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艺术特色赏析

2014-01-02

陶瓷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花康熙山水

秦 波

(韩山师范学院 潮州市 521041)

康青五色,工艺可谓发挥至极致,不仅独步于本朝,而且影响极其广大。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在极佳的工艺条件下结合雅俗共赏、中西合璧的艺术特点,形成了青花山水人物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魅力,众多的陶瓷学者和专家争相分析研究,在陶瓷艺术史的长河里闪烁着点点的星光。

一、青花山水人物溯源

所谓青花“山水人物图”,即以山与水为主景,作为配景诸如人物、动物、树木、亭台楼阁等只是山水图景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水图景的点缀,从而使之内容丰富并充满生机。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山水人物纹最早出现于元青花瓷上。元青花上的山水人物造型高古,人物比例大于山体,山水作为人物图的配景出现,只以简笔弧线概之,此时的山水从属于人物科,谓之“人物山水”或“人物”皆可。

明代中前期,从青花山水人物的广泛性看并未获得很大突破。永乐、宣德时期,山水图景以独立姿态呈现在青花瓷上,表现出此类题材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也由此看出窑工们对山水图景的描绘能力的加强。明代中期类似“海浪仙山”题材也并未给青花山水人物带来多大的推进,其一是因为蕴含浓郁的宗教色彩使得其构图程式化,观看各大型博物馆此期的藏品均可获知;其二“寄情山水”也只是隐逸山林的士人生活态度和方式,借由绘画能使其实现坐拥丘壑,当时的瓷绘山水尚未形成气候,并没有成为文人雅士们广泛追逐的对象。

明晚期,大约万历中后期,真正意义上的青花山水人物画逐渐出现,山水人物画由此出现较大变化:从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转变为山水为主,人物为辅;山水绘制手法从简笔弧线到成熟的皴染点染诸法结合。山水人物至此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天启、崇祯时期,以山水为主的青花山水人物图成为当时的重要题材,当时的山水人物图景具有水墨画特点,鉴于青花料日益成熟的工艺、窑工们日渐巧妙的技法以及山水作为当时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统统都给山水人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康熙山水人物的艺术特色

康熙朝是青花山水人物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此期山水采用斧劈皴法或披麻皴法,构图手法多变,有勾染结合的精工之作,亦有逸笔草草的粗率之器,且皆合乎比例,甚至以西洋的透视法渗入其中,使得山水人物图景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笔者根据常年收集的素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康熙山水人物于山水间的活动内容、活动目的与其各自的社会阶层相关, 并由此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风貌。

1、山水人物之耕织图

耕织图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的青花瓷上,绘画耕织图始于南宋画家楼俦之手,至康熙时,康熙帝曾命焦秉贞、冷枚等侍奉内廷的画家们重新绘制耕织图,故其很快在瓷器上出现并风行起来。如图1,清康熙青花耕织图纹碗,碗外壁绘有一农夫手扶犁梢,正赶牛耕田的场景,农夫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弓背前倾努力前进,可以想见烈日之下辛勤劳作之累。远景山坡上低矮植物长得颇为茂盛,近处大树上枝叶飘扬,似有微风缓缓吹来。碗口沿下空白处落有妙诗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 图1:康熙青花耕织图纹碗

效果。此作构图清新舒展,远、中、近景层次分明,不足盈尺的立体面上却勾勒出一幅丰富生动的耕织图,可谓独具巧思。青花色泽明艳,采用勾线填色手法,青花色调层次丰富,谓之“康青五色”确如是也。

2、山水人物之渔家乐

据史料分析,最早在陶瓷上的渔家人物可追溯至北宋磁州窑上“童子垂钓”的画面,山水人物之“渔家乐”是康熙青花常见纹饰之一,此时“渔家乐”活动场景可谓丰富多彩:江心撒网、举杯豪饮、夕阳晚归、渔樵寒暄等。如图2,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三足炉,炉外壁通体绘山水人物,江心一渔舟之上两个渔民一立于船头,一立于船尾,正齐心协力 图2: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三足炉

