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新闻”该怎么“说”
2014-01-07王晓燕
王晓燕
“说新闻”改变了观众、听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听众很大的兴趣。其实,“说”的这种播报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说新闻”的表层形式,而且还在于从便于观众、听众理解的角度出发,调动主持人的储备,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新闻事件本身的要点及前因后果的脉络更为清晰,这种解释性的传播更好地帮助观众、听众接收信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说新闻”以传播的互动化、节目的创新性、语言的生活化、观点的个性化、叙述的故事化、报道的娱乐化等特点,以及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等传播优势,顺应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求新、求快、求活的发展要求。
盘锦有线电视台“说新闻”节目《新闻第六日》,按照制片主任、制片人要求参考了湖南台张丹丹、李锐,北京台圆圆等人的主持风格,对节目定位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较高的社会满意度。伴随着节目的不断成长,我也在体会着“说新闻”不断变幻的节目制作理念。
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我在盘锦交通文艺广播频率主持的《地球村快讯》节目,改变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以一种平等、轻松的方式,改变了你播我听的灌输方式。让“说新闻”更强调以人为本,把对人的尊重放在了首位,这就一下子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主持人以轻松随和的语调、大方得体的举止、细致多维的视角,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给听众一种朋友般的亲近感、信赖感,极具亲和力,使媒体和听众间的距离也大为缩短。
事实上,传统的新闻节目,大多偏重时政方面的内容;而“说新闻”,则把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涵盖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以“说理和叙事相结合、分析和引导相辅助”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做入情入理的阐述,信息量大,冲击力强,带给观众、听众一种全新的感受。比如北京电视台《第7日》栏目采取了“说新闻”的播报方式,节目主持人圆圆以一种轻松平和的语气与观众谈论国家时事、生活热点,使节目内容涉及广泛,贴近性强。
事实证明,“说新闻”运用日常的方式来交谈,同样的传播内容,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方式,观众、听众接受起来效果会更好,贴近性会更强。传播方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更注重观众、听众的内心感受。可以说“说新闻”是媒体对新闻进行改革的产物,是新闻节目竞争带来的成果。
当然,“说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近些年也被各大电视台、电台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由于地域差异,“说新闻”在各地发展也良莠不齐。一些脱口秀节目也加入到“说新闻”的行列中来,甚至有些不伦不类,这既增加了节目的个性,也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以时下发展轨迹看,有的“说新闻”节目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卫视或广播电台的收视率、收听率。因此,未来“说新闻”应该怎么“说”,已然成为摆在各级广电媒体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说新闻”的节目过分强调“亲切、随和、生活化、口语化、不要有距离感”,这实际上是违背审美基本原则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应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新闻类节目中也是如此。这种美的享受不仅来自于对播讲方式的认可与接受,同时还表现在对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的认同上。另外,在新闻播讲的过程中要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有些“说新闻”的节目过分追求贴近观众和听众、贴近生活,势必会逐渐失去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分寸与距离”,而一味地贴近观众、听众甚至迎合观众听众也会直接影响广播电视媒介的严肃性、权威性。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充分发挥好广电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功能。
我们必须注意到,近来有些“说新闻”的节目,有些主播调侃的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评点也越来越随意,这实际上是对“说新闻”的曲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表现自我个性”,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的体现。新闻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如果任由这种调侃和随意的评点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观众、听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失去兴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作为广播电视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完成好角色的转换,实现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转变,时刻注意“播新闻”与“说新闻”的差异,按照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行之有效地做好“说新闻”这项光荣而神圣的工作。只有这样,“说新闻”才能更受听众和观众的青睐,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