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2014-01-08周炳辉
周炳辉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青海 西宁 81000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持续增加和改扩建工程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新旧路基填筑。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开始大量用于岩土工程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以塑料、化学纤维、合成橡胶等原材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具有强度高、成本低、质量轻和实用性强的优点,主要有加筋、排水、防渗、过滤等功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土工合成材料有土工格栅(Geogrid)、土工网(Geonets)、土工膜(Geomembrane)和及其组合产品。土工合成材料在岩土工程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路基填筑技术的发展。
1 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
土工合成材料根据功能和工艺的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4类,即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和土工特种材料。土工织物可分为四种类型:有纺土工织物、无纺土工织物、针织土工织物和复合土工织物。土工膜主要由透水性低的材料制成,具有较强的防水性、耐久性和抗变形性,厚度一般在0.25~4mm之间。土工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材料,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土工特种材料主要包括土工格栅、土工网、土工膜袋、土工垫、土工格室等。
2 土工合成材料的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一般具有多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往往只有一种功能起主导作用,其他作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有多种作用,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2.1 排水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织物)具有多孔隙的性质,可以将土体中的水分汇集并排出。有的针织型无纺织物或复合型土工材料可以沿平面方向和垂直其平面方向排水。这种土工织物本身具有的排水通道可以把土体中的水分缓慢排出。在填筑路基时,可以铺设厚的无纺织物垫层,可起到固结排水的作用,防止翻浆。同时,在挡土墙、隧道灯构造物中,多采用土工织物作为排水设施。
2.2 过滤作用
由土工织物做成的过滤层可以起到代替砂石、砂砾的作用,具有造价低、施工简单,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的优点。有纺织物和无纺织物都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防止土颗粒的流失,但在过滤要求不高时通常采用无纺织物作为过滤层。
2.3 隔离作用
在岩土工程中,为防止不同层之间的颗粒发生相互混杂,造成污染,通常将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在不用粒料层之间,起到隔离作用。如在软基路段,在铺设碎石层之前,在路基上铺设一层土工织物,可以有效的防止层间相互倾入和控制不均匀沉降。
2.4 加筋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如有纺织物、土工格栅和土工网等)一般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埋在土中形成土—土工合成材料复合体,可承受一部分拉应力,限制土体侧向位移,从而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其中,土工格栅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和张拉模量,同时因土颗粒可以嵌入格栅的孔洞之中,产生较大的摩阻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加筋材料。
2.5 防护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不仅可以扩散集中应力,还可以将应力由一种物体传递到另一物体,使应力分解,防止土体破坏,起到防护作用。如较厚的无纺织物和复合材料可以减缓和防止路面反射裂缝的发展。
2.6 防渗作用
土工材料中如土工膜,因具有良好的防渗功能,可以与无纺土工布形成复合材料,其中,土工膜可以起到防水,防渗的作用,而土工布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
目前公路工程中使用较多的土工复合材料有以下几种,各类土工材料主要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土工材料的主要功能
3 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中的应用范围
土工合成材料和以土工合成材料为基材制成的材料,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耐久性能和良好的抗变形性能,从而广泛的用于路基路面加固工程,软基处理和边坡防护工程。
(1)在道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为了保持新老路基衔接处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采用土工格栅等作为加筋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2)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在柔性路面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可以增强基层或底基层的整体强度。同时,在旧路路面进行罩面处理时,可以有效防止和减缓路面反射裂缝的发展。
(3)在软件处理中的应用;软基因其承载力低,如果在其上面直接修筑构造物或路基,容易导致沉降的发生。但如果在软基处理时,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则可以迅速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缩短工期。
4 结语
目前,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土工合成材料还有很多性质和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应用,我们需要从实际工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叶飞.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
[2]王永东.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
[3]何通海.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软土地基段新旧路基间的衔接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03.
[4]邢良.土工合成材料在旧路加宽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D].武汉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