地摇橹划舟。远处山塔耸立,大雁群飞,近处岩石之上稀疏长着短草。此作所设场面开阔,青花浓淡相参,意境恬淡而宁静,具有水墨画之韵意。

3、山水人物之麻姑献寿

麻姑献寿之传说源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曾在三月三西王母寿辰时采以绛珠河畔之灵芝酿酒祝寿,故在传统绘画以及版画上经常可见麻姑手持灵芝之态,而陶瓷上麻姑献寿纹始绘于康熙年间,据民国时期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载:“又康窑八仙盘具其中必兼绘南极老人及麻姑童子仙鹿”。说明康熙时期的盘碟中有绘麻姑、童子及仙鹿等。如图3,康熙青花麻姑献寿纹碟(局部),身材颀长、面目清秀的麻姑侧身而立,肩荷一锄与一篮,手中握着一株灵芝。不远处河面波光粼粼,岸边岩石上长有一株灵芝,麻姑身旁的松树枝干虬曲有力,松针呈环状散开。构图疏密有致,布局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人物的神态、衣纹处理可谓细致入微。 图3:康熙青花麻姑献寿纹碟(局部)

青花色调明亮,勾染结合,从松针可看出,先勾松针再以淡青料渲染,显得即浓淡相宜。

4、山水人物之骑行图

游行于山水之间是清代士大夫之流日常生活内容,故康熙的陶瓷上常常出现以骑行、步行于山水之间的人物题材。如图4,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花盆,

平坡之上,有两位士人一前一后悠闲地骑着马,行在前面的回首与后者交谈,似乎在讨论河对岸如画般的山水景致。构图空旷远阔,山石、树木、江河、石桥、茅草小屋、骑马人物等元素共同组成一幅山水人物的自然美景,构图上,在传统 图4:康熙青花骑行图花盆

国画散点透视下融入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技法,显得相得益彰。从山水上看,具有徽赣一带江南丘陵的特点,因其产于景德镇窑,说明当时窑工根据常年生活中山水之景,熟记于心之后绘于瓷上。

三、康熙瓷绘山水人物之时代意义

康熙瓷绘山水人物上一幅幅精美的人文画卷,其中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当今的陶瓷史家、社会经济学家们可从中窥探当时的经济、政治、生存状态等,为社会历史学、服饰研究、民族文化、古陶瓷鉴定等学科起到积极的引导意义。

康熙时期瓷绘山水人物反映了当时民众颇为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是康熙陶瓷彩绘的经典题材之一,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仍有以绘传统山水的流派,如汪派山水,他们仍在延续传统山水所蕴含的文人精神和宁静气质,将传统山水人物的意气和精神发扬光大。

唐青五色,一种单色釉何以形成五彩之妙,工艺可谓相当先进,在当时各种颜色釉和彩瓷兴盛时期,康熙青花依然抢占霸主之席,可以想见,其魅力遥遥领先于其他釉彩之上。艺术上,康熙青花山水摆脱了精勾细描的传统画风和宫廷趣味,更多地继承了八大山人这一类的文人画风,同时也受到西洋画艺的广泛影响,色彩上层次丰富,釉色立体感强,又不失文人写意风格,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新风,其善于学习姊妹艺术之优长、吸收西方绘画之精华,激起当今陶瓷艺术创造者无尽的启迪和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异常繁荣,瓷绘艺术风格千奇百态,百花争妍。而由康熙青花山水传承下来的瓷绘艺术内涵和精神,仍为陶瓷界的主流产品,彰显了青花山水艺术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然生机。当我们在为康熙青花山水无穷的艺术魅力感叹之时,亦需清醒地认识到,当今青花山水瓷画艺术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代青花山水瓷艺术家应积极思考,主动行动,不能沉浸于先辈创造的历史中,沦陷于窠臼而无法自拔,应以自主创新之精神,注入青花山水瓷艺之中,努力将其推向另一个巅峰。

1、《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 铁源[M]. 著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1.8

2、《中国陶瓷美术史》 熊寥 [M].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3.8

3、装饰与写意——浅析历代青花工艺与艺术的关系曹淦源.收藏界. 2008.2

4、谈“清初四王”影响下的清康熙青花山水瓷画艺术 《景德镇高专学报》 詹火龙 [J]. 2011.2

猜你喜欢

青花康熙山水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山水》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