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订中州全韵》“知如”韵性质讨论

2014-01-04

关键词:音韵韵母元音

李 超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新订中州全韵》清周昂撰。周昂字少霞,琴水人,即为沈氏《曲韵骊珠》作序者。该书二十二卷,有乾隆年间此宜阁刊本。此书被指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对该书未见研究专著,仅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略有提及。

一些个别的论著予以讨论,主要集中于其分出的“知如”一韵,如王守泰《昆曲格律》就认为:“在分目上和《音韵辑要》相仿,但多出一个知如韵。在这一韵目中,总共只有四十四个字,是由i韵和ü韵分出来的。周昂对于上声区别阴阳和增添知如韵目,从音韵学的观点来看,是对于苏州音分析上的重大成就,但这两点对于昆曲的关系并不大,因此以后的曲律家并未十分重视。”[1]31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则认为:“此书另一特点是在王鵕《中州音韵辑要》二十一韵的基础上,再将机微韵一部和居鱼韵一部分出来,立一‘知如’韵。很难看出其新分此韵的语音依据,故为刘禧延《刘氏遗著》、卢前《曲韵举隅》所讥。不过也可能是方音的反映。”[2]365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也持相同观念:“为什么要多分一韵,作者没有交代。其实,‘知如’韵中的‘知’类字可以并入‘支时’韵,‘如’类字可并入‘居鱼’韵,分出来反而是多余。”[3]114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指出此书特点有二:“第一是另立‘知如’韵,分为二十二韵。……周氏之分大概是反映了某种方言特点。”[4]469

《新订》于“知如”韵韵首自注中交待了“知如”韵的来源:“知、痴、池从齐微分出,如、诸、书、枢、除等字从居鱼分出,官韵缩舌撮唇。”[5]583结合自注研究发现此韵共50小韵,其来源有:一是齐微韵中分出的知、章组止摄开口三等支、脂、之韵字和章组祭韵字;二是知、章组、日纽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字;以及入声缉、术、质、职、昔、屋、烛等韵字。从反切下字的使用上看:止摄字切止摄字,缉、昔、质等韵字用止摄字作切下字;遇摄字切遇摄字,屋、烛、术韵字反切下字为鱼、虞韵字。不相杂侧。

声韵是个互动体,韵变声则变。因此讨论“知如”韵的性质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知、庄、章的分合,二是与之搭配的韵的音变(止摄三等、遇摄三等)。

一、与“知如”韵相关的《新订》知、庄、章的分合

和“知如”韵有关的一共有四韵:齐微、支时、苏徒、居鱼。知如和齐微、苏徒、居鱼三韵比较可见到他们的声母分布是互补的:“知如”中收的是知、章组;苏徒只收庄组,不杂知章组;居鱼由精、见组及影、晓、喻、来等组成;齐微声母不含知、庄、章组及日母,当然“齐微”韵的声母成分并不纯粹,包含部分章组入声字,其中还有些是和“知如”韵兼收的。“支时”韵则麻烦些,“支时”韵声母以庄章为主,“知如”韵除知组外也含有章组字。

这里有两个困扰:一是齐微、知如兼收的那部分入声知章组字,“齐微”韵声母不含知、庄、章组,这些入声有什么特殊之处,要两韵兼收?我们注意到还有一部分章组入声字仅见于“齐微”韵,不收于知如,它们和那些两韵兼收的字有什么区别?对比详见表1:二是“支时”韵的章组止摄三等和“知如”韵的章组止摄三等读音上到底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必须分成两个韵(其中还有一部分字是支时和知如兼收的)?“知如”韵里章组字并不多:蚩媸鴟絺蚳,恥侈恀哆姼褫袲杝,幟熾識鷙摰觶,世勢貰。因此有必要逐一分析“知如”韵中这些章组字的来历。

表1 知如、齐微章组入声兼收与单收对比①

《中原音韵》止摄开口庄、章组和知组在归韵上是有区别的:止摄开口庄、章组字归“支思”韵,知组止开三、章组祭韵及章组入声字归“齐微”韵。将《新订中州全韵》和《中原音韵》中所涉“齐微”韵知章组小韵字比较,发现《新订》是以声母和声调为条件来处理这些《中原》小韵字:原《中原》知、章组入声字,《新订》“知如”、“齐微”兼收;原《中原》章组阴声字,《新订》“知如”、“支时”兼收;原《中原》知组字《新订》则只收于“知如”韵。比较特殊是“失室識適拭軾飾釋濕奭”这些书母入声按理当两韵兼收,但是却只收于“齐微”。如表2:

