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

2014-01-07王婷

记者摇篮 2014年1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负面受众

王婷

新闻传播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当然必不可少。负面报道由于其聚焦社会反常现象的特性,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真实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受众传播权利的满足;加之负面报道的取材更容易迎合受众,因此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容易形成较高的关注度。但一些时候,一些具有绝对化、否定化倾向的负面报道,也滋生出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那么,如何让负面报道呈现出正面的力量?

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

在社会中,负面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负面新闻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新闻只有真实地展示社会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才能全面地认识我们这个社会,不过,负面事件及相关的负面新闻不应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此外,要认识到,矛盾可以互相转化,负责新闻信息的报道既可以产生消极不好的影响,也可以转化为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效应。

例如: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的一篇《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报道,引起社会极大震惊,也由此拉开了一场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全社会关注。不过,这篇乃至以后引起各大媒体关于国内乳品行业调查的“负面报道”,不仅让国人知晓了存在于乳品行业内部的猫腻,更直接的作用还在于通过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了国家对于相关行业的监督检查,甚至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不能不说,尽管在当时这样的报道令公众对国内乳品行业产生普遍质疑,但从长期来看,其对行业整体发展是非常积极的。可见,积极化负为正,就能推动社会正向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整个对于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对于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法规制定、标准出台等跟进性的报道,则使得其正面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减少了公众对于整个乳品行业的担忧和恐慌,即对公众心理的安抚功能非常重要。

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心态

在当前信息时代,虽然新闻封锁难成可能,但一味曝光揭丑,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与收视率,并不适应新闻和现代媒介生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毕竟,舆论监督一旦失控,负面情绪积累,新闻报道只会放大、激化矛盾,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这显然与舆论监督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这方面失误的案例有很多,不作赘述,只想讲一个新闻实践中被“枪毙”的负面报道,借以说明对负面新闻报道的选取要谨慎。

我市一家媒体的记者在农村采访时,无意中获得了一个消息,便进行了深入采访。主要内容是一位生活在农村的残疾青年男子,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境贫困加上身患残疾,年过三十仍没有女孩愿意下嫁。爱子心切的母亲最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甘愿满足儿子的生理需求。到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件事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母亲的做法很愚蠢,但不能不令人对其母性感慨。对追求“眼球”的都市报来说,这则新闻绝对具有重大关注度,那位记者也想以这个负面新闻个案,讲述农村底层的生存态,并探讨道德伦理与舐犊情深的母爱间的矛盾冲突。但报社领导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将这则报道“枪毙”,理由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这是一个极特殊的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意义;而且,这个非常特殊的个案如果经过媒体大肆报道,将会对社会人文、道德习惯以及受众的心理都产生强大的负面冲击,滋生不良社会心态。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取舍,这样的负面事件,的确不适合大众传媒传播。

如何正确进行负面报道

提到负面报道和舆论,时下我们已经无法绕开网络传播。2010年微博的出现则开创了媒体个人化的时代。微博成为网民发布个人信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它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海量、实时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信息造假的源泉。2010年,金庸先生在6月份和12月份两次“被死亡”,最初的消息来源都是微博。而恰恰最初出来辟谣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也是通过自己的个人微博发表的。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从郭美美到“表哥”杨达才,在很多公众事件,尤其是反腐事件中,负面报道曝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负面报道的信息源往往起源于网络自媒体。尽管我们看到,国内有很多反腐案件已经通过网络的力量传播和放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和所有的网络应用一样,自由随意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信息发布的失实,而人际传播加上网络化的扩散将会变成“病毒化传播方式”。由于信息来源没有经过专业甄别,网络自媒体的很多信息并不真实,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假新闻。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信息源,呈现出正确的负面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目前相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禁止网络传播虚假消息,但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更需要更为细心的甄别,将负面报道的正面元素积极推广开去。首先,要甄别新闻来源的准确性。网络新闻众说纷纭,因此很多信息究竟是“当事者说”还是“道听途说者说”往往很难分辨。如果需要采用网络新闻源,记者一定要追索到第一信源,即事实本身最初的来源。此外还需要经过多个信源的核实,来确定消息的可信性。其次,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本身要尽量杜绝“猎奇”的心理,应尽量以旁观者的身份去采访当事人及事件发展全过程,真实地呈现原本事实。最后,要挖掘负面新闻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不为报道而报道,或许就可以跳出新闻事件本身来实现一个客观的关注。

社会中正向的信息资讯和负面的信息资讯总是有个大致稳定的比例的,由于社会生活内容的稳定性,造成了一个固定地域和固定时期这个比例的相对稳定性。然而如果媒体的报道理念是大量追逐负面效应的报道,则偏离了社会现实的常态,这样做与媒体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呈现负面报道,很重要的一点是,需确定报道题材可能引起的正负新闻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确定刊发的比例,使负面新闻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正负新闻刊发的比例应该大致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状况。对于可能引起负效应的报道,要着力挖掘其正向的积极的因素,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正确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净化社会风气。同时,负面报道绝不能以偏概全,误导受众,而应该见微知著,有效引导受众客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便对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准确评析;要引导受众学会知性思考,从而最终实现人性真善美的升华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作者单位:大连晚报社)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负面受众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