煤气东口道路路口位置调整示意图

6.6.1 拥堵原因

现状桥梁两侧辅道在陈塘庄铁路处合流到中石油桥下通过铁路,通过铁路处为双向两车道,汇合后辅道对向车道间无隔离,且行驶路径不合理,摊位占路,造成在高峰时段容易堵车。

6.6.2 设计方案

(1)在中石油桥东侧新建一条辅道与陈塘庄支线铁路道口平交。

(2)辅道改造后,西侧辅道利用现状桥下辅道单向通行,东侧辅道调整至中石油桥外,与陈塘庄支线铁路新建一处平交口,单向通行。

(3)郁江西道南侧增设一处调头车道。

图6为中石油桥辅道与陈塘庄支线铁路道口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图6 中石油桥辅道与陈塘庄支线铁路道口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6.7 外环线沿线节点改造

外环线沿线节点改造为解放南路与外环线交口。

6.7.1 拥堵原因

(1)现状解放南路自珠江道至外环线3.5 km无南北向道路,解放南路西侧调头车辆全部集中到外环线路口。

(2)解放南路与外环线交口北口解放南路主路现状为单向4车道,路口未拓宽,调头车道距离路口较近,左转排队等候车辆经常占压调头车道。

(3)解放南路出口主线与辅道直行、左转、右转交通混乱,导致该路口拥堵。

6.7.2 设计方案

(1)路口解放南路主路在上岛东路南增设出入口,提前设置标志,右转车辆只能通过辅道右转,调头与直行车辆提前驶入主线;路口解放南路主路禁止右转,辅道禁止左转和调头。

(2)将北口解放南路中央分隔带北移100 m,内侧车道设为调头专用车道,并在路口增加左转停车等候区,以避免左转停车等候车辆占用调头车道。

(3)外环辅道北侧进出口车道加宽。

(4)外环线在解放南路西口增加调头车道。

图7为解放南路与外环线交口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图7 解放南路与外环线交口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6.8 瓶颈路段打通——改建环湖西路(宾水道—体院北道)

环湖西路为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现状车行道宽度为3.2~7.2 m,道路东侧为9~15.5 m绿化带,东侧多为居民区。

6.8.1 拥堵原因

(1)由于修建地铁6号线,宾水道与卫津南路路口封闭,需实施导行方案。进入天津市肿瘤医院的车辆排队等候及停靠,造成宾水道车辆压车。

(2)现状道路局部路段宽度仅有3.2 m,通行不畅。

6.8.2 设计方案

(1)加强交通管制,在宾水道肿瘤医院路口设置护栏,禁止左转,增设人行信号灯。

(2)建议肿瘤医院出入口均设置为双向;宾水道发生堵车时,车辆可通过环湖西路—体北道绕行,缓解宾水道交通压力。

(3)为保护现状两侧树木,设计调整规划断面,将现状两侧树木设置1.5 m做为侧分带,将非机动车及行人与机动车道分隔。

图8为环湖西路(宾水道—体院北道)道路改造工程横断面对比图。

图8 环湖西路(宾水道—体院北道)道路改造工程横断面对比图(单位:m)

6.9 断面调整——新围堤道(解放南路—南北大街)

该节点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新围堤道桥下为三幅式断面,中间为双向6车道,路面宽18 m,两侧设有辅道,辅道宽8 m。

6.9.1 拥堵原因

(1)两侧辅道为机非混行,公交停靠与非机动车冲突。

(2)南北大街进入新围堤道路口未作展宽,路口通行能力低。

(3)台儿庄路往湘江道右拐车辆专用右转车道被占用。

(4)湘江道安全岛设置不当,影响湘江道右拐车辆。

(5)湘江道往南北大街的非机动车辆需逆行至台儿庄路再通过路口进入南北大街,与新围堤道直行车辆相冲突。

6.9.2 设计方案

(1)拆除现状侧分带,改为活动护栏,缩窄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避免机非混行,道路拓宽为双向8车道。

(2)南北大街路口处南侧拓宽为5车道,增加该路段和南北大街路口的通行能力。

(3)台儿庄路与湘江道交口设置导流岛,增加非机动车道和右转专用道。

(4)新围堤道进口道展宽。

图9为新围堤道(解放南路—南北大街)道路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图9 新围堤道(解放南路-南北大街)道路改造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7 结论

(1)“交通设计”近年来逐步被重视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手段,在治堵工程项目设计中必须运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这门学科,结合现状经济合理地进行改造,科学有效地组织道路交通。

(2)对现有道路的改造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

(3)科学合理地设计是缓解天津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4)遵循交通设施与管理资源相结合原则,规范交通行为与提供便利相结合的道路设计方案,即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更体现“以人为本”。

(5)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优化区域交通组织,天津市釆取打通瓶颈路段、控制转向、封闭路口、立交平做、交通渠化、继续推进完善区域单向交通组织系统等措施,对拥堵道路进行优化交通组织改造后,对缓解天津交通拥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大街车道天津市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避免跟车闯红灯的地面车道线
有趣的云
逛大街
浅谈MTC车道改造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奇怪的大街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低速ETC/MTC混合式收费车道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