表2 《新订中州全韵》与《中原音韵》中所涉“齐微”韵知章组小韵字对比

《新订》“知如”韵声母主体是知组,一方面承继了这种庄、章组和知组的区别,另一方面,《中原音韵》中的章组字,《新订》按两韵兼收的形式处置,说明知组开始向章组并入,表现出知章合流的动向,使得知组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新订》收字比《中原》多,那些不见于《中原》的字不影响我们的结论。那些兼收的字应当是周昂拘于《中原》归字,对这些正在变化的字处理上受到《中原》韵书和实际读音的双重影响,因而在归字上既取据韵书、又验诸口耳,导致这种一类而分置数处的现象。

全面考察《新订》各韵知、章、庄的演变整体趋势是合流,知三和章合流,知二和庄二合流。

另从周昂描述的发音部位可以看到知、章合并的迹象,将知三、章母描写为舌尖音:

知如:“诸猪”蹙口合齿舌尖音;“枢”蹙口合齿舌尖音;“书”合齿曲舌尖音一作撮口唇音;“除”合齿舌尖音一作撮口;“殊”齐齿腭下舌尖音。

结合历代韵书考察可见知、章由分至合的路径。明早期一些韵书中,知组与章组还是分立的,董建交认为:“《洪武正韵》把止摄知、庄、章组字归入支韵,但是,知组还是不与庄、章组字合为同一小韵,‘知’、‘之’不同音。”[6]116同时代的《韵略易通》:“开口三等支脂之(庄章)与开口三等支脂之(知)保持区别,这两者的混同也是近代音的一项重要变化。”[7]59明后期“《等韵图经》中‘知庄章’三组全部卷舌化合为[7]143。到清代“中古知庄声组在《五方元音》中已渐混同,但知三、章组出现在细音前仍是 tʃ”[7]184。

董建交指出:“清初潘耒《类音》‘南北音论’说:‘北人哂南人知、之不分,王、黄不别。’可见这时官话‘知’、‘之’还有别,而在南方官话中‘知’、‘之’已混同。”[6]116

由以上讨论可知,知、庄、章三组的合流经过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知三与章、庄组直至清代都有对立,南方官话中知组率先与章组结合。“知如”韵的分立,恰好处于其演变过程的某一阶段,在《新订中州全韵》中知组与章组逐渐融合,仍与庄组对立,与之相适配的韵母止摄三等字处于由i向舌尖音的过渡状态,他们之间的区别正好通过“知如”韵反映出来。

二、与“知如”韵相关“韵母”的演化

“知如”韵的韵母结构比较复杂,包括“齐微”和“居鱼”两组全然不同的韵,因此探讨“知如”韵的韵母结构牵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知组止开三、章组祭韵的演变,二是“齐微”和“居鱼”的混读。

1.知组止开三、章组祭韵的演变

《中原音韵》止摄开口庄、章组字归“支思”韵,知组止开三、章组祭韵及章组入声字归“齐微”韵,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认为:“在周氏的时代,这声后的元音正在那里变化。有变为舌尖元音或辅属母音者,如照三之‘之’,穿三之‘眵,齿’,与禅三之‘市’,故周氏将它们收在支思韵内。有仍保存其元音者,如知三之‘知’,彻三之‘痴,耻’与审三之‘世’,所以周氏将它们收入‘齐微’韵内。毕竟这种现象难以保存长久,凡物类被人辩护其存在者,它就是正在那里崩溃。隆庆间本悟《韵略易通》将‘支思’韵与‘齐微’韵的这一系注明‘重’者,就是要将它们归并的意思。”[8]97由赵荫棠的分析可知《中原》知组止开三、章组祭韵虽归入齐微,实则韵母已表现出由i向舌尖音靠拢的趋势。

《中原音韵》的这个格局存在了很长时间。“《洪武正韵译训》的‘俗音’止摄开口精、庄、章组韵母为 ɨʐ (加日母为终声),如‘支’tʂɨʐ、‘施’ʂɨʐ、‘差’tʂɨʐ……,而止摄开口知组韵母为 iʐ,如‘知’tʂ iʐ、‘摛’tʂiʐ、‘驰’dʐiʐ 等。……大概‘知’处在从 i变 ʅ 的过程中。”[6]116《洪武正韵》把止摄开口知组字(包括祭韵的章组字)归入支韵。“《洪武正韵》虽然支ï与齐i分立,但支ï韵还不是舌尖元音。《韵略易通》支辞韵已是ɿ,庄章组也已是接近ʅ的音,《韵略汇通》、《五方元音》的情况与《易通》大致相同,庄章组已是ʅ,但‘知’与‘支’仍然有别。《官话新约全书》音系止摄开口三等韵以及蟹摄开口三等祭韵均为 ʅ,‘知’、‘支’同音。”[7]300-301

