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中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
2014-01-02俞红
摘 要: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视角探究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耦合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基于实际调查和统计资料数据,探讨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时空变化,并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法分析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物流经济因素,并定量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提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关键词:区域物流;经济差异;外来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3
Research on Alien Species Invasion of Regional Logistics
YU Ho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llege,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Wuhan,Hubei 4302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from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we found that differences of log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chang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cause the coupling of biological invasion.The general evolution law will be revealed about human activity and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hines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different area.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logistics econom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lien species invasion by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ach factor. Finall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idea and strategy of regional logistic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policy, guarantees the safety of national ecological,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eoples health, farmers economic losses reducing.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economic difference; alien species invasive
收稿日期:2013-10-21;修订日期:2013-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35)
作者简介:俞红(1974—),女,安徽滁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ASI)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90年代时,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不同,研究它们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性,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涵 义
外来入侵物种或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AIS)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是已经或可能危害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的非本土物种。
1.2 研究目的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带来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其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意识,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探究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性及区域物流发展差异比较,聚焦人类生产活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热点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3 研究意义
(1)区域物流改变自然环境。动态地研究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对拓宽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的自然、历史、物流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状态紧密相关。本研究将用多个投入产出指标,即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等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差异、自然资源条件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最新动态,既可以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和评价,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特点。
(3)我国物流业正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中,外来物种入侵在物流业转型及生产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和了解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密切因果关系,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服务“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任务。
(4)此研究涉及物流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农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对促进区域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积极意义。
2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外来物种入侵的模式
外来物种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6类: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外来入侵物种自然入侵(collard dove);人类辅助入侵(egret);屏障去除后的入侵(sea lamprey);有意引入,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要特别强调的是,这6种入侵模式中绝大部分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都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可以认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全球变化之一。
2.2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的主要是Vila等[1-3]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数据,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与外来物种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species)密切相关;交通网、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外来植物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plants)密切相关。
2.3 国内区域物流发展中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国内多关注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给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4]以及事后的经济评估,缺乏事前预防的研究。事实上,不管是有意引进还是无意引进,对于非本土的外来生物进入到国内会出现3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为外来生物已经造成入侵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与外来物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间接损失更加难以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相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更多更深远[4]。第二种情形为外来生物目前还没有造成入侵,但是有入侵的趋势。如果不加控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有入侵的可能,即具有潜在的入侵性。第三种情形为外来生物没有入侵性,不会带来危害,不会造成经济损失,相反,还有可利用价值。因此对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耦合性的研究构成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补充[5]。而中国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时期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2.4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存在问题
(1)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整体研究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思想;(2)注重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理、生态、遗传等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忽视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分析[6];(3)重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国内近期的研究成果较少,对特定区域(近10年)的外来物种入侵的物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及区域物流比较研究尤为欠缺[7]。
3 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进行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分别构建了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自变量指标体系和外来物种入侵因变量指标体系[8]。然后,确立主要相关变量数据调查方案。得到我国不同省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3个时段外来入侵物种密度的时间序列值。接着,定性描述。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分析,进行外来物种入侵区域之异比较。对不同时期(3个时段)的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剖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再者,通过个案说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与几个年份湖北省物流经济中的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定性描述外来物种入侵与人类物流经济活动的耦合性[9-10]。其次,定量分析,单因素一元线性回归。依据2009年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系数r,分析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确实存在耦合性,但部分差异因素具有耦合性。再次,定量分析,多因素多元回归。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选取相关系数排在前四位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较出各相关因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程度大小。最后,提出观点,总结对策。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物流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总结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图1)。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