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刊速递

2014-01-02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沙堆外语学困生

《看天下》2013年第30期

明星如何当父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亲的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定位为给孩子以知识、价值观方面的教化,生活、心灵方面的关爱任务则交给母亲,由此形成父严母慈的家庭分工,父亲的角色远离了家庭。“爸爸去哪儿了?”——这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这款明星亲子互动类节目,不仅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段浓浓的亲情生活与诙谐幽默,还传达了这样的主题:父母要想做好子女的家教工作,重在沟通示范,言传身教,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构建快乐幸福的家庭,这些经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裨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能将孩子的一切成长都归结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或者家教老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这些教育者共同组成孩子的教育施行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呵护与关爱,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44期

何时学习英语

长久以来,对于何时学习英语的讨论一直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在6 岁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最佳,最迟不能超过12 岁。理想的做法是,在母语不会读写前不要教孩子们去读写外语。这样,第一语言的那些基本概念通常会成为儿童外语学习的敲门砖。过早学习外语,会对孩子学习母语造成很大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但另一种观点貌似也很有道理: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是因为在全球化趋势与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默认通用语言的前提下,英语学习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工具的价值,外语成绩的好坏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的低龄化、功利化仍不可避免。几岁学英语?如何学外语?这考量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的信心,还关乎外语教育体制在未来如何举措和变革。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8期

“朽木”仍可雕——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困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二是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三是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在此共性中又有不同的个别情况。教师要从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困生因为学习基础差,智力弱,容易受同学嘲笑,感觉被排斥于集体之外,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性格怪僻,脾气倔强,甚至心理偏执,因此“尊重”是对学困生转化的首要因素。作为一名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必须树立“朽木可雕”“本性能移”的信念,将其转化。好的老师应该坚信,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朽木”不仅可雕,也能成良材!

《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36期

沙粒的态度

人们所知的沙堆理论是这样的:有一个庞大的沙堆,但并不是固定和静止的。在它的上面,有一粒一粒的沙子不断落下。看起来,这些沙粒对沙堆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连形状都改变不大。但是,在某种神秘规则的作用下,这个庞然大物会毫无预兆地突然坍塌。在教育界,有越来越多的沙子开始落在沙堆上。这些不断落下的沙子,包括学生、家长、老师、研究者、程序员、资助人、决策者等等。这种冲击持续而坚定,传统教育模式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被重新建构——有些成为正在实施的行动,有些已经成为共同的意志。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出国留学、在家上学、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新兴技术类专业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非传统型的学习模式,让看似牢不可破的高考模式,开始出现松动。无数的沙子正在表明对教育的新态度,那么,我们的教育会给出明智的态度吗?

《中国周刊》2013年第11期

读书依然改变命运

2013年6月,新华社刊登了一篇名为《2013年高考百万人弃考多是农村娃》的报道,说明近些年每年高考弃考人数以十万递增,其中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许多人认为读书不再改变命运,“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里沉渣泛起。细细梳理这一流变,我们发现造成了此种局面的原因为:一是高等教育被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二是中国社会内部循环的封闭性传统,造成了关系和社会资源经常超越学识修养,成为主导性力量;三是农村和城市基层教育长时间裹足不前,与人们对就业形势期待过高的矛盾局面。可以说,弃考弃学以及“读书无用论”背后的现实,已经成了时代的隐忧,且已病在腠理。某种意义上,今日中国的停滞,与社会流动性阻塞和活力的缺失关联密切。所以,加速教育改革、社会改革,让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已成迫在眉睫之势。

《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17期

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孩子往往是很多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在关心孩子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对孩子的个体培养也愈发关注。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往往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虽然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家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家庭生活条件等四个要素。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自然的教育,才能塑造出健康的、完整的个人。

猜你喜欢

沙堆外语学困生
“斑”小狗的沙屋
小沙堆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阿拉善戈壁区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研究