由以上论述可见止摄三等由《中原音韵》时开始向舌尖音转化,直至清代《官话新约全书》才完成这一转变。止摄开口三等韵转化为舌尖元音的过程中,精庄组走在前,章组则慢一点,知组又比章组慢一步。

《新订》设置“知如”韵,并且将《中原》“齐微”韵中的章组止开三、祭韵字、入声字挪移至“知如”韵,既体现了声母知庄章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韵母向舌尖音的演变历程。

《新订》里有大量的序、凡例、按语、注释等文本内部资料,映射出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及语音信息,对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探讨“知如”韵的性质,可从这些文本内部材料入手。

《新订》文本中相关的材料摘录于下:

(1)《新订》于“知如”韵韵末注曰:“昂按实字《中原雅音》原本世移切,音似西,高安本及范氏中州韵本俱切神知,似近如。质字《中原雅音》原本之礼切,音似挤,而高安及范氏原本俱切张耻切,则近主,从原本则应入齐微韵,从高安范氏又应入知池。又如日字《中原雅音》原本日吏切,似近祭,而高安及范氏俱神智切,则近誓。今度曲家皆从高安及范氏本,故两存之,直、蛰等音俱仿此。”[5]587

(2)知如入作平声阳13十實什石射食蝕拾鉐碩妬 //神知切,原世移切②。

其末有注曰:“按实字《中原》原切世移,似近西音,而西自叶精萋,于此字无与也。《中州》切神知,近如音,则于齐微韵又无涉也。直字切成移而叶知池,则不必以移之一音必切齐微,或以实字改作舌移切,亦本于世移,而直字切音可叶知池,实字旧亦切移似,于知如等声为近。”[5]584

(3)知如入作上声30質厔鑕櫍祬銍蛭稙蹠墌郅桎窒隻炙馽織隲汁只執縶蹠摭職陟挃迫侄//張恥。

末注:“按质字在支时韵中读作至音,中州本在齐微韵中,切张耻则似主音,其实与至字音义无别,中原本音之礼切,故在此叶知字之上声,而齐微韵仍收之。”[5]585

这三条材料,讨论都是诸如“实、质、直”等原来收于《中原》“齐微”韵中的入声昔、职、缉、质韵字,《新订》则“齐微”、“知如”两收。从反切下字的变换可以看出这里反映了韵母的转变趋势:由齐微的i向舌尖音过渡,先是止开三(庄)变读舌尖后元音,其次是止开三(知章),随后是蟹开三(知章),再后是一些开三入声韵。“知如”韵是从“齐微”与“居鱼”两韵中抽出部分韵字而来,是对《中原音韵》的再次离析,周昂有意区分“齐微”、“支时”与“知如”韵,《中原》归为“齐微”的,现多两收于“齐微”、“知如”,体现了这些字读音的来源与变化,也为周昂将“知如”分立找到依据。

2.“齐微”和“居鱼”混读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从实际语音来看,分出来的‘知’、‘如’两类合并成为一韵,更是不伦不类。因为‘知音为展辅,如音为撮唇。二者绝不相类,如何可作为一类?’”[3]114

周昂在入作平声阳末注曰:“术術述潏等字《中原》又音朱,益见知朱之可合部矣”[5]585明确表示“知、朱”读音类同。

事实上,明清的一些官话韵书中“支思”、“鱼模”细音收于一韵,“鱼”韵是作为其合口存在的。《韵略汇通》凡例云:“四声全者旧为十韵,今约为六。……但‘西微’二韵亦自各异,今以‘西’韵诸字并归‘居鱼’,复易‘西微’为‘灰微’。”[7]136《等韵图经》“止摄含《中原》支思、齐微及鱼模细音”[7]146。叶宝奎认为:“第三排与i相应的合口韵应是y。第二排知照组韵来自《中原》鱼模 iʉ、iʉɁ(tʃ组),同意陆先生的意见拟作 ʉ。”[7]146“知如”韵中“齐微”、“居鱼”能合并源自其音值相似,此时的“知如”处于由i向ï、y过渡的中间状态。

