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该怎样吃药师告诉你药该怎么吃(之三)
2014-01-07张颖颖
张颖颖
有些人认为中药没有毒性,怎么服用都没有关系。殊不知“是药三分毒”,不合理用药或过量用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是正确服用合格的药品,也可能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因此,我们整理了常见用药的问题,希望大家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药品,使药品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中药的服药时间有要求吗
适时服药也是保证药效的重要环节,具体服药时间应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宜空腹服。
饭前服:饭前胃腑空虚,亦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宜饭前服。
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睡前服:为了顺应人体生理节律和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宜睡前服。如安神药用于安眠时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利于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利于治疗梦遗滑精;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利于次日清晨排便。
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救治危重患者。
中药都要趁热喝吗
服药次数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剂,每剂分2次或3次服下。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顿挫病势;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以图缓治。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吐。
服用汤药的冷热是否适宜,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以辛温发表药治风寒表实证,不仅宜热服,服后还需温覆取汗。至于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饮冷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此外,在运用中医的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的方法,不过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自己不宜随便选用。
对于丸药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宜用温开水送服。
服中药时不宜滥加糖
在服用汤药时,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汤药,均习惯加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以冲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实属不妥。一是因为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均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二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不但能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三是因为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四是因为糖还能降解某些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五是因为某些健胃的中药,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入糖后势必会消除这一作用。由此可知,服用中药时不能滥加糖。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颗粒剂
中药颗粒剂,又名冲剂。是以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所制成。冲入开水后,即成为可溶性或混悬性溶液,便于携带和服用。常用颗粒剂有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市场上出售的人参麦芽精、菊花晶、杏仁精等,也属颗粒剂类。由于各种颗粒剂所含的成分不同,服用时也应有所区别。
首先,对于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颗粒剂,因高温易引发使药物的挥发性成分的分解或散失,故宜用温开水冲服为好,如含芳香挥发油较多的金银花、鱼腥草、荆芥、紫苏、藿香、薄荷、菊花等药的颗粒剂,服用时均应如此。
其次,颗粒剂大都是可溶性药物组成,制作时又多加入糖、糊精等矫味剂和赋形剂,故服用前宜以开水溶化。
吃中药时呕吐怎么办
中药汤剂与颗粒剂,一般是由多种药物配制而成,而所用的每种中药又分别具有辛、酸、甘、苦、咸、涩等不同味道,致使所煎出的汤剂常具有难以下咽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对此,可据情处置。
若为从未服过中药或平日极少服用中药所致者,可让病人暂时将药液放下,待药液凉温后再服,或口嚼一片鲜姜后再服。并要告诉服药者,服药时要屏住呼吸,一口气将药液喝完,不可在服药的中途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饮完药液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也可嚼块薄荷糖或吃两片水果,以去除药味。
若为服用中药经常发生恶心或呕吐者,可采用少量频服法,或在服药前先口嚼一块鲜姜,或先服少量鲜姜煎成的姜汤,然后再温服汤剂,均可起到缓解或消除恶心或呕吐之效。也可让医生在处方中加入相应的止呕中药,或取半夏5克、竹茹10克、生姜5片、陈皮6克,于服药前先行煎汤服下,过5~10分钟后再服中药汤剂,也能起到止呕吐之效果。
中药太苦怎么办
中药汤剂与丸剂、滋膏剂、散剂相比,虽有药味加减灵活、疗效迅速之特点,但许多汤剂却味苦难于下咽,有的甚至引发恶心或呕吐,使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如何降低或消除中药的苦味,以便于患者服用,就成为医学药学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问题。新近研究发现,根据人的舌头味觉感与温度的关系,调整汤药的温度就可以达到减少其苦味之目的。这是因为,人的口腔内温度一般为37℃左右,舌根下又高于舌面0.5℃左右,味觉感官及味觉神经纤维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的温度与舌周围的温度一致,即37℃左右时,味觉神经最灵敏,尝到的药汤是最苦的;若汤药的温度高于37℃或低于36.5℃,则苦味就会减弱。鉴此,服用中药汤剂时,宜将药汤的温度降至37℃以下再服,就会感觉苦味有明显的减轻。但药汤的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过低就会伤脾胃,对于素来脾胃虚弱者更是如此。最后的结论是:服用中药汤剂的温度在31.5℃~36.5℃(即口感药汤温和)时效果最佳。如此,既不伤脾胃,又能使苦味降低。
有些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朱砂,又叫“辰砂”、“丹砂”,其主要成分足硫化汞,火煅时可析出水银。其味甘性寒有毒,功能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明目。善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不眠、癫狂,以及疮疡、咽痛、口疮等。其成人的内服用量,每日为0.1~0.5克。服用时不入汤煎煮,应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服。
但是,朱砂有毒,被内服后可被少量水解,生成二价汞离子,蓄积在体内,对机体造成伤害。如果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成药,人体就会因大量汞离子的生成或蓄积而出现急性或慢性汞中毒症 状,严重的还可出现肝、肾、心、脑中毒。因此,不可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 (如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磁朱丸、活络丸、蟾酥锭、紫雪丹、至宝丹等)。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其毒性较大。砷进入人体后,可蓄积和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主要分布在肝、肾、脾等内脏及指甲、毛发等部位。砷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临床常用的不少中成药都含有雄黄,如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喉症丸等。因此,在服用这类药时应注意:首先,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避免超量服用;其次,由于砷可引起蓄积性中毒,因此应避免长期服用;此外,应避免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西药,如硫酸亚铁、硫酸镁、硫酸胍生片合用(因为二者合用会导致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
属乌头类药物的中药材主要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有此类中药材的中成药主要有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金匮肾气丸、舒筋活络丸、附子理中丸等。
乌头类药物的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乌头碱不但毒性大,而且易在体内蓄积,并易溶于乙醇;其毒性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其一般中毒量为0.2毫克,致死量为2~4毫克,并常因个体差异而有别。乌头碱虽然有毒,但若经过合理炮制与长时间煎煮,就会分解成为近乎于无毒的醇胺类物质。鉴此,在服用这类药物时,首先要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其次是不能泡酒服用或与酒同服;再者是不用生品;最后是入汤剂时应先煎1~2小时,以再一次降低其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