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地气”标题的加工

2014-01-07韩美璐

记者摇篮 2014年1期
关键词:北京晚报平民化接地气

韩美璐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能把新闻最核心和最有价值的讯息及时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三五秒间就略知新闻梗概。实践证明,传递讯息仅是标题职责的一个方面,一个标题虽言简意赅精略得当,若缺乏与民众的心灵碰撞,即不“接地气”,也难为一个好标题。众览如今各家都市晚报,很多广受好评的新闻标题除了具有传递资讯的功能外,还摒弃了正襟危坐的姿态,转身以亲切的面孔与民平起平坐,像拉家常唠知心话一样,捕捉着当下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着老百姓的观念和心声。这样贴近基层贴近草根的标题,以朴实真诚的情愫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感染社会各阶层,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

一、标题“接地气”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今,纸媒之间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稳住销售量甚至扩大受众范围,是每家媒体天天要思考的问题。不但如此,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让人们感受到了新闻“立等可取”、即时分享的乐趣,恰恰这一超常的特性,对传统媒体有着极大的冲击,纸媒在残酷的环境中如何生存,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纸媒新闻人努力寻找突破口,延伸报纸的生命力,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人文关怀的民情上,立足于人本抓新闻、采新闻、做新闻。

立足于人本和人文关怀,这样的新闻贴近人的心理,更能获得民众的心理支持,而新闻标题“接地气”,用软化的口吻凝练地道出事件本质,用真诚的态度扼要地解读事件真相,用真情实感滋润读者心田,如此,“接地气”的标题说民情诉民意怎能不得民心呢!

《北京晚报》2013年7月11日22版的一条新闻,主标题“‘5秒钟,家没了,父母被埋了”,副题“都江堰发生特大泥石流 2人遇难21人失踪”,讲述的是连日强降雨导致都江堰发生特大泥石流,群众遭灾,主标题口语化,突出事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面,极具感染力,让读者观阅的瞬间心里顿涌悲痛与惋惜,情感决堤,但同时会急着阅读新闻全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闻标题“接地气”,会让读者在真情的感召下,内心感叹这张报纸“像个知音、好朋友”、“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如此谁会不认同这张报纸,不信赖这张报纸呢?

二、标题“接地气”,就是要真正立足人本用平民化语言表述

晚报的新闻标题要“接地气”,制作时语言要软下去,再软下去。作为编辑首要考虑的是你的产品所面对的群体就是老百姓,如何做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的知音,这就需要你如何用他们爱听的话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因此心中要常怀“百姓声音”,想百姓的喜好,用平民化、形象生动、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来表述。

2013年7月份,一则“牛奶为奶粉冲兑”的新闻引起国人的再次轰动,一些媒体报道这则新闻用的标题为“国内‘纯牛奶被曝60%为勾兑 多数消费者不知情”,还有“奶粉勾兑的牛奶充斥超市货架”等,再看24日北京晚报的标题:引题“‘液态奶冲兑说让牛奶市场再起风波 消费者感叹”,主题“喝好一杯奶还真难”,两相对比谁更“接地气”,相信读者心中已有答案。

多年从事编辑工作,要经常制作标题,实践证明,立足人本、用平民化语言表述制作标题的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其作用可以达到简练传神的目的,运用修辞手法强化动词效果能使标题更加形象化、感染力强,而把平民化的语言情绪融于其中,会使标题更贴近老百姓的心声。

辽河晚报在制作社会新闻标题时就倡导标题用平民化的语言说老百姓的事儿,比如,“改造三轮车‘咬住男孩脚”、“新婚之夜 大鸟‘闹洞房”、“奥拓车轮‘着急 先飞一步”、“‘双胞胎出租车真假难辨 车尾灯泄露‘身份秘密”。北京晚报的标题平民气息更为给力:“今晚雷雨扰京城”、“驱蚊偏方大多不靠谱儿”、“万幸!多亏大雨帮忙‘防爆”、“一夜强降雨南北‘逞凶”、“井盖杀手已被清剿”……这些标题非常“人性化”,“利器”就是动词的使用与修辞手法的配合,让读者看到第一眼就会觉得亲近;而“一对母子捡钱后 颠了”、“‘杜拉拉被婆妈抢戏只剩挨骂”、“整形医院迎来学生整形高峰 老爸托医生劝女儿别‘臭美”、“韩国废除文艺兵制‘哥哥参军要受苦了”等标题有生活有戏谑,非常“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的心声,传播效果更胜一筹。

三、提升标题的感染力也是让标题“接地气”

《辽河晚报》一名记者采写了一位学生在爷爷查出肝癌的第三天被确诊为白血病的新闻,修改标题的时候我为了增加感染力,同时要“接地气”,用了直接引语的表达方式,见报题为“孙儿,先给你治病 爷的肝癌就不治了”,彰显出祖孙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盘锦有一名中考考出713分的贫寒女学生,因父母均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实在负担不起她的高中学习费用,女孩想放弃上学,当记者把这件事情写成新闻时,编辑将记者稿件的标题做了修改,改为“求学路上女孩遇坎坷”,标题本身除了平淡无奇外,还扭曲了稿件原意,领导让我修改,按照稿件中心思想和记者要做接续报道的意图,我修改为引题“女孩中考713分被市重点高中录取”,主题“家贫,这学我上不了啊”,用直接引语的表达方式“说”出了女孩的难处,接了“地气”,相信读者读到标题时就会心生怜悯,并想帮帮女孩。第二天,女孩受多方关注和帮助的新闻出炉,编辑起一个标题为“众人为姜欣铺就求学路”,说实话很平淡,虽简单但没有感染力,若为:引题“众人破冰除难 分分角角都是爱”,主题“姜家闺女,你就安心上学吧”,是不是略好一点呢。

有时巧用设问和呼告的方式表现标题内容,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北京晚报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两拨人打架,路过者被扎伤,标题用的是“大夫,你救救他吧!救救他!”急切的呼告让读者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新闻。《北京晚报》还有一些类似的标题,比如:“司法机关,请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超过90分贝别在公园唱”……这些标题用“口气”在情感上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很好地接了“地气”。

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窗口”,把标题制作得让读者在情感上喜欢、欣赏这双“慧眼”,是每一位编辑努力的方向。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声音”,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制作标题就能很好地“接地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作者单位:辽河晚报社)

猜你喜欢

北京晚报平民化接地气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纸媒运营新路径研究——基于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案例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从《北京晚报》广告看三十年空调消费形态的变迁
《北京晚报》最新推出居家度日的百宝全书——《生活中来》
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