我们认为周昂“知如”韵的设立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认知,意识到知章、庄有差异,另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方言吴语中正好保留了这一差异,与官话中的语音特点相吻合。正因为方言的影响,周昂对这一现象分外敏感,特设“知如”韵。吴语中“知、朱”不分的特点学者多有讨论。例如:

马重奇考察《南音三籁》用韵时发现:“支思、齐微、居思三韵虽独立成韵,但常常习惯借押。《南音三籁》实际用韵就是如此。如吴载阳《南吕宜春令》叶‘离迷处侣蒂二’,‘琐窗寒’叶‘宜如躯子世易迟施。’”“支思、齐微、居鱼三韵通用可能与元明代的吴音有关,故徐渭曾有‘松江人支、朱、知不辨’的说法。”[9]73

石汝杰《山歌的语音和语法问题》分析“知丝”韵时指出:“此韵包括今苏州的[ɿ](不圆唇舌尖前元音)和[ɥ](圆唇舌尖前元音),声母是中古精知照三类。……值得注意的是下例:珠(章母遇摄)—知(知母止摄)。仰面揥尘落来人眼里,算盘跌碎满街珠。(眉注:吴音“珠”、“知”相似。)由此可知,此韵当包括中古遇摄三等字。”[10]168

石汝杰《笑府中的明末吴语》:“今苏州话音系相当多特点在《笑府》里已能看到,如:止摄开口三等知、章二组字和止摄部分合口字读音同遇摄三等知、章组字(如“除”、“树”、“主”),韵母是圆唇的舌尖元音[ɥ]。”[10]185

根据姚永铭的研究:“明张位《问奇集》有‘吴越猪为知’的记载,清李汝珍《李氏音鉴》云‘若以南音论之,……苏州读猪为真诗切,皆与北异。’《贪欢报》第十七回以‘珠’与‘思’、‘知’相押,与上述记载吻合,与现代吴方言珠、知不分也毫无二致。”[11]40

查检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也可以看到:苏州方言中老派苏州话知组三等遇摄、止摄韵母都作ɥ。如:遇摄“诛蛛珠猪”tʂɥ;止摄“知智致置”tʂɥ。但是知三、庄二严格区分,如:照二组遇摄“初刍”ts'əu、“疏蔬梳”səu;止摄“师施使史驶”sɿ。[12]79-80苏州方言中的情况与《新订中州全韵》中的知章、庄的对立完全吻合。

不但是吴音如此,闽语亦有相似处,刘晓英认为《字学元元》卷八“‘方语呼声之谬’中云:‘闽人读朱如支,读车如箕,读胥如西,盖谬鱼虞于支微也。’……此呼音之谬说明明末闽南方言止摄部分字与遇摄细音字已混读。”[13]48

以上方言中的情况也为“知如”韵的设立找到了分立的根据。

我们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还未完成向ʃ、y转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取其中间状态,拟音如表3:

表3 知如韵拟音

三、结语

由此我们认为在近代汉语标准音和北音中知组止摄开口三等韵演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可表示为:

知组遇摄合口三等演化经历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知组止摄开口三等读为圆唇舌尖元音与知组遇摄合口三等读圆唇舌尖元音是知组刚刚转为舌尖后音所发生的变化,这样从语音史事实看周昂把“知如”归为一韵是有客观依据的。

也许和周昂的吴语背景有关,因此对这一现象比较敏感,区分这么细可能不为其它曲韵所接纳,但是对于语音的考察是非常精细的,对近代音的考察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注意。其价值更多的是音韵学上的,不是曲韵学上。

注释:

①本文所涉韵书中同音小韵字,皆用繁体字,以避免来源不同的繁体字转化为相同简体字。

②体例说明:同音字组前的数字表示该同音字组在韵中的排序,不分声调,一贯到底。如:[东钟]18訇鍧,表示该同音字组为东钟韵第18小韵,余类推。以便于查找与统计。用“//”将被切字与切字隔断,“//”其前为被切字,其后为其反切。

[1] 王守泰.昆曲格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 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5] (清)周昂.新订中州全韵[M]//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叁拾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7] 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8] 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9] 马重奇.《南音三籁》曲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1).

[10] 石汝杰.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1] 姚永铭.《贪欢报》吴语语音、语汇选释[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1).

[12] 叶祥苓.苏州方言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13] 刘晓英.《字学元元》中各地方音考辨[J].古汉语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音韵韵母元音
声母韵母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Playing with “ar”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